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尤其是身边现成的一些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其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学习资源 知性课堂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资源”引入语文学习,并非标新立异。资源合理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很少真正去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就是极其现成的像课堂作业本、词语手册、课后资料袋等辅助资料也很少去研究怎么把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好,使其价值最大化,很多时候这些资料也与课堂教学脱节,没有有效地融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以民工子女居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知识面、文化积淀、家庭、社会资源享用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就对老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我校“知性疏导”主题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参照浙江省教研室“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生源实际和教学现状,提出了以“知学生、知教材、知学习”为主旨的“知性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入手,探索“知性课堂”。现以《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用好已有知识基础
孩子的潜能是无尽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也许对于课外生活中的一些积累,我们老师无法非常准确地估量每一个孩子,毕竟个体是有差异的,但是对于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些知识,每个孩子的起点应该是相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整个系列中,有很多知识点、课文的内容是相关联的,我们可以借助孩子的已有认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北京对于城区的孩子或许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已经真正到过北京,但对于我们的孩子却是遥不可及的,去北京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谈。在二上年级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北京》,当时完全是靠老师的引领,加上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北京的美,了解了一些北京的名胜。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利用课前谈话时间,跟孩子们一起温习了课文,唤醒他们的记忆,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课后版块内容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面有一些附属的版块内容,如:我会认,我会写,我会填,我知道,读读想想,读读记记,读读背背,资料袋等,每篇课文后面的内容是不固定的,编者应该都是根据需要来排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特别去关注这些内容,相信对你解读教材会有很大的帮助,至少能给你一定启发,让你变得智慧。在学生朗读完《北京》一文后,我趁热打铁对这篇课文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一边解说一边欣赏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白天的美,从而自然的引入教学。
附解说词: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读到了红墙黄瓦,读到了绿树成阴,读到了高楼林立,读到了立交桥纵横,知道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的确,北京就像一本厚厚的书,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北京的公园可多啦,有颐和园、圆明园,还有天坛、北海、景山、香山……北京的长城、故宫是世界文明的古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北京天天都在变,而且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
三、巧用配套词语手册
一说起词语手册,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持反对的态度,的确,如果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词语手册上的解释,那绝对是不可取的,变成了死读书,学生根本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那不是与我们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吗?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可以没有词语手册呢?我想,既然编者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它编出来,就一定有它的价值。的确,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细细研读,你会发现每课后面的“积少成多、举一反三、博学广闻”是非常有价值的,积少成多都是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一些成语,举一反三则是与课文知识点相配套的练习题,博学广闻是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些课外知识。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基础的孩子,无疑是非常好的帮手,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引导和运用。《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的好词如数家珍,同是描写灯光之美却未见有重复之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本的这一特点,先是学习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五光十色、银光闪闪”等词语,因为事先布置了预习,读了词语手册,孩子们马上发现了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光的,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光的词语,“华灯齐放、华光灿烂、光辉灿烂、光芒四射、金光闪闪”这些词语都出现在了课堂上。原本肯定会冷场的环节变得轻松活跃,而且从中也反映出孩子们确实已经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了,我想这样也未尝不可。
四、活用课堂配套“作业”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明确提出每节课书面练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分钟,书面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尽量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又可以使课堂显得更为扎实、朴实。在教学完跟光有关的成语后,我出示了“川流不息的汽车、从天而降的银河、焕然一新的商业街、绚丽多彩的广告、高大雄伟的建筑物、繁华的大街、古老的故宫”等短语,其目的有二,一是读准积累好词,完成识字写字任务,二是为完成相对应的作业作下伏笔。果不其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场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题的连线题就水到渠成了,正确率非常高。
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从生活中学,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金碧辉煌”一词的词意非常抽象,本身就很难描述,更别说运用了。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夜晚天安门城楼的金碧辉煌,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此时,我若让孩子们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可以肯定会说的寥寥无几,哪怕说出来的也是有待斟酌的,与事实可能存在差异,描述也不一定准确恰当。为此,我先为孩子们铺了个台阶引着他们说出了“阳光照射下的故宫、夜幕下的楼中楼大酒店(在我们学校对面)”我们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接着再问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儿也可以用上“金碧辉煌”?孩子们的思维立马就与生活联系起来,说出来的话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不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2009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关键词】 学习资源 知性课堂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资源”引入语文学习,并非标新立异。资源合理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很少真正去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就是极其现成的像课堂作业本、词语手册、课后资料袋等辅助资料也很少去研究怎么把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好,使其价值最大化,很多时候这些资料也与课堂教学脱节,没有有效地融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以民工子女居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知识面、文化积淀、家庭、社会资源享用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就对老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我校“知性疏导”主题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参照浙江省教研室“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生源实际和教学现状,提出了以“知学生、知教材、知学习”为主旨的“知性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入手,探索“知性课堂”。现以《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用好已有知识基础
孩子的潜能是无尽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也许对于课外生活中的一些积累,我们老师无法非常准确地估量每一个孩子,毕竟个体是有差异的,但是对于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些知识,每个孩子的起点应该是相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整个系列中,有很多知识点、课文的内容是相关联的,我们可以借助孩子的已有认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北京对于城区的孩子或许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已经真正到过北京,但对于我们的孩子却是遥不可及的,去北京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谈。在二上年级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北京》,当时完全是靠老师的引领,加上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北京的美,了解了一些北京的名胜。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利用课前谈话时间,跟孩子们一起温习了课文,唤醒他们的记忆,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课后版块内容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面有一些附属的版块内容,如:我会认,我会写,我会填,我知道,读读想想,读读记记,读读背背,资料袋等,每篇课文后面的内容是不固定的,编者应该都是根据需要来排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特别去关注这些内容,相信对你解读教材会有很大的帮助,至少能给你一定启发,让你变得智慧。在学生朗读完《北京》一文后,我趁热打铁对这篇课文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一边解说一边欣赏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白天的美,从而自然的引入教学。
附解说词: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读到了红墙黄瓦,读到了绿树成阴,读到了高楼林立,读到了立交桥纵横,知道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的确,北京就像一本厚厚的书,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北京的公园可多啦,有颐和园、圆明园,还有天坛、北海、景山、香山……北京的长城、故宫是世界文明的古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北京天天都在变,而且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
三、巧用配套词语手册
一说起词语手册,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持反对的态度,的确,如果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词语手册上的解释,那绝对是不可取的,变成了死读书,学生根本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那不是与我们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吗?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可以没有词语手册呢?我想,既然编者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它编出来,就一定有它的价值。的确,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细细研读,你会发现每课后面的“积少成多、举一反三、博学广闻”是非常有价值的,积少成多都是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一些成语,举一反三则是与课文知识点相配套的练习题,博学广闻是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些课外知识。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基础的孩子,无疑是非常好的帮手,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引导和运用。《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的好词如数家珍,同是描写灯光之美却未见有重复之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本的这一特点,先是学习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五光十色、银光闪闪”等词语,因为事先布置了预习,读了词语手册,孩子们马上发现了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光的,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光的词语,“华灯齐放、华光灿烂、光辉灿烂、光芒四射、金光闪闪”这些词语都出现在了课堂上。原本肯定会冷场的环节变得轻松活跃,而且从中也反映出孩子们确实已经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了,我想这样也未尝不可。
四、活用课堂配套“作业”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明确提出每节课书面练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分钟,书面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尽量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又可以使课堂显得更为扎实、朴实。在教学完跟光有关的成语后,我出示了“川流不息的汽车、从天而降的银河、焕然一新的商业街、绚丽多彩的广告、高大雄伟的建筑物、繁华的大街、古老的故宫”等短语,其目的有二,一是读准积累好词,完成识字写字任务,二是为完成相对应的作业作下伏笔。果不其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场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题的连线题就水到渠成了,正确率非常高。
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从生活中学,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金碧辉煌”一词的词意非常抽象,本身就很难描述,更别说运用了。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夜晚天安门城楼的金碧辉煌,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此时,我若让孩子们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可以肯定会说的寥寥无几,哪怕说出来的也是有待斟酌的,与事实可能存在差异,描述也不一定准确恰当。为此,我先为孩子们铺了个台阶引着他们说出了“阳光照射下的故宫、夜幕下的楼中楼大酒店(在我们学校对面)”我们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接着再问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儿也可以用上“金碧辉煌”?孩子们的思维立马就与生活联系起来,说出来的话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不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2009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