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问题,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当人在从事饶有趣味的活动时,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高出500倍。因此,对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且乐此不疲,记忆、理解、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如果没有兴趣,就失去了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失去了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让“兴趣”这个启迪智慧的润滑剂发挥作用呢?怎样才能使“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呢?这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只有以此为切入点,在老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迅速激活与发挥,最终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一、巧度金针激趣法
宋朝诗人元好问有两句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绣出鸳鸯来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要把金针度与学生,让学生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如有的老师针对学生怕写作,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实情,总结出一套写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凤头”十法:染色法、误会法、设疑法、荒诞法、对照法、点睛法、特写法、突兀法、联想法、复沓法等。老师一方面对上述种种方法作细致讲解,另一方面一一举出具体实例,使学生心领神会,轻松掌握。
二、节外生枝激趣法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曾这样尝试:在讲完文章内容时,向学生出示一个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话题,如皇帝在进行游行大典时,突然边境告急,让学生想象皇帝由昏君变为明君的过程。学生觉得这个话题挺新鲜有趣的,值得认真地去做一做,他们略作思索便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5分钟之后,我说:“写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好。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呢?”一位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说:“皇帝听完后,立即派自己认为最诚实的大臣去应战,结果都大败而归。最后,皇帝被逼无奈只得亲自上阵,敌方将领看到一个光屁股的人便破口大骂:‘你这个一丝不挂的东西,也配跟我对阵?快滚下去吧!’皇帝听了,又想起了小孩子的话,他想,敌人不是自己的随从,不需要证明他的诚实,所以他是不会说谎的。想到这,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实没穿衣服,羞得无地自容。皇帝当众出丑,彻底清醒了,也被激怒了,他大吼一声,率领将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杀得大败而逃。”
三、巧引对联激趣法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更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对联时,我们可以先介绍郭沫若小时候对对联的故事: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一起逃出学堂去偷摘桃子吃,此事被私塾老师发觉了,老师说谁能对出下联就免打板子,老师的上联为:“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同学们听了,不知如何应对。机灵的郭沫若稍作思考就巧妙地对出了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见郭沫若的对句很有文采、气派,态度也诚恳,就不再追究此事了。我们可以以这个故事为导入点,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联的教学中。
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一课时,可引入描写济南趵突泉的一副名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四、借题发挥激趣法
借题发挥,这是个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课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增补一些有趣的内容。如在教《牛郎织女》一文时,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理解不太透彻,老师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将《沉香救母》和其他神话中的王母形象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神话故事都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陋的东西。
五、因势利导激趣法
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奇思怪想,常常会做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件。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有素养、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一定会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折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上神话故事《白蛇传》一课,讲到“美女蛇”时,一学生突然问有没有“美男蛇”,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极不和谐的偶发事件,这位教师并没有板起面孔训斥学生,而是因势引导肯定学生的问题问得好,不光有道理,而且有趣味,然后指出学生的不足:问的思路不大对头,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有迷人的外表,掩盖了害人的真相。“蛇”则被认为是害人的东西。因此,不管是“美女蛇”,还是“美男蛇”都是披着画皮的坏人。教师既讲清了“美女蛇”的深刻寓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激趣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以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
(责编 莫彩凤)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让“兴趣”这个启迪智慧的润滑剂发挥作用呢?怎样才能使“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呢?这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只有以此为切入点,在老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迅速激活与发挥,最终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一、巧度金针激趣法
宋朝诗人元好问有两句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绣出鸳鸯来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要把金针度与学生,让学生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如有的老师针对学生怕写作,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实情,总结出一套写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凤头”十法:染色法、误会法、设疑法、荒诞法、对照法、点睛法、特写法、突兀法、联想法、复沓法等。老师一方面对上述种种方法作细致讲解,另一方面一一举出具体实例,使学生心领神会,轻松掌握。
二、节外生枝激趣法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曾这样尝试:在讲完文章内容时,向学生出示一个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话题,如皇帝在进行游行大典时,突然边境告急,让学生想象皇帝由昏君变为明君的过程。学生觉得这个话题挺新鲜有趣的,值得认真地去做一做,他们略作思索便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5分钟之后,我说:“写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好。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呢?”一位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说:“皇帝听完后,立即派自己认为最诚实的大臣去应战,结果都大败而归。最后,皇帝被逼无奈只得亲自上阵,敌方将领看到一个光屁股的人便破口大骂:‘你这个一丝不挂的东西,也配跟我对阵?快滚下去吧!’皇帝听了,又想起了小孩子的话,他想,敌人不是自己的随从,不需要证明他的诚实,所以他是不会说谎的。想到这,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实没穿衣服,羞得无地自容。皇帝当众出丑,彻底清醒了,也被激怒了,他大吼一声,率领将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杀得大败而逃。”
三、巧引对联激趣法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更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对联时,我们可以先介绍郭沫若小时候对对联的故事: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一起逃出学堂去偷摘桃子吃,此事被私塾老师发觉了,老师说谁能对出下联就免打板子,老师的上联为:“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同学们听了,不知如何应对。机灵的郭沫若稍作思考就巧妙地对出了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见郭沫若的对句很有文采、气派,态度也诚恳,就不再追究此事了。我们可以以这个故事为导入点,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联的教学中。
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一课时,可引入描写济南趵突泉的一副名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四、借题发挥激趣法
借题发挥,这是个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课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增补一些有趣的内容。如在教《牛郎织女》一文时,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理解不太透彻,老师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将《沉香救母》和其他神话中的王母形象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神话故事都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陋的东西。
五、因势利导激趣法
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奇思怪想,常常会做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件。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有素养、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一定会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折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上神话故事《白蛇传》一课,讲到“美女蛇”时,一学生突然问有没有“美男蛇”,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极不和谐的偶发事件,这位教师并没有板起面孔训斥学生,而是因势引导肯定学生的问题问得好,不光有道理,而且有趣味,然后指出学生的不足:问的思路不大对头,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有迷人的外表,掩盖了害人的真相。“蛇”则被认为是害人的东西。因此,不管是“美女蛇”,还是“美男蛇”都是披着画皮的坏人。教师既讲清了“美女蛇”的深刻寓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激趣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以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兴趣”这个激活思维的催化剂真正有用武之地。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