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记叙文要想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让我们的读者一见倾心,除了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外,我们还可以在细节描写上为文章增加色彩。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如何抓住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进行精彩地描绘,是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细节描写为文章增添魅力。
一、借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说到细节描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人物本身的多角度描写,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文段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的是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主题普通,但它一直被大家传诵,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动作描写,这里用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动词:“蹒跚地”“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在这些连续性的动作中,将一个年迈、行动不便却又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一方面凸显人物个性,另一方面又触动读者心弦。
二、描绘心理凸显人物形象
作文中对人物除了进行外在的动作描写外,还应该在人物的心理上下工夫。我们都知道“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会有迥然不同的想法,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物的个性。遗憾的是,学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人似乎都是模式化了的,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做着相同的动作,甚至连心理也是出乎意料的如出一辙,这样没有个性、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怎么可能塑造得精彩,作文如何能与众不同?我们在记叙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必不可少,依托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活化人物形象,作文中的人物不再千篇一律。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而且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三、营造环境渲染人物处境
记叙文写作,叙事、写人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我们也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作文中人物的心情也可以通过外在环境的描写来间接地表达,委婉、含蓄却又有独特韵味。“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作者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还能捕捉细节,进行细腻生动的写景。说“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病了似的”,形象地写出柳树因长时间没有下雨,缺少水分而失去生机的情状,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一丝风。在植物都因干燥、炎热而“奄奄一息”的环境下,祥子还在出车,足见他勤劳、不怕吃苦以及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拼命苦干的悲惨遭遇。这里的环境对祥子的悲剧形象起到正面衬托的作用,为后面小说中祥子的悲惨命运作铺垫。当然,作者进行环境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衬托人物的性格,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将人物的形象恰当地衬托出来。
四、运用修辞点化人物的性情
有一则片段,表现的是妈妈对女儿深切的疼爱,妈妈的眼神如果用细节刻画,“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春日里垂柳对细水抚弄的温存;那是夏日里骄阳对大地照耀的热情;那是秋日里凉风对花草的吹拂,那是冬日里飘雪对小草的爱抚。”这位学生运用排比加比拟的手法进行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眼神中的温存,对子女潺潺的爱。当然,也有学生运用到了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手法,“那眼神在黑暗中闪烁着光泽,柔柔地将我裹起,慢慢地把我融化,我似乎嗅到了那空气中所掺杂的清甜的爱的味道,它沁入我的心脾,温暖我的心灵。”在这段文字里,学生把母亲注视的眼神,一种视觉转化想象成一种触觉,把无法描述的眼神形象地通过触觉来展示,生动、具体,而又给人情意绵绵的感觉。
我们说“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确,在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中,细节描写就是文章中的花朵,要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想要将细节刻画得到位,就要求我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要用多样的手法去描绘彰显人物性格的细节,让我们利用细节描写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一抹明亮的色彩。
(作者单位 海门实验学校)
一、借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说到细节描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人物本身的多角度描写,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文段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的是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主题普通,但它一直被大家传诵,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动作描写,这里用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动词:“蹒跚地”“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在这些连续性的动作中,将一个年迈、行动不便却又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一方面凸显人物个性,另一方面又触动读者心弦。
二、描绘心理凸显人物形象
作文中对人物除了进行外在的动作描写外,还应该在人物的心理上下工夫。我们都知道“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会有迥然不同的想法,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物的个性。遗憾的是,学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人似乎都是模式化了的,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做着相同的动作,甚至连心理也是出乎意料的如出一辙,这样没有个性、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怎么可能塑造得精彩,作文如何能与众不同?我们在记叙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必不可少,依托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活化人物形象,作文中的人物不再千篇一律。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而且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三、营造环境渲染人物处境
记叙文写作,叙事、写人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我们也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作文中人物的心情也可以通过外在环境的描写来间接地表达,委婉、含蓄却又有独特韵味。“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作者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还能捕捉细节,进行细腻生动的写景。说“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病了似的”,形象地写出柳树因长时间没有下雨,缺少水分而失去生机的情状,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一丝风。在植物都因干燥、炎热而“奄奄一息”的环境下,祥子还在出车,足见他勤劳、不怕吃苦以及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拼命苦干的悲惨遭遇。这里的环境对祥子的悲剧形象起到正面衬托的作用,为后面小说中祥子的悲惨命运作铺垫。当然,作者进行环境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衬托人物的性格,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将人物的形象恰当地衬托出来。
四、运用修辞点化人物的性情
有一则片段,表现的是妈妈对女儿深切的疼爱,妈妈的眼神如果用细节刻画,“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春日里垂柳对细水抚弄的温存;那是夏日里骄阳对大地照耀的热情;那是秋日里凉风对花草的吹拂,那是冬日里飘雪对小草的爱抚。”这位学生运用排比加比拟的手法进行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眼神中的温存,对子女潺潺的爱。当然,也有学生运用到了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手法,“那眼神在黑暗中闪烁着光泽,柔柔地将我裹起,慢慢地把我融化,我似乎嗅到了那空气中所掺杂的清甜的爱的味道,它沁入我的心脾,温暖我的心灵。”在这段文字里,学生把母亲注视的眼神,一种视觉转化想象成一种触觉,把无法描述的眼神形象地通过触觉来展示,生动、具体,而又给人情意绵绵的感觉。
我们说“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确,在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中,细节描写就是文章中的花朵,要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想要将细节刻画得到位,就要求我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要用多样的手法去描绘彰显人物性格的细节,让我们利用细节描写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一抹明亮的色彩。
(作者单位 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