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在识字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其中,促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了解并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示个性化道具,引导学生追溯汉字字源,编写汉字类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围绕汉字展开个性化讲解等方式都能让学生感受汉字中蕴藏的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识字教学;小学语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民族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尝试将汉文化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透过汉字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体会这些文字背后代表的文化之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识字效率。以下是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匠心独运,制作个性教具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汉字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抽象化,已经很难看出其象形性了。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匠心独具的课件,更形象化地展示汉字古今演变的规律。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学生的识字效果也会更好。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和“风”有关的趣味知识。“大家知道吗?在汉字还没有简化以前,‘风’的中间可不是一个大叉,而是一个‘虫’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性化教具中,我给学生介绍了“风”字体现了“风动虫生”的思想。在课件中,我还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风动虫生”,其本意是说风吹动之后空气就流通了,虫子就能生长,《说文》中曾提出“風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通过这个多媒体课件,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的繁体字写法,而且还了解了和其有关的文化信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还设计了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教具,让学生能更好地练字。不少学生认为练字十分枯燥乏味,但是结合这些教具练字却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使学生的识字效果更好。
二、追溯字源,了解来龙去脉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楷书、草书等,汉字的演变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变迁。我鼓励学生在认读汉字的基础上也了解古人为何如此造字,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汉字造型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孔子时期人们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吗?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什么区别吗?”我给学生介绍当时使用的是“大篆”,并让学生对比大篆和现在的汉字有什么不同之处。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后,我又提出:“大篆和现在的汉字有那么大的差别,那么它是一下子就变成我们熟悉的汉字吗?”学生意识到这必然是不可能的,此时我便给学生介绍大篆之后汉字的变化,还给学生介绍大篆之前的甲骨文等其他的文字,帮助学生梳理出一条汉字字体变化的线。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意识到:“汉字原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提出在学习汉字时要探究汉字最初的形式和结构来源,这样能让汉字变得活生生,更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
三、校本课程,搭建崭新平台
古人有专门研究汉字的学科,称为小学,但是小学虽名“小”,学问却并不少,比较晦涩难懂。我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能理解的部分,编写成校本课程,给学生搭建了学习汉字文化的新平台,这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以“兄弟”一词为切入口,在校本课程中编写了各种和古人亲戚称呼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增长见识。学生了解到“兄弟”一词在古代有各种不同的意思,除了指哥哥、弟弟以外,姐妹也能叫兄弟,同姓宗亲也能叫兄弟,姻亲之间的同辈男子也能叫兄弟。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在校本课程中,我们总结了兄弟的各种意思,其实在古代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就是用来校正各个词汇的意思,整合各种不同的语义,它叫做‘小学’,这个‘小学’和我们熟悉的‘小学’可不一样。”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相关的概念,让学生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变得更为频繁。我在校本教材中还给学生介绍了汉字如何流传到国外,对日本、韩国等周边的国家产生影响,让学生从探究汉字本身过渡到探究汉文化对别国的影响,这样也能让识字课增添一定的趣味性。
四、发散思维,组织个性讲解
为了让识字课程的形式更为创新,我还尝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拿出一些学生在识记、辨析上有难度的汉字,让学生展开个性化探究,并进行自主讲解,说说自己如何识记、辨析该汉字。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后,有学生提出:“‘州’和‘洲’的意思是一样的吗?可以混着使用吗?我总是搞不清楚它们的关系。”我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通过查阅字典、阅读相关书籍等方法进行自主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展开个性化的讲述。如有的学生提出:“‘洲’是三点水的,所以它必然是和水有关的,一般来说都是说水中的小岛,如橘子洲就是。‘州’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秦朝的时候就有九州的说法,所以‘州’一般都是指地名。”我鼓励学生思考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说自己是否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在自主探究汉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能懂得如何用更适合自己,也更新颖的方式去识记汉字。其他的同学也能从这些讲解中获得启迪,进而提高自己的识记效果。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是整个教学的基石。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记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悦,苏虹.识字写字教学应重汉字文化传承[J].语文建设,2018(4X):69-71.
[2]陈云霞.让识字写字成为雅趣的文化之旅[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7(7):53-54.
【关键词】传统文化;识字教学;小学语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民族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尝试将汉文化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透过汉字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体会这些文字背后代表的文化之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识字效率。以下是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匠心独运,制作个性教具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汉字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抽象化,已经很难看出其象形性了。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匠心独具的课件,更形象化地展示汉字古今演变的规律。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学生的识字效果也会更好。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和“风”有关的趣味知识。“大家知道吗?在汉字还没有简化以前,‘风’的中间可不是一个大叉,而是一个‘虫’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性化教具中,我给学生介绍了“风”字体现了“风动虫生”的思想。在课件中,我还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风动虫生”,其本意是说风吹动之后空气就流通了,虫子就能生长,《说文》中曾提出“風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通过这个多媒体课件,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的繁体字写法,而且还了解了和其有关的文化信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还设计了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教具,让学生能更好地练字。不少学生认为练字十分枯燥乏味,但是结合这些教具练字却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使学生的识字效果更好。
二、追溯字源,了解来龙去脉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楷书、草书等,汉字的演变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变迁。我鼓励学生在认读汉字的基础上也了解古人为何如此造字,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汉字造型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孔子时期人们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吗?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什么区别吗?”我给学生介绍当时使用的是“大篆”,并让学生对比大篆和现在的汉字有什么不同之处。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后,我又提出:“大篆和现在的汉字有那么大的差别,那么它是一下子就变成我们熟悉的汉字吗?”学生意识到这必然是不可能的,此时我便给学生介绍大篆之后汉字的变化,还给学生介绍大篆之前的甲骨文等其他的文字,帮助学生梳理出一条汉字字体变化的线。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意识到:“汉字原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提出在学习汉字时要探究汉字最初的形式和结构来源,这样能让汉字变得活生生,更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
三、校本课程,搭建崭新平台
古人有专门研究汉字的学科,称为小学,但是小学虽名“小”,学问却并不少,比较晦涩难懂。我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能理解的部分,编写成校本课程,给学生搭建了学习汉字文化的新平台,这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以“兄弟”一词为切入口,在校本课程中编写了各种和古人亲戚称呼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增长见识。学生了解到“兄弟”一词在古代有各种不同的意思,除了指哥哥、弟弟以外,姐妹也能叫兄弟,同姓宗亲也能叫兄弟,姻亲之间的同辈男子也能叫兄弟。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在校本课程中,我们总结了兄弟的各种意思,其实在古代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就是用来校正各个词汇的意思,整合各种不同的语义,它叫做‘小学’,这个‘小学’和我们熟悉的‘小学’可不一样。”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相关的概念,让学生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变得更为频繁。我在校本教材中还给学生介绍了汉字如何流传到国外,对日本、韩国等周边的国家产生影响,让学生从探究汉字本身过渡到探究汉文化对别国的影响,这样也能让识字课增添一定的趣味性。
四、发散思维,组织个性讲解
为了让识字课程的形式更为创新,我还尝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拿出一些学生在识记、辨析上有难度的汉字,让学生展开个性化探究,并进行自主讲解,说说自己如何识记、辨析该汉字。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后,有学生提出:“‘州’和‘洲’的意思是一样的吗?可以混着使用吗?我总是搞不清楚它们的关系。”我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通过查阅字典、阅读相关书籍等方法进行自主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展开个性化的讲述。如有的学生提出:“‘洲’是三点水的,所以它必然是和水有关的,一般来说都是说水中的小岛,如橘子洲就是。‘州’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秦朝的时候就有九州的说法,所以‘州’一般都是指地名。”我鼓励学生思考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说自己是否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在自主探究汉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能懂得如何用更适合自己,也更新颖的方式去识记汉字。其他的同学也能从这些讲解中获得启迪,进而提高自己的识记效果。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是整个教学的基石。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记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悦,苏虹.识字写字教学应重汉字文化传承[J].语文建设,2018(4X):69-71.
[2]陈云霞.让识字写字成为雅趣的文化之旅[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7(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