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孩子在思考、处理各类问题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容许自己受到半点委屈,且极易产生一系列过激行为,频频产生得理不饶人的行为,导致幼儿之间无法做到和谐相处,也会给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指导,尽可能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教养行为主要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对子女进行阜阳、教育的各类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了的一系列较为稳定情感气氛的整合。父亲的教养行为除了自身应履行的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行为之外,还涉及到一些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本文主要对父亲教养行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做出了深入探究。
1 攻击性行为及其日常表现
攻击型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允许的一系列行为,也是儿童不被他人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言语较多,且极易和他人发生争执,且经常讲粗话骂人,情绪也非常不稳定,只要存在一点不顺心就会出现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打人、咬人或是踢人等等,喜欢抢夺他人物品。这种行为的存在不论是对幼儿自身还是其他幼儿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要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与纠正。
2 父亲教养行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在日常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教师,尤其是父亲,作为孩子心中非常有威严的一个角色,其言行举止极易被孩子模仿,所以,若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合理、不正确极易导致幼儿产生一系列攻击性行为。而对于这种行为,父母若不给于及时制止与纠正,会导致幼儿逐渐形成习惯,喜欢以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一切问题。再有就是父亲若无法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环境,也会导致其缺乏安全感,戒备心理不断增强。
3 父亲教养行为的完善策略探究
第一,父亲要充分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很多父母在将孩子交给祖辈带之后,普遍认为其就要对孩子全权负责,而未认识到身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履行哪些教养义务,特别是父亲,普遍存在忙于工作而忽视孩子教养问题,忽视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情况。即使将孩子送到祖辈家里,即使自己在忙也应该定期抽出相应的时间来与孩子聚一聚,对孩子各阶段的学习、成长情况作出全面了解,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变化,避免让孩子产生与父母逐渐疏远、陌生的感觉,要以懂得从不同层面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即使父母不长时间与自己在一起,但仍然是非常爱自己的。
第二,两代人教养态度要保持一致。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养意见、态度若存在不一致性的情况,极易让孩子形成有机可乘的想法。如,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哭闹发脾气,因为很多孩子都知道祖辈非常溺爱自己,会无原则的迁就自己,即使父亲的教育再严厉、再正确,也不敢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作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针对教养方面,父辈、祖辈之间要经常沟通,从不同方面来引导祖辈认识到,教养一致性的保持,不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自己对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注重幼儿深厚思想感情的培养。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讲,在见到小动物时,经常会去虐待它们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对于存在这类行为的孩子来讲,其通常都是在爱的关系上遇到过某些挫折,身为孩子的父亲,应该懂得从不同方面给予其爱护与关心,与其一起通过饲养一些小动物来加强其仁爱、怜悯之心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父亲来讲,通过多表现出一些亲善行为,不论是对孩子丰富、浓厚思想感性的培养,还是对其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完善教育方法。当前,很多家庭对于教育内容的安全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很少会对孩子各阶段的兴趣爱好做出充分考虑,在开发其智力的同时,也未对其健康人格培养做出充分考虑。对此,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除了特长、智力的开发,对其心理健康也要給予密切关注,避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或者是过渡放任与要求。另外,还要避免引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对于父亲来讲,要以慈爱的一面与孩子沟融,暴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幼儿,不能习惯性的以成人眼光来看待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一系列攻击性行为,父亲可以先将其行为制止住,然后给予适当的说服教育,或者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来转移其注意力。如,开展搭积木、拼图等智力游戏。
第五,给予轻微的惩罚。对于幼儿来讲,普遍都希望得到成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关注。对此,在教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不理睬才给予其轻微的惩罚。又如,对于较为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可以通过短时间的“隔离”措施,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方式来给予其惩罚。再如,若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可以先将其玩具没收,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不准再玩这个玩具。这样既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发生攻击性行为之后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能够给其提供时间让其平静下来,为接下来的说服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但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认识到, 若采用惩罚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要让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并选择恰当方式来帮助其认识错误,之后解除相应惩罚,且惩罚的时间要合理控制,避免给幼儿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幼儿来讲,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幼儿的攻击型行为。这一行为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关键部分,教育指导效果的好坏,不论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还是亲子、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品质精神与正确的价值观,除了教师之外,父母也要充分重视、不断完善教养行为。
(作者单位:北京大兴区阳光美稚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月琦. 4-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教养行为主要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对子女进行阜阳、教育的各类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了的一系列较为稳定情感气氛的整合。父亲的教养行为除了自身应履行的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行为之外,还涉及到一些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本文主要对父亲教养行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做出了深入探究。
1 攻击性行为及其日常表现
攻击型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允许的一系列行为,也是儿童不被他人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言语较多,且极易和他人发生争执,且经常讲粗话骂人,情绪也非常不稳定,只要存在一点不顺心就会出现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打人、咬人或是踢人等等,喜欢抢夺他人物品。这种行为的存在不论是对幼儿自身还是其他幼儿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要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与纠正。
2 父亲教养行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在日常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教师,尤其是父亲,作为孩子心中非常有威严的一个角色,其言行举止极易被孩子模仿,所以,若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合理、不正确极易导致幼儿产生一系列攻击性行为。而对于这种行为,父母若不给于及时制止与纠正,会导致幼儿逐渐形成习惯,喜欢以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一切问题。再有就是父亲若无法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环境,也会导致其缺乏安全感,戒备心理不断增强。
3 父亲教养行为的完善策略探究
第一,父亲要充分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很多父母在将孩子交给祖辈带之后,普遍认为其就要对孩子全权负责,而未认识到身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履行哪些教养义务,特别是父亲,普遍存在忙于工作而忽视孩子教养问题,忽视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情况。即使将孩子送到祖辈家里,即使自己在忙也应该定期抽出相应的时间来与孩子聚一聚,对孩子各阶段的学习、成长情况作出全面了解,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变化,避免让孩子产生与父母逐渐疏远、陌生的感觉,要以懂得从不同层面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即使父母不长时间与自己在一起,但仍然是非常爱自己的。
第二,两代人教养态度要保持一致。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养意见、态度若存在不一致性的情况,极易让孩子形成有机可乘的想法。如,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哭闹发脾气,因为很多孩子都知道祖辈非常溺爱自己,会无原则的迁就自己,即使父亲的教育再严厉、再正确,也不敢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作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针对教养方面,父辈、祖辈之间要经常沟通,从不同方面来引导祖辈认识到,教养一致性的保持,不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自己对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注重幼儿深厚思想感情的培养。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讲,在见到小动物时,经常会去虐待它们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对于存在这类行为的孩子来讲,其通常都是在爱的关系上遇到过某些挫折,身为孩子的父亲,应该懂得从不同方面给予其爱护与关心,与其一起通过饲养一些小动物来加强其仁爱、怜悯之心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父亲来讲,通过多表现出一些亲善行为,不论是对孩子丰富、浓厚思想感性的培养,还是对其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完善教育方法。当前,很多家庭对于教育内容的安全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很少会对孩子各阶段的兴趣爱好做出充分考虑,在开发其智力的同时,也未对其健康人格培养做出充分考虑。对此,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除了特长、智力的开发,对其心理健康也要給予密切关注,避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或者是过渡放任与要求。另外,还要避免引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对于父亲来讲,要以慈爱的一面与孩子沟融,暴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幼儿,不能习惯性的以成人眼光来看待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一系列攻击性行为,父亲可以先将其行为制止住,然后给予适当的说服教育,或者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来转移其注意力。如,开展搭积木、拼图等智力游戏。
第五,给予轻微的惩罚。对于幼儿来讲,普遍都希望得到成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关注。对此,在教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不理睬才给予其轻微的惩罚。又如,对于较为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可以通过短时间的“隔离”措施,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方式来给予其惩罚。再如,若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可以先将其玩具没收,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不准再玩这个玩具。这样既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发生攻击性行为之后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能够给其提供时间让其平静下来,为接下来的说服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但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认识到, 若采用惩罚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要让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并选择恰当方式来帮助其认识错误,之后解除相应惩罚,且惩罚的时间要合理控制,避免给幼儿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幼儿来讲,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幼儿的攻击型行为。这一行为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关键部分,教育指导效果的好坏,不论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还是亲子、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品质精神与正确的价值观,除了教师之外,父母也要充分重视、不断完善教养行为。
(作者单位:北京大兴区阳光美稚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月琦. 4-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