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发现语文教材上安排的习作训练,结果往往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
我们发现,孩子生活空间的窄化,个性体验的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缺少了“精神食粮”的浇灌,个性化见解减弱,是“个性习作隐退”的另一原因。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缺乏滋养,心思不够敏感细腻。懒于阅读,疏于观察,怠于思考,这是很多学生习作的现状。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于是,灵感的源头枯竭,造成感情淡薄,认识肤浅、表达困难。要改变这一现象,应丰富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凸显个性的作文指导,加强个性的阅读积累。
一、“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一)让比赛点燃激情
通过调查,我们统计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最想参加的比赛,并定期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有颠乒乓球比赛、花样踢毽子比赛、转呼啦圈比赛等。学生的激情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被点燃,个性在一声声的欢呼中飞扬,精彩也在一字一句中流淌。
颠乒乓球比赛:一天傍晚,六年级同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颠乒乓球比赛。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七组,每组有七个人。比赛开始了,最前面的女生拿起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来到比赛场地,只见有一位女生绷着脸,猫着腰,好像特别紧张。韦教师的哨子一响,她们就开始颠乒乓球了。“一、二,哎呀”女生最少颠的只有二个,最多是三个。就这样,转眼间就轮到我了,我连忙拿起乒乓球和乒乓球拍,我紧张极了,手也在颤抖,我开始颠了,呀!我的球一蹦老高,好像是我太用劲了,可惜我只颠了四个……
踢毽子比赛:话音刚落,就开始踢了。我给她数着:……19、20……41、42。毽子像小鸟一样上下翻飞,一个连着一个飞上飞下。忽然,毽子一跃而起,差点飞到了房顶上,毽子掉了下来。我说:“哇,你踢了42个,好棒呀!”“知道我的厉害了吧!”婉儿骄傲地说。
(二)借“节日”品味生活
在家家户户门口绽放如山花一般灿烂的春联中品尝年味;在花灯如昼、人影迭迭中享受流光溢彩的元宵……借这些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其中,学会观察,自主地发现这些节日的内在魅力,并在细致的观察中品味生活的内涵,继而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
新春品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见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口中念着这首王安石的《元日》,不知不觉地春节已经过去了,可是赏春联的兴致还没有过去。
元宵狂欢曲——五彩的礼花在空中开放,璀璨的花瓣散遍天空,镶嵌在深蓝色的绸缎里,整个天空绚丽无比,元宵节的狂欢曲已拉开了帷幕。
中秋寄思念——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分离很久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三)抓活动深化感受
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孩子们共同发掘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抓住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拓展性活动。我们当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及时地组织活动,观看神舟六号上天的风采,品尝军训的滋味,当小小种植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获得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生活体验,为实现个性化的“创作”提供了“能量”。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个性化的作文指导
(一)个性化的习作过程
丰富的素材源于生活,不管是比赛中点燃的激情,还是节日里品味到的生活,或是观察到的神奇自然景象,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生活积累。但是,孩子们能否倾吐或倾吐多少,就要看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观察角度了。因此,创造是前提,指导观察是保证。
如有一位教师就是以掰手腕子作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手鼻”观察生活的方法。在作文之前,当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准备比赛时,教师的“一二三”下面却冒出了“停”,在大家愕然之际,教师询问大家是否已注意双方的衣着、表情呢?于是大家便一起观察。接下来一连五次的“一二三——停”,到最后,连学生都开始开心地喊停了。这一次次的暂停让学生明白了要注意交战双方的动作,要写写环境,写写手感,写写比手劲时同学的心理活动。
(二)鼓励个性的情感体验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指导学生习作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当把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搬进课堂时,我欣喜地发现它唤醒了孩子们对亲情的回望,对生命的珍惜,打开了他们日渐淡忘的生命之意义。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心中的独白:
“当我划去爷爷时,我觉得一直呵护着我的双手消失了,爷爷对我的慈爱顷刻间荡然无存了,我仿佛划去了童年时所有的欢乐与幸福。”
“妈妈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了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您的怀里。而现在,我又该何去何从?”
是的,生命的绿洲,是慈爱,是疼爱;灵魂的故乡,是母爱,是父爱,五个字眼,五份割舍不断的爱。让我们体味到孩子们极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实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把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写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基础。要使学生乐于写,除了将内容活动化、游戏化或增强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
1.佳文宣读。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化佳作,并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宣读,会令小作者感到无比荣耀,从而增强其奋进的动力,让其他同学顿生羡慕之感,也努力追赶。
2.结集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地精选优秀个性习作,打印后张贴在展示窗口,或装订成册,配以新颖的“书名”、漂亮的封面等。作品一经“出版”,无疑是对孩子作文的最佳肯定。
3.推荐发表。但凡发表过文章的人,都不会忘记处女作问世时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可以将个性化的习作以各种方式向各类正式刊物投稿。
三、“自在娇莺恰恰啼”——个性化的阅读积累
(一)推荐作秀书目并组织读书活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书读得多了,胸中列书万卷,下笔就能左右逢源,才思敏捷,语言会如倾流而出,习作也就会成为“有米之炊”。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量”和“质”,我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讨论,列出适合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作为阅读推荐书目。同时,组织班级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活动进程中,还可开展“阅读之星”评比,通过家长、同学、老师综合评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
(二)积累个性化素材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其实,这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与积累。他每天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便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日子长了,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为自己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中去。
总之,要使小学生作文富有个性,闪现灵性,凸显个性,倡导个性化的生活是基础,鼓励表现个性化的情感是关键,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是保证。教师要努力创造广阔的习作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间。让孩子们的作文贴近其本色,显示其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迎来一个个性化作文的春天。
我们发现,孩子生活空间的窄化,个性体验的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缺少了“精神食粮”的浇灌,个性化见解减弱,是“个性习作隐退”的另一原因。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缺乏滋养,心思不够敏感细腻。懒于阅读,疏于观察,怠于思考,这是很多学生习作的现状。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于是,灵感的源头枯竭,造成感情淡薄,认识肤浅、表达困难。要改变这一现象,应丰富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凸显个性的作文指导,加强个性的阅读积累。
一、“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一)让比赛点燃激情
通过调查,我们统计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最想参加的比赛,并定期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有颠乒乓球比赛、花样踢毽子比赛、转呼啦圈比赛等。学生的激情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被点燃,个性在一声声的欢呼中飞扬,精彩也在一字一句中流淌。
颠乒乓球比赛:一天傍晚,六年级同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颠乒乓球比赛。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七组,每组有七个人。比赛开始了,最前面的女生拿起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来到比赛场地,只见有一位女生绷着脸,猫着腰,好像特别紧张。韦教师的哨子一响,她们就开始颠乒乓球了。“一、二,哎呀”女生最少颠的只有二个,最多是三个。就这样,转眼间就轮到我了,我连忙拿起乒乓球和乒乓球拍,我紧张极了,手也在颤抖,我开始颠了,呀!我的球一蹦老高,好像是我太用劲了,可惜我只颠了四个……
踢毽子比赛:话音刚落,就开始踢了。我给她数着:……19、20……41、42。毽子像小鸟一样上下翻飞,一个连着一个飞上飞下。忽然,毽子一跃而起,差点飞到了房顶上,毽子掉了下来。我说:“哇,你踢了42个,好棒呀!”“知道我的厉害了吧!”婉儿骄傲地说。
(二)借“节日”品味生活
在家家户户门口绽放如山花一般灿烂的春联中品尝年味;在花灯如昼、人影迭迭中享受流光溢彩的元宵……借这些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其中,学会观察,自主地发现这些节日的内在魅力,并在细致的观察中品味生活的内涵,继而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
新春品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见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口中念着这首王安石的《元日》,不知不觉地春节已经过去了,可是赏春联的兴致还没有过去。
元宵狂欢曲——五彩的礼花在空中开放,璀璨的花瓣散遍天空,镶嵌在深蓝色的绸缎里,整个天空绚丽无比,元宵节的狂欢曲已拉开了帷幕。
中秋寄思念——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分离很久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三)抓活动深化感受
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孩子们共同发掘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抓住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拓展性活动。我们当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及时地组织活动,观看神舟六号上天的风采,品尝军训的滋味,当小小种植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获得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生活体验,为实现个性化的“创作”提供了“能量”。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个性化的作文指导
(一)个性化的习作过程
丰富的素材源于生活,不管是比赛中点燃的激情,还是节日里品味到的生活,或是观察到的神奇自然景象,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生活积累。但是,孩子们能否倾吐或倾吐多少,就要看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观察角度了。因此,创造是前提,指导观察是保证。
如有一位教师就是以掰手腕子作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手鼻”观察生活的方法。在作文之前,当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准备比赛时,教师的“一二三”下面却冒出了“停”,在大家愕然之际,教师询问大家是否已注意双方的衣着、表情呢?于是大家便一起观察。接下来一连五次的“一二三——停”,到最后,连学生都开始开心地喊停了。这一次次的暂停让学生明白了要注意交战双方的动作,要写写环境,写写手感,写写比手劲时同学的心理活动。
(二)鼓励个性的情感体验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指导学生习作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当把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搬进课堂时,我欣喜地发现它唤醒了孩子们对亲情的回望,对生命的珍惜,打开了他们日渐淡忘的生命之意义。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心中的独白:
“当我划去爷爷时,我觉得一直呵护着我的双手消失了,爷爷对我的慈爱顷刻间荡然无存了,我仿佛划去了童年时所有的欢乐与幸福。”
“妈妈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了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您的怀里。而现在,我又该何去何从?”
是的,生命的绿洲,是慈爱,是疼爱;灵魂的故乡,是母爱,是父爱,五个字眼,五份割舍不断的爱。让我们体味到孩子们极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实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把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写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基础。要使学生乐于写,除了将内容活动化、游戏化或增强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
1.佳文宣读。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化佳作,并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宣读,会令小作者感到无比荣耀,从而增强其奋进的动力,让其他同学顿生羡慕之感,也努力追赶。
2.结集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地精选优秀个性习作,打印后张贴在展示窗口,或装订成册,配以新颖的“书名”、漂亮的封面等。作品一经“出版”,无疑是对孩子作文的最佳肯定。
3.推荐发表。但凡发表过文章的人,都不会忘记处女作问世时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可以将个性化的习作以各种方式向各类正式刊物投稿。
三、“自在娇莺恰恰啼”——个性化的阅读积累
(一)推荐作秀书目并组织读书活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书读得多了,胸中列书万卷,下笔就能左右逢源,才思敏捷,语言会如倾流而出,习作也就会成为“有米之炊”。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量”和“质”,我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讨论,列出适合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作为阅读推荐书目。同时,组织班级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活动进程中,还可开展“阅读之星”评比,通过家长、同学、老师综合评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
(二)积累个性化素材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其实,这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与积累。他每天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便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日子长了,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为自己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中去。
总之,要使小学生作文富有个性,闪现灵性,凸显个性,倡导个性化的生活是基础,鼓励表现个性化的情感是关键,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是保证。教师要努力创造广阔的习作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间。让孩子们的作文贴近其本色,显示其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迎来一个个性化作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