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效课堂的反思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有关高效课堂的讲课比赛,评课标准多种多样,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但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物理课吗?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二、学生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调查了一些学生,收集了一些观点如下:
  (1)学生精神集中,不昏昏欲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让人觉得45分钟太短,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即高效课堂
  (3)让人有兴趣,没听够的课。课后还想研究的课。
  (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
  (5)只是联系生活,能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6)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看看这些观点,应引起教师的一些反思。
  三、实现高效应努力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水平
  (一)、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很多教师目前还是认为“新课程理念用得多,学生成绩就滑坡”,他们认为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只是在有领导听课时才用一下,应付了事,认为学生文化课成绩要想上去,必须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没能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对教育教学改革只是随声附和,没有领悟新课程和有效教学理念的真谛,导致教学效果不升反降。这里我还认为传统的不是都不好,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学生难以自主完成的还是要依靠传统模式去完成。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主流方法,但是如果什么问题都一味地探究,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时候用讲授法效果更好。新课程和有效教学理念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非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不重要,关键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二)思维活跃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有的教师错误理解启发式教学,简单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就是启发式教学,所提问题特别简单,思维含量特别低,而且不断重复,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对”等,课上显得热闹非凡。但是,由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顾随声附和,教师没有真正启发式的问题,也没有深层次挖掘知识点的本质和外延,也没有真正考虑听课人——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导致学生没有倒较深层次地思考,缺乏实实在在的记录和训练,导致课堂上一看就懂,即便模棱两可也不懂装懂,而课后一做就错,稀里糊涂。 这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一听就会,一做就蒙”。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例如物理等理科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课堂气氛一样可以很热烈。
  三、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这样的教育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强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是放羊。不能不说,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的结果,与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大相径庭的。其一,高效课堂的运行需要兴趣作保障,超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身心俱疲;其二,高效课堂追求的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内化与生成。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丰富度具有直接关系。而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自由度的严重缺失,由此带来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单一化、同质化,这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思维的丰富与深刻。由此,何谈高效课堂!
  四、教師合理进行分层次教学
  有效课堂最根本的条件应该是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布置问题梯度,分层教学。然而,目前我国分层教学的实施现状很不理想,许多地方是流于形式。分层教学要求对好、中、差生一个样,但教师为了大容量地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甚至没有简单题目,也不让后进生参与,直接导致差的学生越来越差,长此以往,最后只有极少数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把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精英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孔子时代就讲究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分层教学。课堂上要实施好分层教学并不难,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实际变换课堂教学方式,设置问题的思维梯度,兼顾各类水平的学生,管教管导,让全体同学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共同提升、效果就会好。例如,对安静害羞的学生,可以交代一个思考题让他构思;对喜欢表现自己的学生,可以请他板演;同样是上台板演,也可以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都能体验成功。
  总而言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成长。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
一、教学目标要“消肿”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促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目标驱动教学,任务引领课堂,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每位教师上课之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既可以让教师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与文本,也可以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从而达成目标。这里的目
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在上课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怎样把数学课上得更好!更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尽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因此,我们上数学的老师务必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夫,研究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程根
课改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学业质量提高了,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业质量和课业负担,虽说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进,可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症结”。那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高考制度对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过大。二是家庭作业时间过长。三是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四是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  那如何过滤素质教育中的沉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构建高效课堂?  一、更新观念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思考,开拓思路和创新精神。教师如何紧扣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虽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选材平凡,语言朴实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开描写,如果教师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学
[摘 要]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取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追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 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精心备课   
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当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尊重、欣赏获得满足,从而使人的内心获得一种价值认同和感情上的满足自然就产生了成就感。有研究表明:个人的成功经验一般能提高以后的抱负水平;成就感愈强烈,抱负水平也就愈高。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认为,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更加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就感的强与弱直接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語文老师从实际的教学状况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是现实的教学现状是语文教学效率上不去,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视野下对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升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课前准备不够  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就不知道这节课哪些内容是重点,该如何去讲,教学思路会比较混乱。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被大打折扣。另一方面,
目的: 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组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有研究者提出新的癫痫发病机制: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伤后,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清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