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对我们的一种奖赏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在邝立新散文集《勿忘心安》中的文章分了四辑,主要内容囊括了作者感怀至深的城市记忆和乡村生活。
  关于城市记忆的部分,许多文章读来有特别的亲切感。
  他主要写了南京、苏州和武汉,这三座跟他的人生发生过特别的交集的城市。南京,是我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地方。而作者所提及的鼓楼地区,汉口路、青岛路、上海路、山西路、鼓楼广场、新街口,等于是带我又一次旧地重游。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是我大学毕业离开南京后又不时去打卡的书店。书店与城市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言:“好的书店之于城市,与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之于城市的意义,毫不逊色。”我自己曾在先锋书店做过几次活动,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观感:“我曾参加诗人小海的新书发布会。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他的朋友大多是小说家、诗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起以前写诗歌、办诗刊的往事。在我听来,好像是很遥远的故事,散发着八九十年代的迷人气息。”(《鼓楼流水账》)。
  南京被评为文学之都,也因了它良好的文学生态。至今,想起南京,就会想起韩东等一群老友们,他们箪食瓢饮,不改初心,依然坚守着文学的阵地,他们是南京这座城市的骄傲。
  一座城市能够吸引人,还在于它独特的个性与禀赋。在千城一面的大背景下,苏州能够成为少数“例外”的城市,依托的是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它创新与活力的源头活水。许多地方在揣摩如何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而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却在不断演绎着苏州这座古城的传说与神话。
  我特别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苏州是一个回归人性的城市”(《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不少移居苏州的诗人、作家等艺术家们来说,苏州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学地理,进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这座江南城市的气质和禀赋还给了他们全新的生活与体验。作者写到像他一样来到苏州的外地朋友们:“他们直接参与苏州文化创造,进而获取进入苏州灵魂深处的秘密钥匙。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苏州人。”(《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城市是文明的产物,而文化与文化人又赋予城市以生命与灵魂。
  对城市旅行者来说,感知较深的除了市井人情、街景风貌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旅馆与床。“旅馆是城市的附着之物,也是城市的隐秘之所。如果城市是一座高山,遍布各个角落的旅館,就是山上的一个个洞穴,温暖潮湿,遮风避雨,带着史前人类的气息。旅馆给城市过客一处栖身之地,一张可以休憩的柔软大床,一个随时释放热水的淋浴喷头,一扇推开便能看见街道风景的窗户。让旅客们暂时放下日常生活的一切,离开熟悉的场所、熟悉的朋友,享受片刻的安逸或放纵。”(《旅馆畅想曲》)当然,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比较,没有亲历贴己的体验,终究有隔膜。一个人能否适应一个城市,“体感”特别重要,就像每夜安置自己入眠的一张床,舒适与否,身体知道。“房间里有两张床。每天睡哪一张,常常让人纠结。自从女儿来过我房间,并把这个地方称为‘两张床’后,我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长期睡东面这张,熟悉床垫结构,身体无意识地陷入这些轻微的凹凸起伏,随即进入沉睡状态。西侧的床静悄悄的,一言不发。第二日又换了另一张床睡。许久不躺这张床,床单浆洗后的味道进入鼻腔,带着陌生人气息。”(《旅馆畅想曲》)作者浓墨重彩描摹了自己求学与工作的几个城市,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比较和选择一个城市,有时也像作者从两张床里选择合适的那张床一样,面临选择综合征。
  中国社会这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进程,是浓缩了西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在内的无数人,见证了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人们的心理嬗变,不仅止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家能够在拥挤的大城市中生活,正是因为彼此的包容和调适。作者毫无疑问地写出了城市对人的改造、规训,城市生活的百态万方,以及在人性深处留下的烙印。
  作为冷静的观察者,他写下了城市里的芸芸众生相,“屋后一座小公园,附近居民常在此活动,创造出各式锻炼方法。一个健壮男子每天清晨身穿太极服,用手掌用力击打香樟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可怜的树!)。一个白发老头快速倒走,很少回头,却从未走偏,好像后脑勺长了眼睛。一群中年女子聚在一起,面无表情跳着新疆舞。还有人像瑜伽大师般,在草地上铺一块垫子,将身体蜷曲成怪样子。”(《女租客》)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两位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城市——圣彼得堡。诗人普希金在他的著名诗篇《青铜骑士》开头,就写到彼得大帝剑指欧洲的磅礴气势:“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这也是一座让普希金爱恨交织的城市:“壮美之城,乞丐之城/奴隶的氛围,灿烂的面容/你的天堂拥有浅绿色的拱门/还有无聊,冰凉,花岗岩的优雅。”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是这样的:“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好像每一栋房子都会跑到我的面前,敞开所有的窗户,对着我差点说出声来:‘您好啊!您身体怎么样?托上帝的福,我很健康,到五月份,我要加高一层了。’要不就说:‘贵体如何,我明天就要翻修了。’或者说:‘我差点全被烧光了,可把我吓死了!’如此等等,……上星期我从大街上走过,望了我的朋友一眼,突然听到它抱怨的叫喊:‘他们把我涂成黄色啦!’这些杀人凶手!这些野蛮的暴徒!他们什么也不怜惜,包括圆柱和屋檐,于是我的朋友全身发黄,黄得像一只金丝雀。为了这事,我差点气炸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的,好的街景和建筑是有性格和脾气的,正如作者对苏州的切身感受,“看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其中难以言说的意境。看得越久,越是觉得其中蕴含着无穷世界。这样的建筑,寄托了人的情感,体现了平凡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苏州掠影》)
  海明威曾经讲过:“要当作家,最好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提起的这个话头很值得人去参悟、琢磨。我们知道,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童年正是刚刚有了自我意识,真正开始睁开眼睛打量自己,以及自身所处的这个世界,为今后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基础了。童年时代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   不幸的童年,具有创伤性特殊记忆的童年,在作家這个群体中,可能是有一定比例的。当然,也不会是所有作家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不幸的童年也不会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要条件。特殊的童年经历会在一个人身上烙下终生难忘的印迹,并促使你有一种特殊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世界。这种记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作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判断力。这种记忆的个人性、鲜明性,有助于他(她)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样的例子,国内外作家中都有。比如,鲁迅先生因家道中落和父亲早亡,童年就比同龄人结束得要早。他在作品中写到自己“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衣服和首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和他一样高的药店柜台上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邝立新的童年记忆,正如诗人韩东在其诗歌《温柔的部分》中所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作者成长为作家,并未依仗“不幸的童年”,相反,童年在成为他的创作“宝库”的同时,还平添他对今后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作者的童年生活虽有贫穷、困窘,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得到了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他在有关祖母的记忆和描述中,尤用心力。“祖母的灵柩抬出去了。上一代人的隐秘,血浓于水的根源,从此长眠地下。我与故乡,也少了一丝勾连。灵柩经过之地,唢呐激扬,鞭炮震天,黄裱飞舞,留下一地纸屑。人们从这些纸屑上走过,到田野里耕作,到河流里濯衣,到集市上买卖。纸屑一天天腐烂,终有一天,与泥土融为一体。”(《葬礼》)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将留守故乡三角铺的祖母镌刻在读者心中。从生至死,这位辛苦、慈爱的祖母形象跃然眼前。作为生命之链上的一环,作者最终让我们从死亡的视角去识得生命的真相。结束了劳累、苦难的一生,死亡不啻是一种安息。在乡人眼里,死亡又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凡而日常。
  作者也写到了自己童年时代眼里“伟岸”的父亲,在自己年龄渐长后形象的坍塌。“父亲在母亲跟前的忍气吞声,在子女升学和工作时束手无策,甚至在大风大浪面前犹豫不决。虽然年岁日长,成熟男人的宽容、从容、坚决、果断,却始终与他无缘。”(《父亲的故事》)作者生动刻画了父亲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卑微与辛酸的真实形象。不知道有多少像“父亲”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依然存在着,但我深知他们在下一代人眼里的共同境遇与不堪并不曾有多少改观。
  邝立新的童年乡村记事,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与独特视角,反而纪实效果突出,逼真得魔幻。作者自然流露出的怀旧、忧郁、伤感与无奈,构成其特有的行文风格。
  文集第三、第四辑还收录了作者跑步、游泳、骑行、旅游等行旅散文和对各地不同美食的记趣。细腻的写实功底和文字风格,构成了一个个既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无论是健身、旅行还是品尝各地不同的美食,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确切地说,生命的仪式,就是从对自身身体的肯定开始的。品尝美食,也是体验人生的滋味。在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中,作者不断地观察和写作,也在不停地成长与修炼。
  读完全书后,我也相信,通过创作本身,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思考和确认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人生,探索了另一种存在、另一种生活和另一种可能性。仅止一点,也可以说,文学就是对我们的一种奖赏。
  责任编辑 陆 萱
其他文献
当下的文坛新锐,杂花生树,百舸争流。他们或操练小说也好,或经营非虚构也罢,或者是在所谓的网络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也好,腾挪跳跃于各种文体之间,负势竞上,崎岖艰辛,在文字丛林里跋涉,在文本河流里泅渡,呈现出与他们的前辈们本质相同而呈现方式各异更具时代特色与痕迹的各种身段。有的跋涉不懈,矢志不移,终于柳暗花明,得见坦途;有的深陷丛林,左冲右突,荆棘满途,无奈放弃;有的不谙水情,呛水沉迷,不得要领,最终颓然
期刊
“当啷”一声锣响,人马的喧闹和腾腾的热气忽而都涌起来了。碧县人做得好锅贴,沿街都是油煎锅贴的焦香和吆喝声。天将晚不晚,拉车赶集的都坐下嚼。  三师傅忙着热,薄棉袄已经解了一半。小女儿阿团站在板凳上帮他包馅儿,锅贴鼓胀得不像是月牙儿,倒是个圆月了。“不是我钻了钱眼子,近来面粉涨得厉害,实在撑不住,只能给大伙儿涨个一毛。”三师傅说着就拿手在围裙上擦几下,脸上不知怎的发烧。  一个车夫嘟嘟囔囔:“谁都不
期刊
水使我变化,水在各处描绘  孤独的颜色,它无法使我固定  我是无止境的女人  我的眼神一度成为琥珀  ——翟永明《女人》  一个看着怎么也不老去的女人,不是妖精就是女神,妖精美貌却祸患人间,女神则用她持久的美好感染人心,让人仰慕,翟永明显然属于后者。虽然她现已年满六十,但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年老色衰的妇女痕迹,有的只是时间附着其表面像古董一般地高贵与端庄,加之她举止优雅,生命力超乎寻常地旺盛,实在无
期刊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泰戈尔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养生之道也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寿高80,其长寿之道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从印度佛学中悟到了寻求内心平静超脱的崇高境界,在哀乐与悲喜的情感冲击中,他用超人的平衡能力,使精神状态保持平静,将养生与养性有机地结
期刊
近日,小说家赵志明最新作品《万物停止生长时》的新书签售暨读者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青春》杂志社、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先锋书店联合主办,分享会主题是“两种生活和半个故乡”,这也是南京“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系列活动之一。  去年6月,“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启动,由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承办,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文学创作、
期刊
1  无论如何,写作是一个内心事件。一个真正热爱文学写作的人,如果不写,他的内心就会有焦虑,仿佛时时在被写作“召唤”,这种感觉会令他不能安宁——这是他内心的自我,有着更真实的灵魂。这样的一个“内心自我”,被放置在一个“表层自我”中。“表层自我”只是一个“外壳”,吃饭,行走,说话,睡觉……而坐在案前写作的,却是另一个。如果要说到作家的孤单,我以为可能说的是那个“表层自我”,而那个被写作“召唤”的、坐
期刊
南京,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部诗意隽永的书,一部文脉悠长的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汤山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明了早在60万年前,南京便已有人类活动。距今大约5000年前,在中华文明方兴未艾之际,在南京城内的北阴阳营,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先民们开始了耕耘劳作的历史。南京襟江带河,气候温润,土壤肥
期刊
一  今天天气很好,按照正常的文学表述应该是“灿烂的阳光下,初春靡靡,暖暖的风格外地催人入睡”。现实呈现出来的也是如此。小区广场上,大爷大妈们躺在躺椅上,微闭着双眼,冯成一瞬间觉得他们像极了一株株刚刚熬过严冬的绿植,顽强努力地进行着光合作用,再释放出微薄的氧气。  星期天对于冯成来说是正常的工作日,其实对于冯成来说每天都是工作日,冯成甚至可以想象出唯一不是工作日的那一天估计是自己病入膏肓直至不省人
期刊
顾前把我们请上了他的酒桌,并且兴致颇高。这似乎不是常态。相比于早先,顾前近几年的小说越来安静了,总带着一点酒过三巡的惘然,更适合与三两好友缓缓道来的。而这一次,酒桌上的人好像不少,顾前也一改沉默,在大家刚刚落座不久就说了一则有趣的八卦,事关他的朋友老卜。  老卜的婚外恋起于“你们说说啊,到底什么是爱情”的不明白,终于“你们说说,人家那个为什么就是伟大爱情,我这个就是瞎胡搞”的不明不白。老卜似乎是困
期刊
如今,以先锋的名义进行极端写作,往往可能如鱼得水,这也正是诗歌的吊诡之处:越是没有标准与规则,越可能在创新的路上获得掌声。但对于什么样的诗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其实,很多人是缺乏信心的。唯其如此,我对表演性的写作,很难产生好感,相反,那些于平和中渗透异质性的写作,当更令人深思。孙冬可能就是这样的诗人,她既不是完全的抒情,也不过分依赖叙事,甚至从表面上看都无法短时间内引起人的关注。她可能拒绝了表象的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