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兑现百根金条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963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爷爷很像电影《林家铺子》里的那个掌柜。爷爷是扬州邗江人,十几岁时一个人挑着担子进城当学徒,慢慢积累了本钱,后来开始自己做买卖。再后来,生意做大了,他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个钱庄。在那个时候能开钱庄应该算比较发达了。听我的叔叔、伯伯们回忆,大概在1949年,爷爷还上过国民党的金融年鉴。当然,我有些怀疑那种年鉴跟现在一样,是给点儿钱就能上的那种。但不管怎么说,我爷爷都应该算小资本家了。
  1949年4月,解放军的炮声近了。爷爷和他那两个朋友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台湾。爷爷权衡再三,终于横下一条心———不走了!今天我估计,老爷子当年最主要的判断恐怕是:自己又不是什么大资本家,要镇压资本家也还轮不到他这样的小资本家头上。最后爷爷把家产全变卖了,留了下来。
  爷爷的两个朋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留了下来,都变卖了各自的家产,最后三家人凑了一百根金条———那时候的法币跟草纸没什么两样,只有金条是硬通货。他们把这一百根金条存进了当时的国民党中央银行,票据上写了我爷爷和他两个朋友的名字,三人各执一份。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这件事儿说起来变得很可怕了———虽然他们没去台湾,但在那个年代,家里存着国民党银行的金条存单也是天大的罪过。三家人冒着杀头的风险,想尽各种办法保存着各自的银行存单,一直保存到了“文革”之前。但当红卫兵开始大规模地抄家后,他们也就不敢留着那张存单———如果被抄家抄出来,真不敢往下想。万般无奈之下,我爷爷把金条的存单悄悄烧了,和另外两家人失去了联系,爷爷也在20世纪80年代去世了。
  到了80年代末,我的叔叔、姑妈们所在的国营工厂倒闭的倒闭,停薪的停薪,这时候他们就回想起了爷爷在世时说过的金条。他们算计着,要是能找回那一百根金条,三家人平分,怎么也得有三十根吧。三十根金条再加上存了三十多年的利息,那可就发了!
  在黄金梦的强烈驱使下,我叔叔真联系上了爷爷那两个朋友的家人。我爷爷的朋友也都过世了,他们的后人也都知道有金条的事儿,但悲摧的是,“文革”抄家时,那两位老人也和我爷爷一样,没敢留着那张可能会导致家破人亡的银行存单,不约而同地都把它给烧了!烧的时候,三家人的想法还都一样———我烧了不要紧,另外两人会留着的,有朝一日去银行,上面不是还有我的名字嘛。就这样,悲剧了。
  最后,我最小的、也是混得最不济的叔叔,抱着渺茫的希望,辗转给台湾那边的银行写信,查询那一百根金条的下落。当时两岸还没“三通”,民间书信往来都要通过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中转。几经辗转,台湾那边居然回函了。根据我叔叔提供的姓名、年份等信息,银行确认了这笔金条的存在,只要能提供当年的凭据便可兑现。据说,三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欲哭无泪,因为谁家也拿不出凭证。当事人全都过世了,存单又都没有了,红口白牙地说故事,银行总不能相信吧,最后只能作罢并且顽强地相信“咱家祖上阔过”。
  很多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事儿,我的那些叔叔、姑妈还心如刀绞,总是祥林嫂般地念叨:怎么就都烧了呢?!
其他文献
邓小平喜欢打桥牌我早就听说过,但水平如何我不清楚,那时我还没和他打过牌。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当然地信口说道,邓小平的牌,就因为他是邓小平,所以不错。我这话比较含蓄,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是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水平高,所以打得不错;二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别人都让着你。  没过多久,也就是1984年的夏天,胡耀邦请我到北戴河休假。当时邓小平也在北戴河,听说我来了,邀我过去打牌,而且指名和
潘向黎  著名作家、首席编辑。著有小说、散文集多部,如《无梦相随》、《十年杯》、《红尘白羽》、《纯真年代》、《茶可道》等,其中《茶可道》獲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奖。  有享受下午茶传统的英国人,表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的:“这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欢这种用茶来代替“口味”、“兴趣”的表达,够含蓄,而且典雅,带着淡淡的幽默。回到茶本身,喝茶的人固然常常有自己的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杯茶,这不消
当年,很多去上海最早送漱口冰水的冰激凌店兴致勃勃尝鲜的人,都中了圈套。他们拿起冰水里的柠檬嘬了又嘬,或许以为这杯精美的饮料也是店招牌,所以下次去就会很诚恳地对服务生说,你们这里的东西都太甜,我就要上次那杯冰水吧,遭到服务生的耻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食物的误操作越来越多。那是因为吃东西的仪式感越来越强,于是乎,所谓高级和低级食物的泾渭也越来越分明,通过食物误操作来嘲笑人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老婆晚上不吃饭,理由是减肥,这让我欣喜若狂,因为这让我免于牵绊,有空间、有时间、有心情侍弄我的几个下酒菜。  第一个是炒花生米。我自创了一个完美的炒花生米法,名曰250法。怎么个250法呢?那就是炒时在心里数数。分三步走,先数100下,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催香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花生米开始有了那种隐约的、干燥的、芬芳的气息,这是初步胜利;在数第101下时,花生米开始烦躁起来,发出骇人的爆响,这时候
一日,阿凤气鼓鼓地走来,把什么物事塞到四眼手中,又气鼓鼓地走了。杰仔眼尖,瞥见是一张折成菱形的纸条,就大嚷是什么是什么。四眼苦笑,说阿凤把我写的情书给退回来了。什么?这年头居然有人写情书!这四眼也太色胆包天了。大伙儿发一声喊,就要按倒他从裤袋往外掏纸条。四眼扶了扶眼镜,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情书完全可以公开的。  众人就眼睛直直地展开了那纸条看。怪不得四眼如此镇静,那上头哪有什么绵绵情话,硬是
“收拾”一词是整顿、修理的意思,但在关中,却有另一种含义:“收”者,收留也;“拾”者,把地上没人要的东西捡起来。具体到人,就是娶寡妇或“活人妻”(离婚的妇女),总之,就是娶一个身价不高的女人。河南的水灾,四川的镇反,甘肃的饥荒,流落到关中大量的妇女,正好填补上关中大旱时流落到山西去的妇女缺失。“收拾”这词,大概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收拾”老婆儿的波折  “兆庆要收拾老婆儿了!”在我去官村相亲
这是发生在1940年的事情。新郎姓王,名永安,是新四军的一位兵站站长。  这年的暮春时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了一位科长,前往兵站检查工作。使这位科长大惑不解的是,兵站站长竟然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尤其使这位科长惊讶的是,兵站站长的“工作汇报”中,居然有一条堂而皇之的内容———说自己结婚了。要知道,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部队干部、战士结婚都有严格规定,并必须得到组织的批准。 
游走各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品尝美食之后,要展开一番评价,我总在为他们担心词穷这件事。台湾的主持人很喜欢形容这个吃食“很Q、弹牙”,或者很多汁,先是酸的,回味甘甜之类;内地的主持人早就用完了这些词,开门见山讲做法,你只能从他的表情判断东西是否好吃。但他们从不会流露出不好吃的表情,如果他们说“很特别”,相信我,这东西一定有怪味,很大的怪味。就像《交换空间》被装修完房子的主人摘下眼罩看到晴天霹雳的装修效果
蔡澜说,美食总是从牺牲一点健康开始的。我同意这话。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饭馆,我基本不去,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必定特别难吃,养什么生呢?养生前能不能先把它做好吃了!  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最好吃的食物,是能
港澳地区第一本《米其林餐饮指南》于2008年12月正式推出。书一上市,怨声四起,本地美食家们斥为“鬼佬评中菜,毫无代表性”。造成这种不满,很大的原因是人们对米其林的标准有太多误解。  文化差异的确存在。西方评审员若对中式菜系不熟悉,评鉴菜式时难免欠缺衡量的标准(例如:这个狮子头比一般的狮子头好/差很多),对于一种菜色究竟是经典还是创意也较难判断。另外,中式菜系里有许多对软韧弹牙口感(也就是台湾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