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将这种美的艺术介绍给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则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本文从聆听感知、创设意境、丰富教学形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发现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 音乐 美 聆听 意境 教学形式
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但是,由于音乐教学存在着某些弊端,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接受和喜爱度并不高。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应该挖掘“美”创设“美”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如何将美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美
音乐欣赏是经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最具个性的一个成员,其个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因此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理解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是主要方式,语言或观赏等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有关的语言、文字替代聆听音乐给予听者的直接体验,也不能满足人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实现的审美需要。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去寻找音乐之美。
二、通过意境教学创设音乐美
意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音乐鉴赏离不开意境,没有上升到意境高度的音乐鉴赏只是机械的听觉活动。好的音乐之所以感人不但是因为她的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带来的高远的意境,鉴赏音乐要抓住意境去感受其本质的含义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虚实相生,达到真正美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一)深入挖掘教材。
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对当地当时作曲家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有创作的意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逐步提高欣赏层次。音乐是作曲家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只有明白作曲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也就是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境,才能真正听懂和理解该作品。
(二)多元文化补充意境。
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火花。其他艺术种类补充音乐欣赏,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例如音乐和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但是音乐与绘画又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有音乐的线条,有音乐的色彩,有音乐的画面,也有直接取材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如《展览会上的图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还有不少是通过音乐来描述画面的。
(三)多媒体展示意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像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挖掘音乐美
(一)多元聆听方式结合,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多样的,多元化的聆听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体验音乐之美。1.粗听和精听相结合。一些通俗的音乐作品可以只听一遍,但像交响乐、协奏曲等,就要反复听。在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表演形式或变换欣赏的方法。2.寻找并分析作品主题。音乐作品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和风格特征。在欣赏教学中,有效选择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主题,通过深入地精听、细听、背诵,分析主题,就会很容易把握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从音乐要素入手挖掘作品蕴涵的音乐之美。
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来体现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风格,倾听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情感交融创造音乐之美。
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交融的过程。主体指的是实施欣赏活动的人,客体是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音乐作品中去,用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就会变得贫乏而空洞,人们便领会不到音乐之美。为此,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主动获得情感体验去创造音乐的美。
(四)有效拓展,深化作品人文之美。
在欣赏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拓展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升华学生的情感,可以先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与延伸,拓展不一定就是提高难度,有可能是降低难度。拓展的资源要是科学的综合的,但在拓展的同时需回归音乐的本质。“拓展与探究”板块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深化作品的内涵。
音乐之美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美,捕捉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还要创设美,所以教师要在熟悉教材,深钻教材中,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教学良策,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美”渗透在音乐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音乐 美 聆听 意境 教学形式
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但是,由于音乐教学存在着某些弊端,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接受和喜爱度并不高。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应该挖掘“美”创设“美”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如何将美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美
音乐欣赏是经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最具个性的一个成员,其个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因此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理解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是主要方式,语言或观赏等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有关的语言、文字替代聆听音乐给予听者的直接体验,也不能满足人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实现的审美需要。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去寻找音乐之美。
二、通过意境教学创设音乐美
意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音乐鉴赏离不开意境,没有上升到意境高度的音乐鉴赏只是机械的听觉活动。好的音乐之所以感人不但是因为她的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带来的高远的意境,鉴赏音乐要抓住意境去感受其本质的含义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虚实相生,达到真正美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一)深入挖掘教材。
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对当地当时作曲家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有创作的意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逐步提高欣赏层次。音乐是作曲家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只有明白作曲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也就是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境,才能真正听懂和理解该作品。
(二)多元文化补充意境。
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火花。其他艺术种类补充音乐欣赏,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例如音乐和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但是音乐与绘画又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有音乐的线条,有音乐的色彩,有音乐的画面,也有直接取材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如《展览会上的图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还有不少是通过音乐来描述画面的。
(三)多媒体展示意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像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挖掘音乐美
(一)多元聆听方式结合,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多样的,多元化的聆听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体验音乐之美。1.粗听和精听相结合。一些通俗的音乐作品可以只听一遍,但像交响乐、协奏曲等,就要反复听。在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表演形式或变换欣赏的方法。2.寻找并分析作品主题。音乐作品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和风格特征。在欣赏教学中,有效选择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主题,通过深入地精听、细听、背诵,分析主题,就会很容易把握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从音乐要素入手挖掘作品蕴涵的音乐之美。
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来体现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风格,倾听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情感交融创造音乐之美。
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交融的过程。主体指的是实施欣赏活动的人,客体是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音乐作品中去,用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就会变得贫乏而空洞,人们便领会不到音乐之美。为此,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主动获得情感体验去创造音乐的美。
(四)有效拓展,深化作品人文之美。
在欣赏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拓展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升华学生的情感,可以先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与延伸,拓展不一定就是提高难度,有可能是降低难度。拓展的资源要是科学的综合的,但在拓展的同时需回归音乐的本质。“拓展与探究”板块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深化作品的内涵。
音乐之美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美,捕捉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还要创设美,所以教师要在熟悉教材,深钻教材中,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教学良策,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美”渗透在音乐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