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给学生相应的空间,要给他们相应的引领,而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摆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它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密切关联,并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目前我区学校德育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比较规范化,如,讲卫生、懂礼貌、语言美、行为美,这样的环境或班级会使人感到愉快、常常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甚至留下美好的记忆。相反,有些学生的习惯较为随便,养成教育缺乏,语言粗俗,行为怪异,他们所在的环境往往被搞的脏乱差等。这样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老师喜欢。美国的约,凯恩斯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好多习惯对于学生一生的命运至关重要。
令人担忧的是不同学校、不同教育者的德育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只是经验性、随意性、零碎性地重复徘徊,缺乏生机与活力,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实际的现象,中学德育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思想、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素质教育喊地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许多青少年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弱化,负面因素影响大;新疆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加紧对学校教育渗透干扰等等。
为此探索符合当地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真正的品德教育应该使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知行统一。而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认知得到满足,引起了内心的情绪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进而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如果说学龄前在家接受的道德启蒙教育培育了儿童的道德幼苗,那么,入学后的几年到十几年间所接受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则可以把这株幼苗培育为参天大树,使其确立较为成熟的道德观和远大的理想,同时养成较为良好的道德習惯。
德育是个永久主题,党中央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德育工作开辟了广阔前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用科研的精神去追求、去探索,坚持“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德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不能把学校视为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它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始终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因素,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协作和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来实现的,因为德育因素并非干巴巴的条文,而是存在于各课教学之中。教师在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并本着如下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2)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能比较正确的判断价值标准,并体现在行为之中;(3)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这样使德育目标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德育途径方法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贴进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水平实际。探索有效的方法如:行为训练法、自我体验法、语言说理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自我评价法等。
研究与实验:
1.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地区。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但是由于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教育的渗透干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成为新疆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2009年,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加紧对学校的渗透,与我争夺人心、争夺青少年,充分暴露他们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险恶用心,充分说明反分裂斗争的严竣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德育途径、方法。比如,把《德育》读本的思想精髓渗透到中小学日常管理和常规教育中去,在仪容、仪表检查、纪律考核、问题生的转化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和情感意识;用活动课取代几十年一贯制的班会;通过每次的德育活动课评比、表彰,促进老师政治和业务不断进取。
2.立足当前,深刻认识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怎样把“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讲透彻,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重要环节;如组织学生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队)日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报告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开展各族师生互访,增进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各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民族歌曲传唱、民族舞蹈演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风貌。运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由于过程贯穿了“近、小、实、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避免了“高、大、空、远”和“一刀切”的弊端,为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操作模式。班会,团 队会以生活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活动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准备、自己主持、教师引导、全员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了道德的认知,陶冶了情操,坚定了信念。班级工作教育内容贴进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在每个环节上给学生以启迪,德育活动课上同学们或讨论、演讲、答辩,或演唱、舞蹈、做游戏,或对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环境,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各抒己见,活动课后自觉参加道德实践,并能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成长册》的使用和学校德育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单一的成绩记录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现了德育评价新理念。
3.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办学原则,努力创建新时期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师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发扬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三是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已成为共识,我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定期召開家长会,举办家长咨询日,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互通对学生教育情况。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向社区,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收集信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社会实践能力。
5.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可喜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心理素质,法制纪律意识伴随课题研究而得以调适和强化,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潜能得到发挥,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总上所述,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现状、个性差异、本校实际和学情,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做到教育与知、情、意、行相结合,明示与暗示相结合,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追求最佳德育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育人理念,为社会塑造合格人才。
目前我区学校德育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比较规范化,如,讲卫生、懂礼貌、语言美、行为美,这样的环境或班级会使人感到愉快、常常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甚至留下美好的记忆。相反,有些学生的习惯较为随便,养成教育缺乏,语言粗俗,行为怪异,他们所在的环境往往被搞的脏乱差等。这样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老师喜欢。美国的约,凯恩斯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好多习惯对于学生一生的命运至关重要。
令人担忧的是不同学校、不同教育者的德育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只是经验性、随意性、零碎性地重复徘徊,缺乏生机与活力,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实际的现象,中学德育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思想、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素质教育喊地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许多青少年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弱化,负面因素影响大;新疆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加紧对学校教育渗透干扰等等。
为此探索符合当地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真正的品德教育应该使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知行统一。而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认知得到满足,引起了内心的情绪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进而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如果说学龄前在家接受的道德启蒙教育培育了儿童的道德幼苗,那么,入学后的几年到十几年间所接受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则可以把这株幼苗培育为参天大树,使其确立较为成熟的道德观和远大的理想,同时养成较为良好的道德習惯。
德育是个永久主题,党中央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德育工作开辟了广阔前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用科研的精神去追求、去探索,坚持“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德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不能把学校视为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它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始终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因素,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协作和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来实现的,因为德育因素并非干巴巴的条文,而是存在于各课教学之中。教师在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并本着如下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2)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能比较正确的判断价值标准,并体现在行为之中;(3)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这样使德育目标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德育途径方法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贴进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水平实际。探索有效的方法如:行为训练法、自我体验法、语言说理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自我评价法等。
研究与实验:
1.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地区。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但是由于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教育的渗透干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成为新疆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2009年,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加紧对学校的渗透,与我争夺人心、争夺青少年,充分暴露他们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险恶用心,充分说明反分裂斗争的严竣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德育途径、方法。比如,把《德育》读本的思想精髓渗透到中小学日常管理和常规教育中去,在仪容、仪表检查、纪律考核、问题生的转化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和情感意识;用活动课取代几十年一贯制的班会;通过每次的德育活动课评比、表彰,促进老师政治和业务不断进取。
2.立足当前,深刻认识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怎样把“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讲透彻,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重要环节;如组织学生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队)日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报告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开展各族师生互访,增进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各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民族歌曲传唱、民族舞蹈演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风貌。运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由于过程贯穿了“近、小、实、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避免了“高、大、空、远”和“一刀切”的弊端,为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操作模式。班会,团 队会以生活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活动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准备、自己主持、教师引导、全员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了道德的认知,陶冶了情操,坚定了信念。班级工作教育内容贴进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在每个环节上给学生以启迪,德育活动课上同学们或讨论、演讲、答辩,或演唱、舞蹈、做游戏,或对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环境,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各抒己见,活动课后自觉参加道德实践,并能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成长册》的使用和学校德育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单一的成绩记录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现了德育评价新理念。
3.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办学原则,努力创建新时期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师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发扬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三是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已成为共识,我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定期召開家长会,举办家长咨询日,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互通对学生教育情况。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向社区,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收集信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社会实践能力。
5.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可喜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心理素质,法制纪律意识伴随课题研究而得以调适和强化,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潜能得到发挥,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总上所述,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现状、个性差异、本校实际和学情,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做到教育与知、情、意、行相结合,明示与暗示相结合,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追求最佳德育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育人理念,为社会塑造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