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职业,是对以出版物为主的各类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和核对的一项工序。有人把编辑视为信息的“把关者”“控制者”“加工者”“整合者”,其实,无论哪一个身份角色,都要求编辑人员具备相对高强的综合素能。历来,对于编辑所应具备的素质、品格的探讨就没有断绝过,其中,既有共识,也有异议。本文中,笔者拟结合自身的工作思考,提出高校校报编辑应备的素能,以期为现实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校报编辑;素能
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职业,是对以出版物为主的各类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和核对的一项工序。编辑作为信息的“把关者”“控制者”“加工者”“整合者”和各类媒体的直接执行者,对新闻(出版物)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校报编辑大都政治觉悟高、文字功底扎实。然而,事实上,纸媒如高校校报日渐式微,不仅与自媒体、融媒体的兴盛密切相关,也与高校校报编辑的素能密切相关。愚以为,高校校报编辑要真正成为高校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要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其素能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觉悟是否高、文字功底是否扎实上面,还要花大力气修炼锻造以下素能。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是校报编辑应该扎实修炼的基本功。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应地,对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备牢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还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新闻编辑不一定要是专家,但一定要是杂家。在整整两年的文字编辑工作中,笔者对此有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理工、教育人文、经济管理三大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多科性大学,开设本科专业54个。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和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学术会议、各级各类学术机构(协会)的活动等都会在校举办。加之笔者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工作的时长又极其有限,校报编辑工作强度、难度可想而知。稿件来源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怎么突破自身的视域局限,对来稿进行再创作?这是摆在很多高校校报编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笔者的经验,一方面,会利用空余时间广泛涉猎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延展自身的知识场域和思维视野;一方面,在每一篇稿件的再创作过程中,哪怕是自己本专业的稿件,都本着“有事找度娘”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急于下笔,大量查找相关类别的新闻进行判断、借鉴,发现新的新闻视角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避免“门外汉看热闹”的尴尬和新闻的失真。
此外,要与各二级学院(直属教学部)负责稿件撰写与推送的通讯员、记者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大限度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由于多数教师、学生通讯员和记者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又不愿意向网络学习,导致绝大多数新闻稿件的标题就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者,有些二级学院为培养学生,把写稿权利全权下放给学生,因而在编辑处理他们的稿件时,笔者往往就会更多一个心眼,除反复审阅如出席活动人员职务、姓名、会议主题等信息外,还常常与直接负责相关活动的老师联系溝通,问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在尊重现实和原作的基础上,确定标题和编辑角度,以增强稿件的新闻价值和可读性。
二、团结协作的品格
学会共处,学会同他人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校报编辑工作亦不例外。笔者所在的校报编辑部,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从学校层面大大小小的活动(会议)报道、摄影,到校报的组稿、编辑、发行等一应事务都落在两个人肩上。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分工,但其实,很多工作都是分工不分家的,何况,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始终是有限的,文字工作尤其需要“头脑风暴”,这就要求所有人员要建立顺畅的合作通道,凡事要主动先和同事协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报纸质量,否则,就会造成人力浪费甚至是报纸格调的受损。
三、一专多能的本领
如前所述,笔者所在的校报编辑部两个人,都是一身兼有多职。既是编辑,也是记者,还是摄影师、版面设计者。既要亲自采写各类报道,也要参与各类策划,拍摄各种图片,甚至还要参与新媒体建设,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修炼一专多能的本领,为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打下基础。一般而言,能被录用为校报编辑,新闻敏感度、政治责任意识、审美和文化功底等素能都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笔者以为,应侧重在摄影、版面设计上下力。要增加摄影方面的学习,把握好摄影的技能与技巧,除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外,还能指引学生记者拍摄挑选出美的照片;要广泛借鉴其他报纸设计的优点,博采众长,加强版面设计的功底,通过运用一定的设计技巧在文章标题排版、图片的布置、色彩的选择等方面,使版面设计风格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
四、耐心细致的“匠心”
笔者负责的校报,每一期四个版面,半月一期,但由于日常事务繁多,人力单薄,往往留给报纸制作的时间就显得相对急促。有时为了赶时间,在校对编辑时难免粗疏,结果出现诸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报头时间不符合实际、排版格式不规范等“硬伤”,这样的报纸流入到全体在校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校友和兄弟院校手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要减少或消灭差错,让每一期校报尽善尽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把关者”的编辑个人,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匠心,对每一篇稿件,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报道的客观把握,小到信息的点滴修改,都要认真推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小心谨慎。与此同时,各个责任编辑还要相互交叉,仔细阅读报纸的全部内容,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写作的技巧,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尤其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这可由笔者参与编辑的第457校报中《陈伯明老书记给家人订下的“规矩”》得到验证。由于作者一时疏忽,在文中出现了一个“陈但明”,若没有极强的耐心和细致做底,这样的问题还真不容易被发现。就在报纸交付印刷前,几个责任编辑反复阅读推敲并相互提醒,结果发现了问题,立即做出修改,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喉舌”,是校园文化展示的窗口,作为负责组织报道、挑选与加工稿件、设计版面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校报编辑应自觉加强综合素能的积淀,才能真正唱响校园好声音,传播校园正能量。
作者简介:
周绍萍,常州工学院副教授、校报编辑部主任。
关键词:高校校报编辑;素能
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职业,是对以出版物为主的各类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和核对的一项工序。编辑作为信息的“把关者”“控制者”“加工者”“整合者”和各类媒体的直接执行者,对新闻(出版物)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校报编辑大都政治觉悟高、文字功底扎实。然而,事实上,纸媒如高校校报日渐式微,不仅与自媒体、融媒体的兴盛密切相关,也与高校校报编辑的素能密切相关。愚以为,高校校报编辑要真正成为高校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要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其素能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觉悟是否高、文字功底是否扎实上面,还要花大力气修炼锻造以下素能。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是校报编辑应该扎实修炼的基本功。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应地,对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备牢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还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新闻编辑不一定要是专家,但一定要是杂家。在整整两年的文字编辑工作中,笔者对此有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理工、教育人文、经济管理三大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多科性大学,开设本科专业54个。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和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学术会议、各级各类学术机构(协会)的活动等都会在校举办。加之笔者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工作的时长又极其有限,校报编辑工作强度、难度可想而知。稿件来源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怎么突破自身的视域局限,对来稿进行再创作?这是摆在很多高校校报编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笔者的经验,一方面,会利用空余时间广泛涉猎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延展自身的知识场域和思维视野;一方面,在每一篇稿件的再创作过程中,哪怕是自己本专业的稿件,都本着“有事找度娘”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急于下笔,大量查找相关类别的新闻进行判断、借鉴,发现新的新闻视角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避免“门外汉看热闹”的尴尬和新闻的失真。
此外,要与各二级学院(直属教学部)负责稿件撰写与推送的通讯员、记者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大限度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由于多数教师、学生通讯员和记者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又不愿意向网络学习,导致绝大多数新闻稿件的标题就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者,有些二级学院为培养学生,把写稿权利全权下放给学生,因而在编辑处理他们的稿件时,笔者往往就会更多一个心眼,除反复审阅如出席活动人员职务、姓名、会议主题等信息外,还常常与直接负责相关活动的老师联系溝通,问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在尊重现实和原作的基础上,确定标题和编辑角度,以增强稿件的新闻价值和可读性。
二、团结协作的品格
学会共处,学会同他人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校报编辑工作亦不例外。笔者所在的校报编辑部,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从学校层面大大小小的活动(会议)报道、摄影,到校报的组稿、编辑、发行等一应事务都落在两个人肩上。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分工,但其实,很多工作都是分工不分家的,何况,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始终是有限的,文字工作尤其需要“头脑风暴”,这就要求所有人员要建立顺畅的合作通道,凡事要主动先和同事协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报纸质量,否则,就会造成人力浪费甚至是报纸格调的受损。
三、一专多能的本领
如前所述,笔者所在的校报编辑部两个人,都是一身兼有多职。既是编辑,也是记者,还是摄影师、版面设计者。既要亲自采写各类报道,也要参与各类策划,拍摄各种图片,甚至还要参与新媒体建设,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修炼一专多能的本领,为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打下基础。一般而言,能被录用为校报编辑,新闻敏感度、政治责任意识、审美和文化功底等素能都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笔者以为,应侧重在摄影、版面设计上下力。要增加摄影方面的学习,把握好摄影的技能与技巧,除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外,还能指引学生记者拍摄挑选出美的照片;要广泛借鉴其他报纸设计的优点,博采众长,加强版面设计的功底,通过运用一定的设计技巧在文章标题排版、图片的布置、色彩的选择等方面,使版面设计风格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
四、耐心细致的“匠心”
笔者负责的校报,每一期四个版面,半月一期,但由于日常事务繁多,人力单薄,往往留给报纸制作的时间就显得相对急促。有时为了赶时间,在校对编辑时难免粗疏,结果出现诸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报头时间不符合实际、排版格式不规范等“硬伤”,这样的报纸流入到全体在校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校友和兄弟院校手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要减少或消灭差错,让每一期校报尽善尽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把关者”的编辑个人,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匠心,对每一篇稿件,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报道的客观把握,小到信息的点滴修改,都要认真推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小心谨慎。与此同时,各个责任编辑还要相互交叉,仔细阅读报纸的全部内容,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写作的技巧,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尤其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这可由笔者参与编辑的第457校报中《陈伯明老书记给家人订下的“规矩”》得到验证。由于作者一时疏忽,在文中出现了一个“陈但明”,若没有极强的耐心和细致做底,这样的问题还真不容易被发现。就在报纸交付印刷前,几个责任编辑反复阅读推敲并相互提醒,结果发现了问题,立即做出修改,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喉舌”,是校园文化展示的窗口,作为负责组织报道、挑选与加工稿件、设计版面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校报编辑应自觉加强综合素能的积淀,才能真正唱响校园好声音,传播校园正能量。
作者简介:
周绍萍,常州工学院副教授、校报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