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是一门重点科目。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究更多创新型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其中,“课本剧”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与“课本剧”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關键词: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8
“课本剧”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不仅符合“新课标”教学思想指导,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多样化语文学习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途径。
一、“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多为理论性知识,而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等还有待提升,许多时候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则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
学生对“课本剧”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而对“课本剧”的表演,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艺术形体表现能力等,不但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语文学习并非暂时性的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以及未来发展,均需以语文学习作为基础,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也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决不可故步自封,将自身限制在一个“过于自我肯定”或是较为狭窄的范围中沾沾自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个人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均不足,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更应避免处于狭隘的学习状态之中,应积极与他人合作,彼此帮助,共同进步。如果想培养小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必须发挥“课本剧”的积极作用。
相对来说,“课本剧”在小学生的眼中较为复杂,不管是在选定角色时,还是在进行“课本剧”编排时,均存在复杂性因素,如果小学生仅凭一己之力,很难高质量地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以及表演等。因此,小学生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不断的探讨与分析过程中找寻正确的表演方向,这样则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培养小学生合作以及乐于助人等重要品质的目的。
二、“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本剧”教学氛围
综观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很多教师一直占据着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主体意识,畏惧教师的权威而不敢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本剧”的教学效果。
教师想要改善这一教学弊端,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和学习理解能力,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制订富有人性化的“课本剧”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课本剧”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发挥想象力,在“课本剧”中融合更多个性化创新思维,进行有创意和探索性的表达,提升“课本剧”教学效率[1]。
(二)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兴趣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完善的“课本剧”编创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表演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本剧”表演和学习活动中[2]。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以小学生喜爱的动画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剧本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结合多媒体情境了解了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紧扣教材内容,在“课本剧”中体现中心思想
“课本剧”既是一种创新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是小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但“课本剧”表演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在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时,一定要立足于语文教材,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体现中心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要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主旨体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故事中主人公不听邻居劝告,导致损失羊的后悔情绪表现出来,使学生明白出现问题之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的道理,让学生在“课本剧”中深刻领悟这则寓言的中心思想。
(四)挖掘课文内涵,让“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表演天赋,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课文内涵的启发,养成优秀的品格、情操,发挥“课本剧”的德育作用,实现学生文学素质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理想。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和学生一起,借助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小男孩“愿为朋友奉献出生命”那一份可贵的真情,并引导学生在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将这种珍贵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课本剧”的感染,深刻体会课文内涵,并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实现以“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五)阅读“课本剧”时,增强语言的渲染性
在“课本剧”中包含着许多独白和对话,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阅读“课本剧”时,唯有具备良好的语言渲染力才更能打动听者。在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方式中,阅读是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一种提升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阅读“课本剧”,不但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其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其中优美语言的积累,久而久之则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当小学生阅读“课本剧”时,教师应多加指导。一方面,教师应从细节入手,让小学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本剧”,当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复、读错字等阅读问题时,再指导学生以渲染性的语言去阅读“课本剧”。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完“课本剧”后,教师也可以就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想法以及困惑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来科学调整“课本剧”的展现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剧”内容的理解,为小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做好铺垫。
(六)全面思索,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现形式
根据艺术表演所包含的形式,可以将“课本剧”分为情景剧、歌剧、话剧及小品等形式;根据表演的实际人数,可以将“课本剧”划分为三种形式,即个人表演、团队合作表演以及班级会演。但不管选用哪种表演形式,均会耗费师生的大量精力,同时,其间也存在不小的难度。并且,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及组织能力等也有待提升。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未能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就会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排练以及表演难度,甚至在理解方面也会存在问题。一旦如此,则势必难以发挥出“课本剧”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演形式。教师要善于听取小学生的意见,并根据课文的特征等来科学选择“课本剧”,以便凸显“课本剧”的开展效果,让小学生能够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获得十足的进步。
(七)在进行“课本剧”排练时,积极引导学生
“课本剧”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排练,不断的磨合,才能呈现出最为完美的表演内容。但受小学生年龄特征影响,其在交流“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并非能够依靠小学生的能力加以解决。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课本剧”排练时,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应予以肯定和赞美,而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也应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小学生能够心悦诚服,从而做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够提高“课本剧”的表演质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小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能够更具自信心,更为流畅与深入地诠释角色,也能够促进小学生深层次理解与解读“课本剧”的内涵,从而使小学生在排练与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而言具备长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课本剧”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表演氛围,再通过情境导入等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使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更加透徹地领悟课文主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在涵养,使教师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浅析“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9(12):71.
[2]沈映玲.“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6):42.
[责任编辑 李爱莉]
關键词: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8
“课本剧”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不仅符合“新课标”教学思想指导,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多样化语文学习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途径。
一、“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多为理论性知识,而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等还有待提升,许多时候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则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
学生对“课本剧”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而对“课本剧”的表演,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艺术形体表现能力等,不但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语文学习并非暂时性的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以及未来发展,均需以语文学习作为基础,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也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决不可故步自封,将自身限制在一个“过于自我肯定”或是较为狭窄的范围中沾沾自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个人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均不足,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更应避免处于狭隘的学习状态之中,应积极与他人合作,彼此帮助,共同进步。如果想培养小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必须发挥“课本剧”的积极作用。
相对来说,“课本剧”在小学生的眼中较为复杂,不管是在选定角色时,还是在进行“课本剧”编排时,均存在复杂性因素,如果小学生仅凭一己之力,很难高质量地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以及表演等。因此,小学生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不断的探讨与分析过程中找寻正确的表演方向,这样则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培养小学生合作以及乐于助人等重要品质的目的。
二、“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本剧”教学氛围
综观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很多教师一直占据着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主体意识,畏惧教师的权威而不敢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本剧”的教学效果。
教师想要改善这一教学弊端,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和学习理解能力,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制订富有人性化的“课本剧”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课本剧”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发挥想象力,在“课本剧”中融合更多个性化创新思维,进行有创意和探索性的表达,提升“课本剧”教学效率[1]。
(二)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兴趣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完善的“课本剧”编创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表演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本剧”表演和学习活动中[2]。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以小学生喜爱的动画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剧本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结合多媒体情境了解了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紧扣教材内容,在“课本剧”中体现中心思想
“课本剧”既是一种创新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是小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但“课本剧”表演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在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时,一定要立足于语文教材,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体现中心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要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主旨体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故事中主人公不听邻居劝告,导致损失羊的后悔情绪表现出来,使学生明白出现问题之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的道理,让学生在“课本剧”中深刻领悟这则寓言的中心思想。
(四)挖掘课文内涵,让“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表演天赋,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课文内涵的启发,养成优秀的品格、情操,发挥“课本剧”的德育作用,实现学生文学素质与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理想。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和学生一起,借助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小男孩“愿为朋友奉献出生命”那一份可贵的真情,并引导学生在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将这种珍贵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课本剧”的感染,深刻体会课文内涵,并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实现以“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五)阅读“课本剧”时,增强语言的渲染性
在“课本剧”中包含着许多独白和对话,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阅读“课本剧”时,唯有具备良好的语言渲染力才更能打动听者。在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方式中,阅读是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一种提升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阅读“课本剧”,不但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其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其中优美语言的积累,久而久之则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当小学生阅读“课本剧”时,教师应多加指导。一方面,教师应从细节入手,让小学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本剧”,当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复、读错字等阅读问题时,再指导学生以渲染性的语言去阅读“课本剧”。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完“课本剧”后,教师也可以就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想法以及困惑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来科学调整“课本剧”的展现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剧”内容的理解,为小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做好铺垫。
(六)全面思索,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现形式
根据艺术表演所包含的形式,可以将“课本剧”分为情景剧、歌剧、话剧及小品等形式;根据表演的实际人数,可以将“课本剧”划分为三种形式,即个人表演、团队合作表演以及班级会演。但不管选用哪种表演形式,均会耗费师生的大量精力,同时,其间也存在不小的难度。并且,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及组织能力等也有待提升。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未能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就会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排练以及表演难度,甚至在理解方面也会存在问题。一旦如此,则势必难以发挥出“课本剧”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理选择“课本剧”的表演形式。教师要善于听取小学生的意见,并根据课文的特征等来科学选择“课本剧”,以便凸显“课本剧”的开展效果,让小学生能够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获得十足的进步。
(七)在进行“课本剧”排练时,积极引导学生
“课本剧”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排练,不断的磨合,才能呈现出最为完美的表演内容。但受小学生年龄特征影响,其在交流“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并非能够依靠小学生的能力加以解决。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课本剧”排练时,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应予以肯定和赞美,而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也应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小学生能够心悦诚服,从而做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够提高“课本剧”的表演质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小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能够更具自信心,更为流畅与深入地诠释角色,也能够促进小学生深层次理解与解读“课本剧”的内涵,从而使小学生在排练与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而言具备长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课本剧”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将“课本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表演氛围,再通过情境导入等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使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更加透徹地领悟课文主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在涵养,使教师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浅析“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9(12):71.
[2]沈映玲.“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6):42.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