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初中生所谓的“叛逆性”行为早已司空见惯。学生小升初后,性情大变者并不少见,家校双方对其言行之叛逆甚是棘手,更苦于无从下手。
“老师,我和她爸都希望她理短发,她偏不听,怒气冲冲,我们真是无奈。您有啥建议?或者帮忙劝劝她,可好?”电话那头的母亲向我诉苦。很显然,在她眼里,这个女儿已不似儿时的乖巧懂事,而是性情乖张不可理喻。
非要理短发不可吗?再说,学校管理还算人性化,也没强迫女生不可留长发啊?放下电话,我开始反思家长口中的“叛逆”行为。
1 叛逆何以出自父母口
家长是成人,眼界是现实的。初中不比小学,其升学压力不需多说,身处教育体制下的父母或老师都深有感触。“留长发”与“留短发”哪个是明智抉择呢?留长发则每早起床后梳理费时,而短发打理起来则省事多了。且初中生正处生理发育期,女生长发飘飘自然惹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让孩子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出于学业角度考虑的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女儿留短发。
小学生对父母有本能的依附与顺从,他们或听命于或屈从于父母的教诲。但到了初中则不然,一来由于学业重压以致父母子女对眼相视都少了一分温存,而多了一份期许与被要求。二来由于当下社会讯息发达科技便捷,狂轰滥炸式的浮躁风气或有意或无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性情由安静转为躁动自然不难理解。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孩子自然就犯下了“目无尊长”的罪名,初中后的孩子与父母在亲子关系中逐渐发生微妙变化,或冷战或争吵,都在不同家庭上演着类似的剧目。而孩子这一切反常的举动,自然落入父母的口实,成了“叛逆”的代名词。简单说,当父母权威受到质疑或挑战,当亲子关系由和谐转为对立,“叛逆”一词顺然便从家长口中冒出。
2 叛逆背后是自我觉醒
孩子是未成年人,更是成長进行中的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觉醒萌芽的关键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则使孩子本能突破“被豢养”的教育模式,滋长“独立意识”,对束缚的挣脱与对自由的憧憬相互滋生,“个性”意识开始抬头。而孩子越是“独立”与“个性”,必然会性情与之前迥异,若缺少良性引导,则会陷入盲目唯我独尊式的叛逆泥潭。
就上述案例而言,一位初中女生为何钟情于留长发呢?为何儿时可以留短发的她,初中的她就是要与父母当庭对抗,护住那一卷长发呢?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用在一位初中生身上显然不当,但古人还有一句话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袭长发飘逸的女生正如秀美的脸庞苗条的身姿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准备。孩子进入初中后,这一种审美心理的需求喷薄而出,是按奈不住的。“头发”风波恰恰是孩子长大后自我意识与审美意识觉醒的最好注解。倘若父母不顾及孩子心头所想,硬要拽着她剪去那一头秀发,那自然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线,亲子关系的僵化或恶化则一触即发。
“头发风波”如此,“学业风波”也是如此。很多家长也感慨:小学时,与孩子聊聊学习,孩子还是较为愿意或满心欢喜的;可一到初中,只要一提“学习”或“作业”,孩子便烦躁不安甚至面目狰狞。而这又成了家长口中“叛逆”的铁证。但真相并不简单。“风波”是现象,不是诱因。换句话说,“风波”是病症,而非病因。要想根治顽疾,必须确诊病因对症下药,只停留在现象界的症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到了初中后,不喜谈“学习”,恰恰是因为他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症结或与学习习惯有关,或与学习方法有关,或与思维品质有关,或与心理素质有关,或与交际适应能力有关等等,其病因是分门别类,不加仔细诊断何以明了?而家长常想当然认为孩子“学业成绩不佳或退步甚至厌学”单是由“不努力”导致的,其实这种想当然是极其愚昧的。这种想当然是典型的一厢情愿,而家长对自己的“无理取闹”却浑然不知,用简单思维的诸如一句“你不努力”或“怎么考这么差”甩给孩子,殊不知这些刺激性话语正是激化孩子叛逆的“特效药”。
不管是“头发风波”,还是“学业风波”,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第一,要明确“叛逆”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一道风景,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与个性意识尘封的孩子是永远不会叛逆的,但这永不叛逆“逆来顺从”的孩子如何能成长成熟成才呢?因此,父母务必要正视孩子的叛逆行为。第二,要相信“叛逆”是由于孩子在成长路上遭遇障碍,他渴求对方的理解、鼓励、关怀与帮助,而不是一味责备批评或泼冷水与落井下石。第三,要明确“叛逆”说明孩子根底上还是“向善向上”的,初中生毕竟处于性格塑造关键期,孩子品性尚未定型,铁了心破罐子破摔的孩子是不多见的,除非是特殊家庭里的特殊孩子,当然那是个案。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其“叛逆”的行为恰是“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孩子越是“叛逆”,父母越该冷静从容,相信孩子,与孩子一同风雨同舟乘风破浪,让孩子有港湾可以休憩,休养生息以待重整旗鼓。
3 叛逆是初中生专利吗
社会上,常流行“中学生叛逆”一说,其实此话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一节班会课上,我曾问学生:父母批评你们不听话,那你们父母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几个学生大喊“不听”。我也曾问学生:医学上界定的“更年期”,请问“更年期”症状符不符合“叛逆”特征呢?我也曾问学生:父母或老师在工作岗位,与领导对着干,或心口不一应付了事;回到家,抱怨上司指责同事批评政府,又符不符合“叛逆”特征呢?
笔者认为,叛逆并不是中学生的专利。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只是一种心理宣泄方式;从情绪上剖析,则是个人心有所求而不得的哀怨与愤懑而已。叛逆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找对病因,因势利导,都可化险为夷。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叛逆行为应理性对待,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只会于事无补。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白云中学 )
参考文献
[1]吴德刚.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疏导学生叛逆心理[J].新课程,2017(09).
[2]徐杰.用心融化叛逆[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老师,我和她爸都希望她理短发,她偏不听,怒气冲冲,我们真是无奈。您有啥建议?或者帮忙劝劝她,可好?”电话那头的母亲向我诉苦。很显然,在她眼里,这个女儿已不似儿时的乖巧懂事,而是性情乖张不可理喻。
非要理短发不可吗?再说,学校管理还算人性化,也没强迫女生不可留长发啊?放下电话,我开始反思家长口中的“叛逆”行为。
1 叛逆何以出自父母口
家长是成人,眼界是现实的。初中不比小学,其升学压力不需多说,身处教育体制下的父母或老师都深有感触。“留长发”与“留短发”哪个是明智抉择呢?留长发则每早起床后梳理费时,而短发打理起来则省事多了。且初中生正处生理发育期,女生长发飘飘自然惹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让孩子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出于学业角度考虑的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女儿留短发。
小学生对父母有本能的依附与顺从,他们或听命于或屈从于父母的教诲。但到了初中则不然,一来由于学业重压以致父母子女对眼相视都少了一分温存,而多了一份期许与被要求。二来由于当下社会讯息发达科技便捷,狂轰滥炸式的浮躁风气或有意或无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性情由安静转为躁动自然不难理解。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孩子自然就犯下了“目无尊长”的罪名,初中后的孩子与父母在亲子关系中逐渐发生微妙变化,或冷战或争吵,都在不同家庭上演着类似的剧目。而孩子这一切反常的举动,自然落入父母的口实,成了“叛逆”的代名词。简单说,当父母权威受到质疑或挑战,当亲子关系由和谐转为对立,“叛逆”一词顺然便从家长口中冒出。
2 叛逆背后是自我觉醒
孩子是未成年人,更是成長进行中的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觉醒萌芽的关键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则使孩子本能突破“被豢养”的教育模式,滋长“独立意识”,对束缚的挣脱与对自由的憧憬相互滋生,“个性”意识开始抬头。而孩子越是“独立”与“个性”,必然会性情与之前迥异,若缺少良性引导,则会陷入盲目唯我独尊式的叛逆泥潭。
就上述案例而言,一位初中女生为何钟情于留长发呢?为何儿时可以留短发的她,初中的她就是要与父母当庭对抗,护住那一卷长发呢?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用在一位初中生身上显然不当,但古人还有一句话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袭长发飘逸的女生正如秀美的脸庞苗条的身姿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准备。孩子进入初中后,这一种审美心理的需求喷薄而出,是按奈不住的。“头发”风波恰恰是孩子长大后自我意识与审美意识觉醒的最好注解。倘若父母不顾及孩子心头所想,硬要拽着她剪去那一头秀发,那自然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线,亲子关系的僵化或恶化则一触即发。
“头发风波”如此,“学业风波”也是如此。很多家长也感慨:小学时,与孩子聊聊学习,孩子还是较为愿意或满心欢喜的;可一到初中,只要一提“学习”或“作业”,孩子便烦躁不安甚至面目狰狞。而这又成了家长口中“叛逆”的铁证。但真相并不简单。“风波”是现象,不是诱因。换句话说,“风波”是病症,而非病因。要想根治顽疾,必须确诊病因对症下药,只停留在现象界的症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到了初中后,不喜谈“学习”,恰恰是因为他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症结或与学习习惯有关,或与学习方法有关,或与思维品质有关,或与心理素质有关,或与交际适应能力有关等等,其病因是分门别类,不加仔细诊断何以明了?而家长常想当然认为孩子“学业成绩不佳或退步甚至厌学”单是由“不努力”导致的,其实这种想当然是极其愚昧的。这种想当然是典型的一厢情愿,而家长对自己的“无理取闹”却浑然不知,用简单思维的诸如一句“你不努力”或“怎么考这么差”甩给孩子,殊不知这些刺激性话语正是激化孩子叛逆的“特效药”。
不管是“头发风波”,还是“学业风波”,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第一,要明确“叛逆”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一道风景,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与个性意识尘封的孩子是永远不会叛逆的,但这永不叛逆“逆来顺从”的孩子如何能成长成熟成才呢?因此,父母务必要正视孩子的叛逆行为。第二,要相信“叛逆”是由于孩子在成长路上遭遇障碍,他渴求对方的理解、鼓励、关怀与帮助,而不是一味责备批评或泼冷水与落井下石。第三,要明确“叛逆”说明孩子根底上还是“向善向上”的,初中生毕竟处于性格塑造关键期,孩子品性尚未定型,铁了心破罐子破摔的孩子是不多见的,除非是特殊家庭里的特殊孩子,当然那是个案。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其“叛逆”的行为恰是“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孩子越是“叛逆”,父母越该冷静从容,相信孩子,与孩子一同风雨同舟乘风破浪,让孩子有港湾可以休憩,休养生息以待重整旗鼓。
3 叛逆是初中生专利吗
社会上,常流行“中学生叛逆”一说,其实此话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一节班会课上,我曾问学生:父母批评你们不听话,那你们父母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几个学生大喊“不听”。我也曾问学生:医学上界定的“更年期”,请问“更年期”症状符不符合“叛逆”特征呢?我也曾问学生:父母或老师在工作岗位,与领导对着干,或心口不一应付了事;回到家,抱怨上司指责同事批评政府,又符不符合“叛逆”特征呢?
笔者认为,叛逆并不是中学生的专利。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只是一种心理宣泄方式;从情绪上剖析,则是个人心有所求而不得的哀怨与愤懑而已。叛逆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找对病因,因势利导,都可化险为夷。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叛逆行为应理性对待,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只会于事无补。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白云中学 )
参考文献
[1]吴德刚.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疏导学生叛逆心理[J].新课程,2017(09).
[2]徐杰.用心融化叛逆[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