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现在社会教育事业讲究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羚羊木雕》,给我提供了进行素质教育的绝佳题材。下面就备课中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谈点体会。
一、对课文的基本思考
《羚羊木雕》讲述一家三口为一件从国外地来的工艺品“羚羊木雕”而发生的家庭风波,纠纷虽小,却让一个小孩子的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个小孩把父母送给自己的这个工艺品转送给了好朋友。由于其贵重因而受到父母的责难被强行去要回来,终使小孩感觉很不光彩,而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昭示了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一是小孩子的重承诺,重情义的传统美德与父母的重财轻义的道德观念冲突;二是提倡“崇善尚美”,“自主意识”,“自律意识”等现代意识与简单生硬的“家长作风”的冲突。
二、备课思路
我在制定《羚备课思路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时,贯穿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对文章所提供的诸多信息作了分析、整理、明确本课的教育目标,提炼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照,归类,使其成为备课的思维主线。
1.传统美德教育方面。课文表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承诺,重情义的思想,这本身就浸透着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而父母对孩子的正常举动的否定和责难,也就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义。而这种传 统道义中浸透着“前喻文化”的“恪遵长训”(有积极因素如“尊敬师长”,但也有封闭的,落后的“惟命是从”,前者千百年来一直被社会宏扬,后者将其消极特性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延续)这里孩子的主导行为并不是努力适应社会文化,新型社会道德,而是以长辈的意志为意志从而使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其恶果 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终不会成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是这样“长辈遗志”中加进了“重财轻义”,那就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教育的堕落。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有必要利用文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关于现代意识方面。课文中小孩子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未来未经家长同意送贵重物品给朋友,这应是小孩子一种朦胧的“自主”意识这很重要,是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能独立于社会奠定基础,但涉及家庭成员的相对重大问题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是否也应征求其他成员(尤其是相对有着较多社会经验的父母的意见,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这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在这里就是一对既有冲突又互相关联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无论是自主意识,还是自律意识,又让学生社会生活中能把握分寸。当然,还有一个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经济意识的问题,贵重物品经济价值大,因此应在备课中有所准备,为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做好相应的设定。
三、具体安排
根据长述思想,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安排。本课是一片课内阅读课文,一般课时安排也就是1~2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亲切熟悉的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中增强语言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步骤安排如下:
首先,带着问题阅读。理论与经验都反复证明,有目的的阅读才能给人留下印象,不求甚解,一目十行的浏览只能是不知所云,既达不到学习知识,培养语言阅读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从文中悟出许多“道”。因而应在备课时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如: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风波?“我”送东西给好朋友,父母做了什么?你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朋友之间要不要送礼物?是不是什么都可以相送?这些问题应分步骤,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阅读,带着问题默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精读。问题除了一般的语文训练外,还让学生初步感受思想因素。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设计七年级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且对象和省各式各样的看法和想法不易求全责备。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如讨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朋友要不要父母允许?友谊与财物究竟哪个重要?怎样做到既要尊敬师长,有不盲从父母?在讨论中教师要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好“分寸”。
再次,最后书面写出对这场家庭风波的看法。字数50~100,写作是对学生课文理解和学习的检测,通过练笔。也可检测“传美”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农八师136团中学)
编辑/张俊英
一、对课文的基本思考
《羚羊木雕》讲述一家三口为一件从国外地来的工艺品“羚羊木雕”而发生的家庭风波,纠纷虽小,却让一个小孩子的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个小孩把父母送给自己的这个工艺品转送给了好朋友。由于其贵重因而受到父母的责难被强行去要回来,终使小孩感觉很不光彩,而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昭示了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一是小孩子的重承诺,重情义的传统美德与父母的重财轻义的道德观念冲突;二是提倡“崇善尚美”,“自主意识”,“自律意识”等现代意识与简单生硬的“家长作风”的冲突。
二、备课思路
我在制定《羚备课思路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时,贯穿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对文章所提供的诸多信息作了分析、整理、明确本课的教育目标,提炼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照,归类,使其成为备课的思维主线。
1.传统美德教育方面。课文表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承诺,重情义的思想,这本身就浸透着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而父母对孩子的正常举动的否定和责难,也就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义。而这种传 统道义中浸透着“前喻文化”的“恪遵长训”(有积极因素如“尊敬师长”,但也有封闭的,落后的“惟命是从”,前者千百年来一直被社会宏扬,后者将其消极特性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延续)这里孩子的主导行为并不是努力适应社会文化,新型社会道德,而是以长辈的意志为意志从而使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其恶果 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终不会成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是这样“长辈遗志”中加进了“重财轻义”,那就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教育的堕落。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有必要利用文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关于现代意识方面。课文中小孩子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未来未经家长同意送贵重物品给朋友,这应是小孩子一种朦胧的“自主”意识这很重要,是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能独立于社会奠定基础,但涉及家庭成员的相对重大问题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是否也应征求其他成员(尤其是相对有着较多社会经验的父母的意见,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这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在这里就是一对既有冲突又互相关联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无论是自主意识,还是自律意识,又让学生社会生活中能把握分寸。当然,还有一个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经济意识的问题,贵重物品经济价值大,因此应在备课中有所准备,为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做好相应的设定。
三、具体安排
根据长述思想,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安排。本课是一片课内阅读课文,一般课时安排也就是1~2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亲切熟悉的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中增强语言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步骤安排如下:
首先,带着问题阅读。理论与经验都反复证明,有目的的阅读才能给人留下印象,不求甚解,一目十行的浏览只能是不知所云,既达不到学习知识,培养语言阅读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从文中悟出许多“道”。因而应在备课时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如: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风波?“我”送东西给好朋友,父母做了什么?你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朋友之间要不要送礼物?是不是什么都可以相送?这些问题应分步骤,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阅读,带着问题默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精读。问题除了一般的语文训练外,还让学生初步感受思想因素。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设计七年级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且对象和省各式各样的看法和想法不易求全责备。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如讨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朋友要不要父母允许?友谊与财物究竟哪个重要?怎样做到既要尊敬师长,有不盲从父母?在讨论中教师要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好“分寸”。
再次,最后书面写出对这场家庭风波的看法。字数50~100,写作是对学生课文理解和学习的检测,通过练笔。也可检测“传美”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农八师136团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