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看是否实现了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学习和求异创新”这三种价值取向,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创新的出发点。因此,要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主动起来,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同学合作学习。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关爱差生。其次,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份苦差事,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最后,提供成功的体验机会。从学生优点出发,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成果。
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他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学生听到下课铃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一切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关键要看我们赋予学生的权利是否真的有效,没有权利的自主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学生学会游泳就必须让学生下水,要把给予机会和异步指导相结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把时空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
在教学新教材第三册29页有这样一幅图:小刺猬家门口种了一棵苹果树,秋天到了,苹果成熟了,小刺猬忙着收苹果,他爬上树摇掉一些苹果背着运回家。看图说说:小刺猬每次运3个苹果,需要运几次?
孩子们通过思考很快就有了答案:
树下的果子:12÷3=4(次) 树上的果子:18÷3=6(次)
这时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还知道所有的苹果小刺猬要运多少次。18÷3=6(次)12÷3=4(次)6+4=10(次)”听到这里,我说:“你想的真好。”其他的孩子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去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了更多的答案。
所有的果子: 18+12=30(个)30÷3=10(次)
18÷3+12÷3=10(次)
孩子们的发现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留出更多一点的时间,他们会想的更多、做的更好。
三、求异创新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要訓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在独立发现问题的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求异,强化质疑能力的训练。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要耐心倾听学生关注创新,注重口头发表能力的培养。还要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甚至有缺陷,才会鼓励学生进一步在失败的探究中学会探究。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孩子们正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得意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更好的计算,那你可以先数手指,等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孩子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随后的事实证明,孩子的算法更适合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孩子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我们又怎能用自己一句未经思考的话就把它们抹杀呢?我庆幸我没有这样做,同时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豪。
这件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自主的选择,保护孩子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不同算法,作为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之间能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创新的出发点。因此,要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主动起来,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同学合作学习。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关爱差生。其次,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份苦差事,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最后,提供成功的体验机会。从学生优点出发,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成果。
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他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学生听到下课铃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一切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关键要看我们赋予学生的权利是否真的有效,没有权利的自主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学生学会游泳就必须让学生下水,要把给予机会和异步指导相结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把时空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
在教学新教材第三册29页有这样一幅图:小刺猬家门口种了一棵苹果树,秋天到了,苹果成熟了,小刺猬忙着收苹果,他爬上树摇掉一些苹果背着运回家。看图说说:小刺猬每次运3个苹果,需要运几次?
孩子们通过思考很快就有了答案:
树下的果子:12÷3=4(次) 树上的果子:18÷3=6(次)
这时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还知道所有的苹果小刺猬要运多少次。18÷3=6(次)12÷3=4(次)6+4=10(次)”听到这里,我说:“你想的真好。”其他的孩子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去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了更多的答案。
所有的果子: 18+12=30(个)30÷3=10(次)
18÷3+12÷3=10(次)
孩子们的发现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留出更多一点的时间,他们会想的更多、做的更好。
三、求异创新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要訓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在独立发现问题的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求异,强化质疑能力的训练。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要耐心倾听学生关注创新,注重口头发表能力的培养。还要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甚至有缺陷,才会鼓励学生进一步在失败的探究中学会探究。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孩子们正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得意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更好的计算,那你可以先数手指,等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孩子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随后的事实证明,孩子的算法更适合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孩子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我们又怎能用自己一句未经思考的话就把它们抹杀呢?我庆幸我没有这样做,同时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豪。
这件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自主的选择,保护孩子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不同算法,作为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之间能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