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这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的渠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宿州学院的教学实际,着重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转变、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39-03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宿州学院作为首批建设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理应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化学化工学院始终围绕“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开拓办学思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教学作为根本,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更新教育理念
宿州学院深入开展新工科理论与实践建设,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工科理论和实践建设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保证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措施。“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和专兼结合为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能力,学院每年选派约15名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以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按照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培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化工学院现有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引进“大泽学者”1名,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型事业单位聘请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2名。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依托学校“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师考核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教学督查制度,校、院领导和教学督导不定期进行听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促进学院教学水平提高;选派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开课前和开课中的指导;发挥省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借鉴,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落实“教师能力发展”计划、“教授、博士工程”计划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等,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智力保障。
三、改革课程体系
化工学院要根据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学体系改革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较为优良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为基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要牢固树立“以本为本”思想,坚持教学的思想性、逻辑性、先进性的原则,牢固树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要求,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充分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态势。合理配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使其更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全面加强“新工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具有较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在开设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等通用工程基础课程后,开设化工环保等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工程思想与工程方法方面的知识后,掌握工业环保知识;建立以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符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要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同时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遗漏。为了执行大纲要求,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专业教师要积极申请学校的教改项目,将教改立为专项,使教改内容专项化,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部分已经完成并应用于教学中的教改项目,要继续完善。
五、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以发散思维方式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完善实践环节和工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第一条课程链:认知实习→化工制图与CAD→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机械设备与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综合实训→化工设计→毕业设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化工技术开發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第二条课程链:计算机技术基础→化工单元操作→计算机C语言→化工模拟与计算、软件使用→仿真模拟训练→化工系统工程→毕业设计。两条课程链互为补充,优化教学质量。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需要,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主讲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外聘教师的课外讲座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考察相结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积极倡导教师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采用“加深加长”教学法(所谓“加深”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得以延伸;所谓“加长”是指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交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课外辅导,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六、优化教学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工作起着督促和评价的作用。为了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规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进行了一些考试改革的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于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试卷统一由学院从试题库抽取;试卷采用学校统一格式,以规范专业课考试,进而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应用类专业课实行开卷式考试,以激励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卷式考试的试题由学院选定的本课程授课教师或专家提供,学院组成试卷,试卷格式不限。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必须牢记的基础知识,那些是要学会应用的知识。实验课实行实验技能达标考核,以督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重要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和安装、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实验技能达标考核的试题以本学期的实验内容为主,学生抽签选择试题,现场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七、加强实习实训教学
以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针为指导,以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新工科”的工程教育理念,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扭转过去重学术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学科轻工程的倾向,扭转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节局面。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着力提高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一般都是集成化、自动化的工业大生产技术,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基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一般不允许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生产设备,实习主要以参观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难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设备使用技能、安全生产要求等,化工学院购买化工仿真软件,学生通过仿真实训,掌握工艺流程、基本原理、工艺特点、操作要点等,提高了学生本专业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踐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需要高水平的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在学校支持下,化工学院积极争取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等的资金支持,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迪拜斯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了化工原理、化工专业实训装置。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实训装置开发力度,以工业实际应用为设计基础,开发能够反映工业生产实际情况的设备,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缩短学生从课堂到工业生产一线的距离。
课程教学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关注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牢牢抓住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核心要素,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驱动教学,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挥“教学名师”“大泽学者”的引领带头作用,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完善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最终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20-27.
〔2〕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4,15.
〔3〕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0-15.
〔4〕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3):22-3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39-03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宿州学院作为首批建设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理应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化学化工学院始终围绕“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开拓办学思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教学作为根本,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更新教育理念
宿州学院深入开展新工科理论与实践建设,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工科理论和实践建设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保证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措施。“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和专兼结合为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能力,学院每年选派约15名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以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按照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培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化工学院现有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引进“大泽学者”1名,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型事业单位聘请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2名。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依托学校“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师考核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教学督查制度,校、院领导和教学督导不定期进行听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促进学院教学水平提高;选派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开课前和开课中的指导;发挥省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借鉴,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落实“教师能力发展”计划、“教授、博士工程”计划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等,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智力保障。
三、改革课程体系
化工学院要根据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学体系改革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较为优良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为基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要牢固树立“以本为本”思想,坚持教学的思想性、逻辑性、先进性的原则,牢固树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要求,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充分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态势。合理配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使其更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全面加强“新工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具有较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在开设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等通用工程基础课程后,开设化工环保等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工程思想与工程方法方面的知识后,掌握工业环保知识;建立以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符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要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同时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遗漏。为了执行大纲要求,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专业教师要积极申请学校的教改项目,将教改立为专项,使教改内容专项化,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部分已经完成并应用于教学中的教改项目,要继续完善。
五、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以发散思维方式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完善实践环节和工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第一条课程链:认知实习→化工制图与CAD→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机械设备与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综合实训→化工设计→毕业设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化工技术开發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第二条课程链:计算机技术基础→化工单元操作→计算机C语言→化工模拟与计算、软件使用→仿真模拟训练→化工系统工程→毕业设计。两条课程链互为补充,优化教学质量。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需要,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主讲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外聘教师的课外讲座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考察相结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积极倡导教师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采用“加深加长”教学法(所谓“加深”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得以延伸;所谓“加长”是指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交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课外辅导,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六、优化教学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工作起着督促和评价的作用。为了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规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进行了一些考试改革的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于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试卷统一由学院从试题库抽取;试卷采用学校统一格式,以规范专业课考试,进而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应用类专业课实行开卷式考试,以激励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卷式考试的试题由学院选定的本课程授课教师或专家提供,学院组成试卷,试卷格式不限。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必须牢记的基础知识,那些是要学会应用的知识。实验课实行实验技能达标考核,以督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重要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和安装、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实验技能达标考核的试题以本学期的实验内容为主,学生抽签选择试题,现场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七、加强实习实训教学
以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针为指导,以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新工科”的工程教育理念,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扭转过去重学术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学科轻工程的倾向,扭转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节局面。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着力提高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一般都是集成化、自动化的工业大生产技术,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基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一般不允许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生产设备,实习主要以参观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难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设备使用技能、安全生产要求等,化工学院购买化工仿真软件,学生通过仿真实训,掌握工艺流程、基本原理、工艺特点、操作要点等,提高了学生本专业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踐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需要高水平的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在学校支持下,化工学院积极争取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等的资金支持,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迪拜斯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了化工原理、化工专业实训装置。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实训装置开发力度,以工业实际应用为设计基础,开发能够反映工业生产实际情况的设备,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缩短学生从课堂到工业生产一线的距离。
课程教学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关注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牢牢抓住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核心要素,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驱动教学,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挥“教学名师”“大泽学者”的引领带头作用,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完善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最终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20-27.
〔2〕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4,15.
〔3〕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0-15.
〔4〕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3):22-3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