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入园的幼儿情绪焦虑,易产生依恋、孤僻等消极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能很快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小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利用情绪感染、多通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等方法,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活动;小班幼儿;愉快情绪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集体,新入园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情绪,产生依恋、失望等消极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听到轻快、熟悉的音乐,会很快地转移注意力,当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唱歌、跳舞时会逐渐熟悉和亲热起来,消除陌生感。因此引导小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么应该怎样开展音乐活动呢?
一、抓住幼儿年龄特点,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得愉快体验。如:在“哈巴狗”的音乐活动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音乐情境:用积木搭成小狗的家,里面放上玩具小狗,小狗旁边放了一个肉骨头。用这样的情境欢迎小朋友的到来,小朋友看到后很兴奋,马上投入到活动中,教师自然地引导幼儿学习歌曲,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2.模仿示范
音乐教育应同时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启发、引导幼儿,小班幼儿爱模仿,教师可通过自身的示范表演感染幼儿,引起兴趣。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推动幼儿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
3.角色扮演
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角色扮演能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幼儿更乐意参与。如,在“小兔乖乖”的音乐活动中,老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幼儿很自然地当起了兔宝宝,老师以兔妈妈的口吻引导幼儿活动。当另一位老师戴上大灰狼的头饰参与到活动中时,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幼儿把老师和自己都当成了音乐中的角色。
4.多通道参与
在音乐活动中着重考虑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感知音乐作品。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眼、耳、口、肢体等,通过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种方法,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
5.多形式表现
我国提倡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和许卓娅的音乐教育观点,即把兴趣、感受和表现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尝试,支持创造。如,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表演、演奏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发扬。
二、利用教学实践,反思音乐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推动良好情绪的发展
如,在音乐游戏《拔萝卜》中,教师先有感情地向幼儿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再以夸张的语调分别模仿老奶奶、小姑娘、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就能很快地感染幼儿,调动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以传统教唱为主的方法改变为以理解、感受、表演、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活动《我是棉花糖》,教师首先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了解棉花糖的特征,接着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棉花糖,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然后学各种小动物动作,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小动物,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想出了许多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通过学歌曲的全过程对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3.培养幼儿参加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刚开始集体生活的幼儿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游戏的目的性不强,而有趣的音乐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參加游戏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开始时个别幼儿比较腼腆、没有参与集体游戏的习惯,缺乏兴趣,但看到同伴和老师又唱又跳,玩得这么开心,也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幼儿搭一列朋友火车,在老师的帮助下创造出新的歌词和动作,在愉快反复的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集体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4.培养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的习惯
在音乐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不遵守规则,就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例如,《找小猫》需要数目相对稳定的人数和听音乐指令做动作,如果游戏者不按规则闭上眼睛或指令未发出就抢占位置,就会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幼儿能顺从游戏规则而约束自己,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有效矫正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经过实践发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能有效缩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时间,使幼儿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的乳汁哺育着幼儿活泼愉快地成长,让幼儿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中感受人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文馥.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J].科技风,2011.
[2]黄虹,等.元素性音乐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1998.
[3]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3).
[4]汪乃铭.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音乐活动;小班幼儿;愉快情绪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集体,新入园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情绪,产生依恋、失望等消极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听到轻快、熟悉的音乐,会很快地转移注意力,当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唱歌、跳舞时会逐渐熟悉和亲热起来,消除陌生感。因此引导小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么应该怎样开展音乐活动呢?
一、抓住幼儿年龄特点,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得愉快体验。如:在“哈巴狗”的音乐活动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音乐情境:用积木搭成小狗的家,里面放上玩具小狗,小狗旁边放了一个肉骨头。用这样的情境欢迎小朋友的到来,小朋友看到后很兴奋,马上投入到活动中,教师自然地引导幼儿学习歌曲,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2.模仿示范
音乐教育应同时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启发、引导幼儿,小班幼儿爱模仿,教师可通过自身的示范表演感染幼儿,引起兴趣。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推动幼儿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
3.角色扮演
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角色扮演能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幼儿更乐意参与。如,在“小兔乖乖”的音乐活动中,老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幼儿很自然地当起了兔宝宝,老师以兔妈妈的口吻引导幼儿活动。当另一位老师戴上大灰狼的头饰参与到活动中时,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幼儿把老师和自己都当成了音乐中的角色。
4.多通道参与
在音乐活动中着重考虑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感知音乐作品。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眼、耳、口、肢体等,通过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种方法,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
5.多形式表现
我国提倡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和许卓娅的音乐教育观点,即把兴趣、感受和表现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尝试,支持创造。如,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表演、演奏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发扬。
二、利用教学实践,反思音乐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推动良好情绪的发展
如,在音乐游戏《拔萝卜》中,教师先有感情地向幼儿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再以夸张的语调分别模仿老奶奶、小姑娘、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就能很快地感染幼儿,调动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以传统教唱为主的方法改变为以理解、感受、表演、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活动《我是棉花糖》,教师首先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了解棉花糖的特征,接着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棉花糖,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然后学各种小动物动作,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小动物,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想出了许多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通过学歌曲的全过程对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3.培养幼儿参加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刚开始集体生活的幼儿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游戏的目的性不强,而有趣的音乐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參加游戏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开始时个别幼儿比较腼腆、没有参与集体游戏的习惯,缺乏兴趣,但看到同伴和老师又唱又跳,玩得这么开心,也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幼儿搭一列朋友火车,在老师的帮助下创造出新的歌词和动作,在愉快反复的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集体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4.培养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的习惯
在音乐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不遵守规则,就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例如,《找小猫》需要数目相对稳定的人数和听音乐指令做动作,如果游戏者不按规则闭上眼睛或指令未发出就抢占位置,就会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幼儿能顺从游戏规则而约束自己,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有效矫正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经过实践发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能有效缩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时间,使幼儿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的乳汁哺育着幼儿活泼愉快地成长,让幼儿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中感受人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文馥.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J].科技风,2011.
[2]黄虹,等.元素性音乐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1998.
[3]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3).
[4]汪乃铭.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