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无为县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辖区内留守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加之学校距居住地较远,大多数家长选择将学生寄宿在学校中。汪田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山区教育特点的新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积极推动山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在山区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建章立制,分层负责,构建后勤管理网络体系
办好寄宿制学校的核心和关键是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和保障服务。为了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学校成立了后勤工作领导组,形成了校长任组长、总务主任主管、班主任主抓、生活教师协管的四级网络结构;实施块状管理,分块负责,责任到人;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同时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学校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日,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清晨从起床播放广播开始,清点各班的晨读人数;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进行巡视,检查学生的纪律、午睡、就餐等情况;晚自习后,必须在校内外进行巡视;夜间在学生公寓二楼值班室值班,负责学生公寓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德育、卫生、纪律。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参加一切应酬,为此,学校还出台了校史上最为严厉的禁酒令。一天的管理严密有序,既定人定责,又定位定时。这样从源头上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及运行协调有序。学校针对本校实际,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学校食堂卫生与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寝室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等,并配有寄宿生登记册、请假登记册等。健全的管理制度标志着我校后勤管理方面步入了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突破难点,科学管理,加强重点环节的后勤管理
不发生失窃或其他意外事件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学校对以下环节进行了重点突破。
1. 加強对住宿生的管理,做好防盗窃工作。学校规定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因此学生返校一般都带足了一周的生活费用。对此,学校值班人员在晚间学生宿舍区加强巡逻,做好防范工作,如有失窃事件,及时查处。
2. 预防就餐时发生事端。校外餐馆的饮食文化和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为此,学校规定原则上学生不准在校外就餐。学校严把食品质量关和环境卫生关,加强食堂内餐具的消毒,登记每日的采购食品,实行卫生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防止食物中毒。
3. 加强重点区域的管理。学生暴力事件或校外青年寻衅滋事常发生在学生集中、交通便利的校门口及周边地段。对此,学校巡逻小组不定期在校门口及校园周边巡查,积极与公安部门联手,重拳出击,铁腕治理校园外部环境。同时,学生公寓的大铁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启,每天晚间实行值班教师点名制,发现未请假而出校门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夜间发现紧急情况,值班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正因为如此实而细的工作,学生公寓管理取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当地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当地媒体也对我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营造氛围,规范行为,实施养成教育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受益终生。学校后勤管理从环境育人方面入手强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一是养成教育。学校编写《文明寝室公约》《文明就餐条例》《每日十问》等手册,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等形式宣讲,使学生记之于心,付之于行。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周”。二是强化训练,严格要求。在寝室管理方面提出“模范寝室”评比“六无”标准,即地面无垃圾、房顶无蛛网、床上无杂物、物品无污垢、卫生无死角、寝室无异味;提出四个“一条线”,即牙具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放一条线、毛巾摆成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在卫生方面,提出“四勤”,即勤洗手剪指、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刷牙洗脸;提出“四不”,即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三是营造育人环境。校园整洁,清新美丽,处处成为学生形成健康品德、养成良好习惯的场所。
四、体现亲情,关爱成长,注重后勤人性化管理
针对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我校积极探索科学民主、严格的管理方式。学校在后勤管理中实施人情化服务,创设人文环境,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在住宿生中开展“亲情连着你我他”的亲情管理活动,采取“哥管弟”“姐管妹”“大管小”的帮带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亲情;二是对新入学的住宿生,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学校更加细致地关心、关爱并帮助其尽快适应寄宿生活;三是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统一登记造册,在管理过程中予以特别的关照,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家、老师像爸妈”,使学生不会因亲情缺失而导致人格扭曲;四是重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住宿模式,为每个住宿生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定期召开家长会,确保随时能与家长交流联系,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动、互信的家校关系。
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对我校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学校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学校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高度出发,让每个住宿生“天天有进步,人人有收获”,努力做好后勤保障,为建设和谐平安校园贡献力量。
一、建章立制,分层负责,构建后勤管理网络体系
办好寄宿制学校的核心和关键是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和保障服务。为了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学校成立了后勤工作领导组,形成了校长任组长、总务主任主管、班主任主抓、生活教师协管的四级网络结构;实施块状管理,分块负责,责任到人;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同时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学校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日,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清晨从起床播放广播开始,清点各班的晨读人数;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进行巡视,检查学生的纪律、午睡、就餐等情况;晚自习后,必须在校内外进行巡视;夜间在学生公寓二楼值班室值班,负责学生公寓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德育、卫生、纪律。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参加一切应酬,为此,学校还出台了校史上最为严厉的禁酒令。一天的管理严密有序,既定人定责,又定位定时。这样从源头上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及运行协调有序。学校针对本校实际,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学校食堂卫生与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寝室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等,并配有寄宿生登记册、请假登记册等。健全的管理制度标志着我校后勤管理方面步入了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突破难点,科学管理,加强重点环节的后勤管理
不发生失窃或其他意外事件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学校对以下环节进行了重点突破。
1. 加強对住宿生的管理,做好防盗窃工作。学校规定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因此学生返校一般都带足了一周的生活费用。对此,学校值班人员在晚间学生宿舍区加强巡逻,做好防范工作,如有失窃事件,及时查处。
2. 预防就餐时发生事端。校外餐馆的饮食文化和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为此,学校规定原则上学生不准在校外就餐。学校严把食品质量关和环境卫生关,加强食堂内餐具的消毒,登记每日的采购食品,实行卫生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防止食物中毒。
3. 加强重点区域的管理。学生暴力事件或校外青年寻衅滋事常发生在学生集中、交通便利的校门口及周边地段。对此,学校巡逻小组不定期在校门口及校园周边巡查,积极与公安部门联手,重拳出击,铁腕治理校园外部环境。同时,学生公寓的大铁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启,每天晚间实行值班教师点名制,发现未请假而出校门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夜间发现紧急情况,值班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正因为如此实而细的工作,学生公寓管理取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当地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当地媒体也对我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营造氛围,规范行为,实施养成教育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受益终生。学校后勤管理从环境育人方面入手强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一是养成教育。学校编写《文明寝室公约》《文明就餐条例》《每日十问》等手册,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等形式宣讲,使学生记之于心,付之于行。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周”。二是强化训练,严格要求。在寝室管理方面提出“模范寝室”评比“六无”标准,即地面无垃圾、房顶无蛛网、床上无杂物、物品无污垢、卫生无死角、寝室无异味;提出四个“一条线”,即牙具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放一条线、毛巾摆成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在卫生方面,提出“四勤”,即勤洗手剪指、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刷牙洗脸;提出“四不”,即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三是营造育人环境。校园整洁,清新美丽,处处成为学生形成健康品德、养成良好习惯的场所。
四、体现亲情,关爱成长,注重后勤人性化管理
针对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我校积极探索科学民主、严格的管理方式。学校在后勤管理中实施人情化服务,创设人文环境,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在住宿生中开展“亲情连着你我他”的亲情管理活动,采取“哥管弟”“姐管妹”“大管小”的帮带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亲情;二是对新入学的住宿生,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学校更加细致地关心、关爱并帮助其尽快适应寄宿生活;三是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统一登记造册,在管理过程中予以特别的关照,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家、老师像爸妈”,使学生不会因亲情缺失而导致人格扭曲;四是重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住宿模式,为每个住宿生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定期召开家长会,确保随时能与家长交流联系,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动、互信的家校关系。
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对我校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学校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学校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高度出发,让每个住宿生“天天有进步,人人有收获”,努力做好后勤保障,为建设和谐平安校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