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让“人本”虚化了“文本”、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关键词]文本虚化 目标游离 标准缺失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今年也开始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单调、呆板的说教,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感受得到了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这些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思想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老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场改革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样“跟着感觉走”,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迷失自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要能够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本真,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课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不致误入歧途。
一、莫让“人本”虚化了“文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走进现今的思想政治课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开挖人本的价值,凸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开挖人本资源上可谓是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起来课堂气氛是比以前热闹了许多。但是许多课上下来,学生不用翻开书本看一眼,甚至连一点文本资料都不用接触到,只要根据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圈套,表演一出出的闹剧。等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不知道今天演的是哪门子戏?上的是哪门子课?新课改提出可以不用课本,但这并不是说也可以不要文本。文本自有他独特的意蕴和价值,许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再是声情并茂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文本材料,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的印象来得深,感受来得真切。所以,新课程下我们没有理由对文本资料说“不”。
二、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经常就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識,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的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已经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嘛,新课程当然不用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嘛。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需建立在睿智的引导上。引导就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是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的。引导就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之时,给予适切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但是引导的同时又会造成一种束缚,所以“导”必须与“放”相融合,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不“放”便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就会失去课堂的主题地位,但一味的“放”往往又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会失去教师教的主体性。无论是“导”还是“放”都应该恰倒好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大道无痕”;都应该要启迪心智,有利于思想品德的自然生成,“润物无声”。
三、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
“生成”指的是课堂上实际出现的情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当然,生成是相对与预设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教师在课前必须要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研制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我们课前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灵性的生成,这样我们应对生成才会得心应手,才会敏与发现生成与预设之间共通之处,适时调整预设的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能适应学生需要的,更有利于知识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达成的教学流程。
四、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前不久,我听一位教师上关于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课,整堂课以教师送学生三句话作为开端: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是最棒的!我一定是最最棒的!结果整堂课下来,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就是这几句话:好!很好!你真棒!你真的很棒!甚至连学生回答:当别人侵犯我的合法权益时,我一定会以牙还牙,找人报复他!教师的评价也是一个字:好!这不得不使人对新课改产生了怀疑,难道新课程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了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点不能含糊,否则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意义又何在!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做到二点:一要恰如其分,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的,就不厌其繁地进行点击;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二要激励为主,批评为副,并且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出以公心,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忘思想价值取向,这样就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思想素养形成的催化剂,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
(作者单位:象州县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本虚化 目标游离 标准缺失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今年也开始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单调、呆板的说教,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感受得到了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这些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思想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老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场改革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样“跟着感觉走”,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迷失自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要能够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本真,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课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不致误入歧途。
一、莫让“人本”虚化了“文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走进现今的思想政治课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开挖人本的价值,凸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开挖人本资源上可谓是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起来课堂气氛是比以前热闹了许多。但是许多课上下来,学生不用翻开书本看一眼,甚至连一点文本资料都不用接触到,只要根据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圈套,表演一出出的闹剧。等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不知道今天演的是哪门子戏?上的是哪门子课?新课改提出可以不用课本,但这并不是说也可以不要文本。文本自有他独特的意蕴和价值,许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再是声情并茂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文本材料,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的印象来得深,感受来得真切。所以,新课程下我们没有理由对文本资料说“不”。
二、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经常就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識,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的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已经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嘛,新课程当然不用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嘛。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需建立在睿智的引导上。引导就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是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的。引导就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之时,给予适切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但是引导的同时又会造成一种束缚,所以“导”必须与“放”相融合,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不“放”便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就会失去课堂的主题地位,但一味的“放”往往又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会失去教师教的主体性。无论是“导”还是“放”都应该恰倒好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大道无痕”;都应该要启迪心智,有利于思想品德的自然生成,“润物无声”。
三、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
“生成”指的是课堂上实际出现的情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当然,生成是相对与预设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教师在课前必须要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研制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我们课前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灵性的生成,这样我们应对生成才会得心应手,才会敏与发现生成与预设之间共通之处,适时调整预设的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能适应学生需要的,更有利于知识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达成的教学流程。
四、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前不久,我听一位教师上关于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课,整堂课以教师送学生三句话作为开端: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是最棒的!我一定是最最棒的!结果整堂课下来,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就是这几句话:好!很好!你真棒!你真的很棒!甚至连学生回答:当别人侵犯我的合法权益时,我一定会以牙还牙,找人报复他!教师的评价也是一个字:好!这不得不使人对新课改产生了怀疑,难道新课程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了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点不能含糊,否则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意义又何在!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做到二点:一要恰如其分,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的,就不厌其繁地进行点击;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二要激励为主,批评为副,并且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出以公心,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忘思想价值取向,这样就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思想素养形成的催化剂,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
(作者单位:象州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