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经济的转型,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逐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而职业倦怠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为了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教育部门人员可谓付出了很多辛苦,无论是教育制度的制定,还是教育方案的实施都非常的用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容易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压力,这就必然会降低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避免的职业倦怠心理。
不可否认,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给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与不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但为了能将其带来的消极作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众多学者已经做出了贡献。
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而关于教师职业压力英国的科里柯夫和苏利夫是这样认为的:当教师觉得外界对自己的需求超过自身能力或难以满足时,压力就会产生,换句话说,压力来源于教师对一些很难满足的期望和需求的知觉。因此他们将教师的职业压力定义为由于工作而造成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
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医生,或者其他职业,始终都会存在职业压力这一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不胜其数,其中关于教师压力的定义就有很多种。在崔杨的《北京市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个案研究》中指出Litt和Turk以及Borg和Baglion最具代表性。Litt与Turk在1985年提出,教师压力是指当教师的幸福收到威胁时,且所要解决的问题超过其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形与困惑的经验。Borg与Baglion在1995年指出教师压力是教师对消极情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伴随由教师职业所引起的潜在的病理性的生理、生化变化,并为对那些威胁到个体自尊感因素的知觉以及减轻这些威胁的应对机制所调节[1]。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在有关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教师职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同时,笔者在论文资料收集中还得到以下这样一些数据。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数据显示:超过80%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被调查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被调查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教师职业压力相对是较大的,而且从现在趋势来看,这种压力将继续递增。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应试教育、工作负担、角色职责、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和教师自身等六个方面。
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普遍存在,国外很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证实和研究。例如,1976 年英国教育研究人员邓纳姆(J.Dunham)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均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Kyriacou,C.and Sutcliffe,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and Symp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48,1978 159—167)。剑桥大学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夫(C.Kyriacou & J.Sutcliffe)经调查发现有20%的教师自称作为一名教师压力很大(Kyriacou,C.and Sutcliffe, J.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48,1978 159—167)。瑞士日内瓦大学哈伯曼(M. Huberman )的研究也发现40%的教师有过疲惫的经历(Michael Huberman, "Burnout in Teaching Careers", European Education Vol.25 No.3 1993 47—69)。其中,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尽管有人将其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
从众多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压力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美国学者迈(J.B.Miner)和布鲁尔(J.F.Brewer)、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D.Hargreaves)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的疲倦。英国拉夫堡大学特拉弗斯(C.J.Travers )和曼彻斯特大学库珀教授(C.L. Cooper)在他们的合著《压力下的教师》(Teachers under Pressure)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述职业压力的极端形式—疲惫(Burnout)现象。
其次,职业压力导致教师消极行为增多。早在1965年,美国研究人员拉瑟(H.I.Russek)就发现压力很大的职业中男性烟民比例占46%,而压力小的职业中男性烟民的比例仅为32%(Cherl J.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 (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6;29;28;4;124;179)。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职业压力致使教师在工作方面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主要包括旷工、改行、提前退休等现象。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巴恩斯和阿纳哥经过研究指出如果大学想留住教师,那就应该注意教师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压力,由压力引起的问题如不解决,大学就难以吸收和保留优秀的教师。关于职业压力所导致的消极后果,英国有影响的报纸《独立报》于1990年9月18日有过这样的报道:“大伦敦地区有着越来越高的退休比例(在小学,1985年为17.1%,1989年上升到23.5%),其它地方教师退休比例上升更快(西米德兰兹郡的小学1985年为6.7%,1989年上升至12.1%)”(Cherl J. Travers and Cary L.Cooper (1996)"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6;29;28;4;124;179)。一般而言,行业人员更换率在7%—8%属正常范围,但是教师队伍的更换率却高得多。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明确指出:“昨天,健康和安全委员会督促每一个地方教育当局制定政策以解决教师中的压力。这是寻求减少学校(教师)旷课和改行现象的方法。全国每年因产出低和受过培训的教师的流失而付出的代价总计达数百万英镑。”(Cherl J.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 (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ork-26;29;28;4;124;179)在教师队伍中,人员流失率之所以如此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在逃避压力重负。 第三,职业压力导致教师生理疾病增多,损害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例如,研究人员米尔斯坦(M.M.Milstein)和戈勒齐尤斯基(T.J.Golaszewski)指出,教师职业压力常常导致心脏病、心理障碍、身体疲劳以及其它各种疾病产生。
从上面三个方面不难看出,由于职业压力导致生理疾病而损害教师身体健康,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又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可见,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以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影响。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皮特斯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另外,马斯拉池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马斯拉池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他人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那个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较低的一种现象[4]。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胡春梅,姜燕华在《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中这样总结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职业倦怠使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衰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是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
三是使教师的职业性格解体,无心教学,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来往,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这个职业,另谋他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下降,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
从上面第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在让被试完成相关量表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表示自己现在压力很是大,尤其是在城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重,教师承受着很大压力,他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成绩,一方面还有家庭生活要处理,他们担心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不能名列前茅,以致身心疲惫。
目前情况下小学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压力,从压力源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四个维度上。伴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师队伍量的相对饱和和质的相对欠缺的矛盾,小学教师日益感到了更大的生存压力。以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为标志的教师聘任制给广大小学教师带来的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生活上的冲击都是较大的。
在教师职业倦怠方面,当前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倦怠,平均值超过了2.5。这与当前国内外情况是相一致的。1999 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 个地市2292 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 年,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 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17]。另外,在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中指出,连榕[18]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连榕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学者从教师从教的教龄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发现教龄6~10 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教师这一群体,必须遵循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当个人的要求和期望与这些体制产生不和谐时,就有可能引发教师的一些适应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教育行业不断地推出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然而旧体制并不会瞬间即逝,因此这些新的东西得不到及时的应用,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现行薪资机制的不灵活行,也无疑是挫伤教师积极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管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基本遵循“荣誉归集体,失败是个人”这一不成文的规则。对于刚入职的许多年轻教师来讲,他们对工作是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的,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拿到怎样的薪资,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喜欢这个行业而工作的,所以很少有收入与回报不相符的想法。而对于已经从事很多年的资深教师来讲,他们要负担的有很多,尤其是家庭,他们多少会有这样的想法“与如此重要的任务相匹配的报酬在哪里呢?”、“在所有的劳动群体中,单独为何我们要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才能活的那微薄的加薪呢?”
另外,尽管当前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但真正的做到没有,大家有目共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素质教育口号如何响亮,新课程理念如何先进,教育改革的舆论造势如何热烈,始终无法阻挡学校、教师,甚至家长对应试教育、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对于已经接受了较新的教育理念的年轻教师,仍然采用当前单一、陈旧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话,无疑会导致他们内心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
工作特征方面,教师这一行业属于工作量较大的行业,老师每天都要备教案,批作业,还有大量的家庭事务,而且,在当今这个社会,为了能够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那么老师就要很下功夫的去深入了解每个同学,尤其是对于班主任来讲,这一切都会使教师身心疲惫,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身心特征方面,主要是从自我效能感、自尊、应对方式、控制点几个方面讲,每位教师在这几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由于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教师们在身心特征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
随着压力的不断加大,倦怠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也与以往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来源上有所不同,这与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是有关系的。徐富民曾发现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聘任压力、角色职责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都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19]。刘晓明对199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教师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上达到了中度水平,且在情绪衰竭上问题较为突出。
当前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压力,并且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四个维度上表现明显。
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从压力的来源看,职业倦怠程度加重主要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以及身心特征有关。
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容易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压力,这就必然会降低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避免的职业倦怠心理。
不可否认,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给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与不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但为了能将其带来的消极作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众多学者已经做出了贡献。
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而关于教师职业压力英国的科里柯夫和苏利夫是这样认为的:当教师觉得外界对自己的需求超过自身能力或难以满足时,压力就会产生,换句话说,压力来源于教师对一些很难满足的期望和需求的知觉。因此他们将教师的职业压力定义为由于工作而造成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
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医生,或者其他职业,始终都会存在职业压力这一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不胜其数,其中关于教师压力的定义就有很多种。在崔杨的《北京市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个案研究》中指出Litt和Turk以及Borg和Baglion最具代表性。Litt与Turk在1985年提出,教师压力是指当教师的幸福收到威胁时,且所要解决的问题超过其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形与困惑的经验。Borg与Baglion在1995年指出教师压力是教师对消极情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伴随由教师职业所引起的潜在的病理性的生理、生化变化,并为对那些威胁到个体自尊感因素的知觉以及减轻这些威胁的应对机制所调节[1]。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在有关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教师职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同时,笔者在论文资料收集中还得到以下这样一些数据。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数据显示:超过80%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被调查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被调查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教师职业压力相对是较大的,而且从现在趋势来看,这种压力将继续递增。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应试教育、工作负担、角色职责、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和教师自身等六个方面。
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普遍存在,国外很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证实和研究。例如,1976 年英国教育研究人员邓纳姆(J.Dunham)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均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Kyriacou,C.and Sutcliffe,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and Symp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48,1978 159—167)。剑桥大学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夫(C.Kyriacou & J.Sutcliffe)经调查发现有20%的教师自称作为一名教师压力很大(Kyriacou,C.and Sutcliffe, J.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48,1978 159—167)。瑞士日内瓦大学哈伯曼(M. Huberman )的研究也发现40%的教师有过疲惫的经历(Michael Huberman, "Burnout in Teaching Careers", European Education Vol.25 No.3 1993 47—69)。其中,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尽管有人将其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
从众多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压力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美国学者迈(J.B.Miner)和布鲁尔(J.F.Brewer)、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D.Hargreaves)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的疲倦。英国拉夫堡大学特拉弗斯(C.J.Travers )和曼彻斯特大学库珀教授(C.L. Cooper)在他们的合著《压力下的教师》(Teachers under Pressure)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述职业压力的极端形式—疲惫(Burnout)现象。
其次,职业压力导致教师消极行为增多。早在1965年,美国研究人员拉瑟(H.I.Russek)就发现压力很大的职业中男性烟民比例占46%,而压力小的职业中男性烟民的比例仅为32%(Cherl J.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 (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6;29;28;4;124;179)。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职业压力致使教师在工作方面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主要包括旷工、改行、提前退休等现象。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巴恩斯和阿纳哥经过研究指出如果大学想留住教师,那就应该注意教师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压力,由压力引起的问题如不解决,大学就难以吸收和保留优秀的教师。关于职业压力所导致的消极后果,英国有影响的报纸《独立报》于1990年9月18日有过这样的报道:“大伦敦地区有着越来越高的退休比例(在小学,1985年为17.1%,1989年上升到23.5%),其它地方教师退休比例上升更快(西米德兰兹郡的小学1985年为6.7%,1989年上升至12.1%)”(Cherl J. Travers and Cary L.Cooper (1996)"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6;29;28;4;124;179)。一般而言,行业人员更换率在7%—8%属正常范围,但是教师队伍的更换率却高得多。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明确指出:“昨天,健康和安全委员会督促每一个地方教育当局制定政策以解决教师中的压力。这是寻求减少学校(教师)旷课和改行现象的方法。全国每年因产出低和受过培训的教师的流失而付出的代价总计达数百万英镑。”(Cherl J.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 (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ork-26;29;28;4;124;179)在教师队伍中,人员流失率之所以如此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在逃避压力重负。 第三,职业压力导致教师生理疾病增多,损害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例如,研究人员米尔斯坦(M.M.Milstein)和戈勒齐尤斯基(T.J.Golaszewski)指出,教师职业压力常常导致心脏病、心理障碍、身体疲劳以及其它各种疾病产生。
从上面三个方面不难看出,由于职业压力导致生理疾病而损害教师身体健康,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又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可见,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以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影响。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皮特斯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另外,马斯拉池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马斯拉池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他人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那个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较低的一种现象[4]。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胡春梅,姜燕华在《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中这样总结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职业倦怠使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衰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是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
三是使教师的职业性格解体,无心教学,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来往,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这个职业,另谋他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下降,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
从上面第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在让被试完成相关量表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表示自己现在压力很是大,尤其是在城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重,教师承受着很大压力,他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成绩,一方面还有家庭生活要处理,他们担心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不能名列前茅,以致身心疲惫。
目前情况下小学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压力,从压力源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四个维度上。伴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师队伍量的相对饱和和质的相对欠缺的矛盾,小学教师日益感到了更大的生存压力。以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为标志的教师聘任制给广大小学教师带来的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生活上的冲击都是较大的。
在教师职业倦怠方面,当前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倦怠,平均值超过了2.5。这与当前国内外情况是相一致的。1999 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 个地市2292 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 年,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 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17]。另外,在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中指出,连榕[18]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连榕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学者从教师从教的教龄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发现教龄6~10 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教师这一群体,必须遵循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当个人的要求和期望与这些体制产生不和谐时,就有可能引发教师的一些适应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教育行业不断地推出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然而旧体制并不会瞬间即逝,因此这些新的东西得不到及时的应用,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现行薪资机制的不灵活行,也无疑是挫伤教师积极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管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基本遵循“荣誉归集体,失败是个人”这一不成文的规则。对于刚入职的许多年轻教师来讲,他们对工作是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的,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拿到怎样的薪资,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喜欢这个行业而工作的,所以很少有收入与回报不相符的想法。而对于已经从事很多年的资深教师来讲,他们要负担的有很多,尤其是家庭,他们多少会有这样的想法“与如此重要的任务相匹配的报酬在哪里呢?”、“在所有的劳动群体中,单独为何我们要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才能活的那微薄的加薪呢?”
另外,尽管当前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但真正的做到没有,大家有目共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素质教育口号如何响亮,新课程理念如何先进,教育改革的舆论造势如何热烈,始终无法阻挡学校、教师,甚至家长对应试教育、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对于已经接受了较新的教育理念的年轻教师,仍然采用当前单一、陈旧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话,无疑会导致他们内心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
工作特征方面,教师这一行业属于工作量较大的行业,老师每天都要备教案,批作业,还有大量的家庭事务,而且,在当今这个社会,为了能够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那么老师就要很下功夫的去深入了解每个同学,尤其是对于班主任来讲,这一切都会使教师身心疲惫,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身心特征方面,主要是从自我效能感、自尊、应对方式、控制点几个方面讲,每位教师在这几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由于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教师们在身心特征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
随着压力的不断加大,倦怠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也与以往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来源上有所不同,这与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是有关系的。徐富民曾发现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聘任压力、角色职责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都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19]。刘晓明对199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教师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上达到了中度水平,且在情绪衰竭上问题较为突出。
当前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压力,并且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四个维度上表现明显。
教师的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从压力的来源看,职业倦怠程度加重主要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以及身心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