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
硅谷像一座活火山
生生不息
但是中关村却像一座死火山
繁荣之后逐步沉寂
硅谷精神还在,中关村无所作为
谈到创新,美国人会想到硅谷,中国人会想到中关村。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初露峥嵘,硅谷出现了英特尔、AMD、国家半导体等企业;70年代计算机开始扩张性增长,硅谷出现了Tandem、Amdahl、苹果、Atari等;80年代个人电脑革命启动,除了PC先驱苹果之外,硅谷又推出了Sun、思科、Adobe、阿波罗、AOL前身——昆腾计算机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企业群体;90年代互联网热潮中,硅谷又奉献了网景、雅虎、eBay等领先企业;互联网热潮之后,硅谷在光通信领域依然是主力军。硅谷从来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坐享其成,而是继续构建新的东西。促进激动人心的变革,是硅谷所有激情和所有财富的源泉。
20世纪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华等一批有识之士走出象牙塔,来到中关村,在这片清淡的土地上开始了联想、希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的创业。他们身上携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条简朴的街上一下子占据了主导,成为新颖的主流文化。因此,王辑志的打字机、倪光南的汉卡、王选的排版软件,还有求伯君的WPS、吴晓军的1-2-3等产品与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与世界水平一比。王志东、王文京等等一大批无钱无权无势的人,依靠一技之长,而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他们的道路,他们的故事,是典型的硅谷模式。
但是经过机制、技术和市场的“一次性喷涌”后,中关村开始了转折。在互联网大潮中,中关村主流企业起码迟延了两年才作出了滞后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后果显然不是回报而是教训,不是辉煌而是代价。从此,中关村再也不是中国IT业创新的绝对领导者。也从此,中关村鲜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多的只是炒地皮的商人。柳传志、段永基等中关村创业者们依然占据着风头浪尖,钟锡昌、倪光南等老一辈专家依然是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的先锋。于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中关村“返祖”现象。
硅谷:风雨中,何以生生不息?
从2000年开始,全球高科技遭遇了历史上最惨重的萧条,硅谷当然是“灾区”的中心。硅谷前150家大公司在2002年中亏损了184亿美元;2001年更亏损898亿美元。美国几大核心区域的风险投资都陷入了悲观绝望之中。在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抱怨“太多的钱毫无方向地漂浮”,纽约的风险投资家们也处于心理恐惧之中,哀叹“再没有人谈论硅谷和高科技了”。2002年,硅谷只有6家企业公开上市,与高峰时期相比下滑了92%!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硅谷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改变,硅谷依然是风险投资的首选。2002年共有409家公司融资48亿美元。名列第二的波士顿,大概只是硅谷的一半左右。硅谷依然是全球风险投资最聚集之处,名列前茅的热点领域包括生物科技、纳米技术、企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等。
斯坦福大学的亨利·罗文教授认为:硅谷就像高科技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非常复杂的栖息地,而不是普通的培植单一作物的“种植园”,不会那么脆弱,而能够非常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硅谷的未来依然十分光明。硅谷的风险投资并没有沉寂,但是他们的投资模式和投资行业已经发生转变:1999年主要是投资种子期的创业企业,现在主要是投资种子期之后的中间期;1999年重点就是投资互联网公司,现在热点不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和IT等哪个单一的行业,而是3个行业交叉领域,比如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很可能下一个“网景”会从这里出现。
表1
中关村:光环下,何以空留沉寂?
中国入世两年多以来,除了在制造业强劲崛起之外,在高科技领域也开始悄悄积蓄力量。中国经济实力剧增,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也在发生转移,我们也可以在自主技术和国家标准方面大胆出牌:我们推出3G标准、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推出了与DVD标准抗衡的EVD技术,推出了多种“中国芯”,国产Office和Linux进入政府采购……
可是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曾经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和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落。不但再也没有涌现领导全国的新兴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而且像方正和联想这样的产业领头羊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之中。中关村在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制造加工方面,开始丧失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
中关村的尴尬局面,从热中之热的互联网开始。2003年中国高科技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互联网开始强劲复苏。继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网络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登陆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掀起规模更为壮观的第二次浪潮。2003年12月8日,上海携程旅行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传出将要上市的几家互联网企业,除了慧聪和百度与中关村有关系之外,几乎都已经与中关村没有关系。而且,慧聪和百度等也只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浪潮的第二梯队,真正领导这次浪潮的是盛大、腾讯、携程等公司,甚至与北京都没有关系。
而且,曾经在第一次浪潮中引领潮流的新浪,已经将总部搬离中关村,注册到了上海。北京的市场主体也迁移到朝阳区,曾经热闹一时的电子商务公司8848和雅宝以失败告终,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互联网渐入佳境之际,中关村已经把自己的创新优势拱手相让。而在代表互联网未来趋势的无线技术、宽带技术、内容和增值服务等方面,中关村基本上处于沉默状态。
中关村不但眼睁睁错过了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等领域也痛失领导权。在半导体领域,虽然几款“中国芯”中也有诞生在中关村的,但是真正撼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中国力量,基本都在上海。汇聚硅谷和台湾新竹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上海在未来半导体产业的领导性地位,已经牢牢确立。
在软件领域,除了政府主导的红旗Linux在中关村外,新兴崛起的永中Office,证券、金融、电信和电力等领域的行业软件和服务公司,也基本与中关村绝缘,而“旁落”上海等地。
在中国移动通讯全球一支独秀的今天,无论是移动增值服务还是手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关村也只能袖手旁观。有华为、中兴等坐镇的深圳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设备领域新兴力量中心。
为什么,硅谷像一座活火山,生生不息;但是中关村却像一座死火山,繁荣之后逐步沉寂?
硅谷像一座活火山
生生不息
但是中关村却像一座死火山
繁荣之后逐步沉寂
硅谷精神还在,中关村无所作为
谈到创新,美国人会想到硅谷,中国人会想到中关村。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初露峥嵘,硅谷出现了英特尔、AMD、国家半导体等企业;70年代计算机开始扩张性增长,硅谷出现了Tandem、Amdahl、苹果、Atari等;80年代个人电脑革命启动,除了PC先驱苹果之外,硅谷又推出了Sun、思科、Adobe、阿波罗、AOL前身——昆腾计算机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企业群体;90年代互联网热潮中,硅谷又奉献了网景、雅虎、eBay等领先企业;互联网热潮之后,硅谷在光通信领域依然是主力军。硅谷从来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坐享其成,而是继续构建新的东西。促进激动人心的变革,是硅谷所有激情和所有财富的源泉。
20世纪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华等一批有识之士走出象牙塔,来到中关村,在这片清淡的土地上开始了联想、希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的创业。他们身上携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条简朴的街上一下子占据了主导,成为新颖的主流文化。因此,王辑志的打字机、倪光南的汉卡、王选的排版软件,还有求伯君的WPS、吴晓军的1-2-3等产品与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与世界水平一比。王志东、王文京等等一大批无钱无权无势的人,依靠一技之长,而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他们的道路,他们的故事,是典型的硅谷模式。
但是经过机制、技术和市场的“一次性喷涌”后,中关村开始了转折。在互联网大潮中,中关村主流企业起码迟延了两年才作出了滞后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后果显然不是回报而是教训,不是辉煌而是代价。从此,中关村再也不是中国IT业创新的绝对领导者。也从此,中关村鲜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多的只是炒地皮的商人。柳传志、段永基等中关村创业者们依然占据着风头浪尖,钟锡昌、倪光南等老一辈专家依然是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的先锋。于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中关村“返祖”现象。
硅谷:风雨中,何以生生不息?
从2000年开始,全球高科技遭遇了历史上最惨重的萧条,硅谷当然是“灾区”的中心。硅谷前150家大公司在2002年中亏损了184亿美元;2001年更亏损898亿美元。美国几大核心区域的风险投资都陷入了悲观绝望之中。在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抱怨“太多的钱毫无方向地漂浮”,纽约的风险投资家们也处于心理恐惧之中,哀叹“再没有人谈论硅谷和高科技了”。2002年,硅谷只有6家企业公开上市,与高峰时期相比下滑了92%!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硅谷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改变,硅谷依然是风险投资的首选。2002年共有409家公司融资48亿美元。名列第二的波士顿,大概只是硅谷的一半左右。硅谷依然是全球风险投资最聚集之处,名列前茅的热点领域包括生物科技、纳米技术、企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等。
斯坦福大学的亨利·罗文教授认为:硅谷就像高科技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非常复杂的栖息地,而不是普通的培植单一作物的“种植园”,不会那么脆弱,而能够非常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硅谷的未来依然十分光明。硅谷的风险投资并没有沉寂,但是他们的投资模式和投资行业已经发生转变:1999年主要是投资种子期的创业企业,现在主要是投资种子期之后的中间期;1999年重点就是投资互联网公司,现在热点不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和IT等哪个单一的行业,而是3个行业交叉领域,比如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很可能下一个“网景”会从这里出现。
表1
中关村:光环下,何以空留沉寂?
中国入世两年多以来,除了在制造业强劲崛起之外,在高科技领域也开始悄悄积蓄力量。中国经济实力剧增,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也在发生转移,我们也可以在自主技术和国家标准方面大胆出牌:我们推出3G标准、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推出了与DVD标准抗衡的EVD技术,推出了多种“中国芯”,国产Office和Linux进入政府采购……
可是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曾经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和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落。不但再也没有涌现领导全国的新兴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而且像方正和联想这样的产业领头羊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之中。中关村在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制造加工方面,开始丧失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
中关村的尴尬局面,从热中之热的互联网开始。2003年中国高科技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互联网开始强劲复苏。继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网络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登陆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掀起规模更为壮观的第二次浪潮。2003年12月8日,上海携程旅行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传出将要上市的几家互联网企业,除了慧聪和百度与中关村有关系之外,几乎都已经与中关村没有关系。而且,慧聪和百度等也只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浪潮的第二梯队,真正领导这次浪潮的是盛大、腾讯、携程等公司,甚至与北京都没有关系。
而且,曾经在第一次浪潮中引领潮流的新浪,已经将总部搬离中关村,注册到了上海。北京的市场主体也迁移到朝阳区,曾经热闹一时的电子商务公司8848和雅宝以失败告终,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互联网渐入佳境之际,中关村已经把自己的创新优势拱手相让。而在代表互联网未来趋势的无线技术、宽带技术、内容和增值服务等方面,中关村基本上处于沉默状态。
中关村不但眼睁睁错过了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等领域也痛失领导权。在半导体领域,虽然几款“中国芯”中也有诞生在中关村的,但是真正撼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中国力量,基本都在上海。汇聚硅谷和台湾新竹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上海在未来半导体产业的领导性地位,已经牢牢确立。
在软件领域,除了政府主导的红旗Linux在中关村外,新兴崛起的永中Office,证券、金融、电信和电力等领域的行业软件和服务公司,也基本与中关村绝缘,而“旁落”上海等地。
在中国移动通讯全球一支独秀的今天,无论是移动增值服务还是手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关村也只能袖手旁观。有华为、中兴等坐镇的深圳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设备领域新兴力量中心。
为什么,硅谷像一座活火山,生生不息;但是中关村却像一座死火山,繁荣之后逐步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