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eh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二十年来,围绕林语堂家族小说的主旨意蕴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不断深入。战争题材凸显民族形象,人物塑造具有文化意味但缺乏真实性,主题意蕴不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也融入了家国情怀和个体精神诉求。复线式家族叙事结构与和谐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艺术特色。跨文化影响拓展了林氏家族小说的研究范围。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存在研究文本单一、家族小说三部曲系统研究少等不足。林语堂家族小说三部曲、叙事结构、跨文化传播意义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
  關键词:家族小说 林语堂 回顾 展望
  王兆胜于1995年首次探讨林语堂小说中的家庭文化观,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热潮。目前,涉及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论文11篇,硕士论文3篇,其中专述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论文1篇。纵观近二十年来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的探讨都不断深入,跨文化影响拓展了研究视角。
  一、思想意蕴
  (一)题材多数学者们仅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战争”设置,尚未涉及题材意义。马瑜指出林语堂将家族小说三部曲的背景都设置为战争,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表达取得战事胜利的信心,向西方读者重现不放弃的中国形象。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战争破坏力,描摹百姓的抵抗,凸显家族文化的力量,实现家国同构,塑造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国家形象。
  (二)人物林氏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具有“文化人”的意义。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为“家长”和“丈夫”两种类型,“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展示了传统家族观念与和谐家庭伦理。林氏家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则有妻子和姬妾(情妇)两种类型。《京华烟云》的女主人公木兰是典型的妻子形象,也是“理想女性的人格化身,兼有多种文化精神”。姬妾形象最为生动,但也是不完善婚姻制度的产物,折射出传统家族文化中的婚姻观。林语堂家族小说中人物的婚恋模式都为“才子佳人”式,寄寓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林氏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不光是有着一般生理形态上的自然美,她们更透露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理性的审美观照”。林语堂选择才子佳人的模式既投读者所好,可读性强,又能传达其对东西方文化思考等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林语堂的家族小说虽然探索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但这种思想情绪缺乏主体性、指向性和选择性,不是人物自身的,而是作家强行安排的”。林语堂远隔重洋,缺少生活体验,仅凭道听途说和主观想象虚构人物形象,简单地将人物归纳为几种人格模式,缺乏立体感,“因此没有一个人物有血有肉,能够在故事里真正站起来”。林语堂家族小说削弱了人物矛盾,化解了冲突,也减轻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降低了文学美感,“虽得红楼血缘,却未得红楼神韵”。林语堂借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传统家族文化理念,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能够产生幸福家庭和优良夫妻、父母等人伦关系的文化。但是,林语堂的人物塑造坚持意念化,人物缺乏生活真实性,削弱了文学美感。
  (三)主题王兆胜认为林语堂家族小说展示的重要思想内核就是“批判旧的家庭文化劣质时,对其优质部分重新进行审视”。与中国古代传统家族小说中异化母性与母爱、强化父母专制、控诉婚姻制度等有所不同的是,林语堂的家族小说颂扬母性光辉,肯定老人文化的成熟魅力,展现家族成员的团结,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有益成分的保留与认同。李静则探讨了和谐的家族生活及浮生若梦的意蕴内涵。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减轻了对“家”的批判意味,借家族小说“抒发情感、传扬哲理,表现在时代变迁、家庭衍化中,传统文化精神怎样被传承而绵延不绝”。家国情怀是林语堂家族小说主旨意蕴里颇具时代性的部分,“‘家国一体’、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是林语堂作品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之一”。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大家庭聚散离合的生活,反映社会动荡和民族灾难,即以小家之生活写大国之兴亡,以“家”建构“国”,展现出海外侨民的爱国情怀,塑造了顽强自信的中国形象。林语堂“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其在异质环境里消泯陌生感、不安全感从而构建心灵家园的努力”。东西方文化交融理想的失败,让林语堂成为精神的“游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文化理想的栖居地。这一文化乡愁贯穿于林氏青、中、老年时期,让他在创作家族小说时从生存的意义上安排人物的回归结局,寄托个体精神诉求。
  二、艺术特色
  (一)叙事结构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运动原则,以板块的家族活动方式的切割转换构成叙事过程。《京华烟云》中的三大家族——姚家、曾家和牛家通过姻亲关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各家又各自是不同的意义载体,从而让家族成为社会的缩影,以家族透视历史变迁和时代变化。林语堂的家族小说叙事模式仍属于“家国叙事”,但在叙事中建立了以复线为主的放射性网状结构,同时展示多个家族的变化,提升了家国同构的立体感,“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以往家族小说叙事的封闭性,为家国叙事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林语堂家族小说也吸纳了西方叙事美学特征,有意地转换叙事角度,打破全知视角的单调乏味,创造了交错穿插的叙事时空。
  (二)语言风格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语言风格尚无定论。孟庆锴盛赞林氏家族小说沿用了幽默闲适的小品文笔调,更具流动性、开放性和发散性。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用闲适笔调描述人情世故和文化礼仪,侃侃而谈,但在幽默背后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洞察和经验。高竞艳则认为“林语堂家族叙事中的语言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不仅给文学创作带来和谐优美的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四十年代的家族小说由于紧跟时代潮流而导致的艺术粗糙化倾向”。林语堂淡化了对家之“枷”的批判,减少人物矛盾和冲突,在抒情上保持节制,追求准大团圆式结局,让家族小说的叙事语言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和谐。   三、跨文化影响
  林语堂以英文创作家族小说,将自己的文化观念、人生理想灌注于家族小说中,展现了立足时代的民族情怀。“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家族小说不仅表达了作家对中西方沟通的意愿,也表现了作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子情怀与担负精神和关注时代大我而压制自身小我。”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道风禅意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满足了西方对东方的好奇,“林语堂使用英语语言和东西‘综合’的表现方式公允地向西方展现中国是他成功的重要前提”。林语堂被西方人视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但在我国却遭受了长期的冷遇,东西方不同的审美效应正说明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复杂性与独特的跨文化影响。
  四、问题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扩充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范围,上文选取了代表性论文,仍然不足以全面包含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内涵。目前对家族小说三部曲的整体性研究不足,在文本选择上缺乏新的解释与开拓,对《朱门》《风声鹤唳》等家族小说缺乏关注,理论支撑不足,存在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的状况。
  问题的存在也为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留下有待拓宽的领域:第一,林语堂家族三部曲的整体研究。尚无论文从整体观深入分析三部曲在家族主题与家族叙事艺术上的继承与分离。纵观林氏家族三部曲对探究林氏家族主题与家族叙事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林语堂其他家族小说的单本研究,如《朱门》《风声鹤唳》《唐人街》。对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单本研究热点集中于《京华烟云》,在相关检索中并没有找到对《朱门》《风声鹤唳》等单本小说的家族主题或家族叙事研究,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家族小说也有待深入研究。第三,以西方叙事学角度探析林语堂家族小說。林语堂家族小说虽继承中国传统家国叙事,但仍显露出西方叙事艺术特征,以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进行研究也能进一步挖掘林氏家族小说的独特艺术风貌。第四,对林语堂家族小说意象使用的研究。策略性地使用意象是中国传统叙事的重要特征,前人论文仅分析“家”“国”两个意象,林氏家族小说中的其他意象使用也有待挖掘。第五,对林语堂家族小说跨文化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瑜.论林语堂小说中的战争书写[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朱东宇.家长与丈夫——《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一[J].北方论丛,1997(5):90-94,105.
  [3]朱东宇.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J]学术交流,1998(2):111-115.
  [4]汤奇云.论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文化选择与审美追寻[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6(2):53-60.
  [5]唐弢.林语堂论[J].鲁迅研究动态,1988(7):44-48.
  [6]刘锋杰.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6(3):221-249
  [7]王兆胜.论林语堂的家庭文化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4):69-74.
  [8]李静.浮生若梦——林语堂《京华烟云》家族意识取向研究[J].青年文学,2010(12):110-113.
  [9]朱东宇.论林语堂的文化涵养与文化家庭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167-186.
  [10]章敏.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家”“国”意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 S1):200-203.
  [11]高竞艳.“家”之恋——论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独异景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
  [12]孟庆锴.林语堂小说叙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小说作品,从整体上看可以视为形成了以作者本人活动为中心所辐射出的空间圈,在此空间圈之中,欲望和爱成为作品集中的主题;然而无论是单个的文本(某一部小说集)还是全部文本构成的空间当中,都存在着文本意义和潜在意义的分裂和张力。  关键词:曹乃谦 空间 张力  诚如人们所知,山西作家曹乃谦是一位备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喜爱的作家,也是备受汪曾祺老先生喜爱的后辈。马悦然甚至曾说:“我
期刊
摘要:俄罗斯文学教授王智量先生的作品《饥饿的山村》不仅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表现深邃的意旨,作品中所流露的忏悔意识更赋予其强大的精神内涵。作品通过对苦难的展现,刻画普通百姓出自生命本能的最强烈的欲望,以揭示这欲望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融入俄国文学中独具意义的阡悔意识,使人物在这一精神支撑下与时代背景的碰撞格外鲜明。  关键词:《饥饿的山村》 饥饿 忏悔  《饥饿的山村》是当代作家王智量在其花甲之年创作的
期刊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脉、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推动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与传承  《中国诗词大会》自20
期刊
摘要:《庄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的源头。其中追求“物我两忘”的和谐境界对意境重视情景交融的创作思维提供了启示,注重“有无相生”的统一关系为意境怀有虚实相生的审美倾向更新了思维,崇尚“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为意境追求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创造了灵感。  关键词:《庄子》 古典美学 意境 渊源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指出:“对我们来说,轴心期成了一个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衡量各种民族对
期刊
摘要:自卢梭和奥古斯汀的《忏悔录》传到中国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之后,中国文坛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以忏悔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融融的长篇小说《爱情忏悔录》讲述了一段爱情与忏悔交织的故事。小说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在表現男女间的情感纠葛的过程中,将各种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与心灵的忏悔和自我救赎的行为从不同层面呈现给读者。除了写人物在爱情中的忏悔,小说也一定程度地提及了时代与社会的阡悔。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爱情忏悔录》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在《人生的枷锁》后创作的又一部巨作,带有半自传性色彩,一经发表便引起不小的反响。小说虽是一部虚构作品,但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毛姆自身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隐合作者的童年创伤和婚姻创伤。创伤叙事让我们对这部作品有了一个新的解读。  关键词: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创伤叙事  创伤叙事“是一种解剖个人和公众创伤,帮助读者接触创伤经历的虚构叙事
期刊
摘要: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认知,更是一种文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民族文化自觉的现实性外在表现,是体现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肯定和继承保护的文化实践活动。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新媒体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将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充分运用到非物质
期刊
摘要: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刘震云2017年的长篇新作,其独特的空间叙事特征成为小说显著的艺术品格。本文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叙事学理论,从板块连缀式的叙事结构及“遇难——解难”的叙事模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该小说独特的空间叙事艺术体现了作者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  关键词:刘震云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空间叙事  一  早在20世纪,
期刊
摘要:《背叛》是哈罗德-品特于1978年创作的一部关于婚姻中出轨现象的伦理剧。剧中以婚外情为主线,展现了两对夫妻的婚姻状态,呈现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婚恋问题。本文通过对人物的伦理关系和伦理意识进行分析探讨,试图呈现文本中所蕴合的作家对伦理真空状态下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伦理状况的积极回应:一方面婚姻关系应当以孩子为纽带,重建爱与责任的传统婚恋伦理;另一方面应对时代的改变,婚姻关系也应当在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宗教意识浓厚的作品,《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文本中诸多细节都有《圣经》的影子,对《圣经》进行了戏仿,对基督信仰进行了质疑和批评。通过这种颠覆性的戏仿,作者嘲弄和解构了传统宗教价值,使上帝虚无化,使宗教虚无化,展示了反基督的宗教观——“上帝死了”。  关键词:《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后现代主义文学 反基督 宗教观  一、引言  谈起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不得不提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