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界对这个使用了多年的语文高考模式争议颇多。以2016年高考命题为开端,全国新一轮高考试题模式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在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打破了多年来试卷整体题型单一僵化的状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首先,是试卷结构的调整。2017年语文课标全国卷Ⅱ不再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而是整体调整为四个板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把原先作为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为必考内容,二者与原先的“现代文阅读”(即过去的“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在的第一个板块“现代文阅读”。这四个板块次序和内容的安排更符合考生的分类和层进式阅读思维。结构调整后,试卷总题量也由原先的18道增加到22道。
其次,是试题选材内容的变化。试题材料内容上着重突出传统文化色彩,融入时代特点,体现人文理想,倡导主流意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语文学科提出了四点修改意见,其中第四点就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17年全国课标卷Ⅱ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其实早在2015年和2016年全国课标卷Ⅱ就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谥号”“中宫”“吏部”等)。不仅如此,在论述类文本的选篇中也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万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论述了明代青花瓷发展的过程及内外原因,强调了中外交往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揭示了明代青花瓷文化演变的过程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又借此表明了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意义。作文更是以中华古今诗文六条名句为材料,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取林徽因的《窗子之外》,文章于清淡、细腻之中饱含着对不同阶层的人彼此真诚交往的渴望。实用类文本阅读就“垃圾分类处理”这一举措倡导现代环保意识。
第三,题型的变化。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在题型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古代诗歌阅读题由原先的两道简答题变为1道5选2的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分值仍是5分和6分。名篇名句默写由原先的3小题6分变为两小题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有选考变为必考后,增加了阅读量,题型设计上与往年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设三道题:4选1的3分选择题、5分的简答题、6分的探究题,共计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三道:4选1的3分选择题、5选2的5分选择题、4分的简答题,共12分。这样,两道阅读题的总分就由原先的一道阅读题的25分增加到26分。题型的变化导致主客观题分值的变化:客观题由原先的10题32分增加到13题43分,相应的主观题则传统的8题118分变为9题107分。客观题所占分值比例的提高,增大了整个语文试卷的区分度,拉大了分差。
第四,试题材料选材范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不违背考试大纲的前提下,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在选材范围上大胆突破,体现了高考选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这将对培养考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改小说阅读的铁律,今年变成了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十年来一直取材于现当代人物传记,今年则取材于社会调查报告和时评。这种变化对扩大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一轮复习的内容,四种文体的相关内容都要涵盖。
同时由于选材范围的变化,自然引发命题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如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新增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到对人称变化的理解,但命题角度上不是偏向于对人称变化作用的考察,而是有所深化;第19题,调整了去年语言连贯的关联词语选择题,变为以单独命制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这是对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回归;第21题简答题,要求说明文段中推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重在考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是一种创新题型,提醒考生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今年的试题在稳定中有很大突破,同时也给高考总复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第一、明确复习目标,适当调整心态。目前,2018届考生已进入一轮总复习阶段。一轮总复习是一场硬仗,涉及的考点多,进度慢,掌握困难。但无论如何也要对每一个考点按部就班地学习,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明确复习目标,按考点各个击破。而每次月考各科往往都是综合试题,内容基本上涉及高考的整个考点,考生往往未准备充分,就被打个措手不及,导致考生容易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考生要适时适当地调整心态,瞄准高考目标,认真复习。
第二,回归课本内容,夯实语文基础。高考语文试题内容看似課外的东西,其实均来源于课内知识,是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例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文言文考到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下车”“京师”,均出现在语文必修课本《张衡传》,原文为“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因入京师,观太学”,课下注释对“下车”“太学”都作了解释。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本,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争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把握常见题型,掌握答题技巧。一轮总复习意在把握高考考点和各种高考题型以及命题规律,把握命题方向,训练答题技巧。考试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高考涉及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无论2018年高考题型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决胜高考。
首先,是试卷结构的调整。2017年语文课标全国卷Ⅱ不再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而是整体调整为四个板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把原先作为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为必考内容,二者与原先的“现代文阅读”(即过去的“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在的第一个板块“现代文阅读”。这四个板块次序和内容的安排更符合考生的分类和层进式阅读思维。结构调整后,试卷总题量也由原先的18道增加到22道。
其次,是试题选材内容的变化。试题材料内容上着重突出传统文化色彩,融入时代特点,体现人文理想,倡导主流意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语文学科提出了四点修改意见,其中第四点就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17年全国课标卷Ⅱ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其实早在2015年和2016年全国课标卷Ⅱ就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谥号”“中宫”“吏部”等)。不仅如此,在论述类文本的选篇中也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万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论述了明代青花瓷发展的过程及内外原因,强调了中外交往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揭示了明代青花瓷文化演变的过程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又借此表明了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意义。作文更是以中华古今诗文六条名句为材料,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取林徽因的《窗子之外》,文章于清淡、细腻之中饱含着对不同阶层的人彼此真诚交往的渴望。实用类文本阅读就“垃圾分类处理”这一举措倡导现代环保意识。
第三,题型的变化。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在题型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古代诗歌阅读题由原先的两道简答题变为1道5选2的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分值仍是5分和6分。名篇名句默写由原先的3小题6分变为两小题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有选考变为必考后,增加了阅读量,题型设计上与往年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设三道题:4选1的3分选择题、5分的简答题、6分的探究题,共计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三道:4选1的3分选择题、5选2的5分选择题、4分的简答题,共12分。这样,两道阅读题的总分就由原先的一道阅读题的25分增加到26分。题型的变化导致主客观题分值的变化:客观题由原先的10题32分增加到13题43分,相应的主观题则传统的8题118分变为9题107分。客观题所占分值比例的提高,增大了整个语文试卷的区分度,拉大了分差。
第四,试题材料选材范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不违背考试大纲的前提下,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在选材范围上大胆突破,体现了高考选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这将对培养考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改小说阅读的铁律,今年变成了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十年来一直取材于现当代人物传记,今年则取材于社会调查报告和时评。这种变化对扩大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一轮复习的内容,四种文体的相关内容都要涵盖。
同时由于选材范围的变化,自然引发命题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如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新增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到对人称变化的理解,但命题角度上不是偏向于对人称变化作用的考察,而是有所深化;第19题,调整了去年语言连贯的关联词语选择题,变为以单独命制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这是对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回归;第21题简答题,要求说明文段中推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重在考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是一种创新题型,提醒考生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今年的试题在稳定中有很大突破,同时也给高考总复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第一、明确复习目标,适当调整心态。目前,2018届考生已进入一轮总复习阶段。一轮总复习是一场硬仗,涉及的考点多,进度慢,掌握困难。但无论如何也要对每一个考点按部就班地学习,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明确复习目标,按考点各个击破。而每次月考各科往往都是综合试题,内容基本上涉及高考的整个考点,考生往往未准备充分,就被打个措手不及,导致考生容易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考生要适时适当地调整心态,瞄准高考目标,认真复习。
第二,回归课本内容,夯实语文基础。高考语文试题内容看似課外的东西,其实均来源于课内知识,是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例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文言文考到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下车”“京师”,均出现在语文必修课本《张衡传》,原文为“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因入京师,观太学”,课下注释对“下车”“太学”都作了解释。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本,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争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把握常见题型,掌握答题技巧。一轮总复习意在把握高考考点和各种高考题型以及命题规律,把握命题方向,训练答题技巧。考试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高考涉及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无论2018年高考题型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决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