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诚信教育的价值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和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诚信教育是社会转型期时代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立足点和健康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 新时期;中学;诚信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和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原因,“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一社会公害如果继续扩大,不仅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对改革发展大局造成危害,而且会引发人们对他人、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国家和政府乃至执政党的信任危机,使个人丧失人格,使法律丧失威严,使道德丧失魅力,使政府丧失民心。诚信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也影响到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职业中学更为突出。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加强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诚信是社会转型期时代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
  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规则意识愈来愈强,即“信誉”将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本。因此,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来愈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切呼唤。因为没有了诚信,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维系和支撑;因为缺少了诚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品德教育首要就是做人的诚实与守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纵览全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而且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老师和家长必须作出表率。因此,在国外一些国家,诚信教育不仅塑造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规范了成年人的行为,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诚信是社会转型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诚信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兀,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陆九渊也把诚信看作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标识。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来,古今的学者和教育家都把诚信视为做人的道德支柱和必备素质,看得极为重要,这对我们今天的诚信教育不无启示。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时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至关重要。因为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而诚实守信则是一个人高尚道德形成的基石。我们必须从点滴抓起,如诗圣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实守信的启迪、熏陶和教育,同时,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环境氛围,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说真话、办实事的良好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三、诚信教育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诚信是一个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基本道德基础,没有诚信,学生不可能在各方面真正获得充分发展。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待人以诚,立信于社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即诚信是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公民,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诚恳、诚实和守信的人,待人欺诈,随口许诺,很难设想这样的孩子会发展成为灵魂高尚的人。因此,诚信既是最基本的人格修养,同时也是一个人拥有人的高贵人格立身社会的最后防线。广大学生养成“人而无信勿宁死”的道德情操,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新中来,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走上社会认真履行他的岗位职责,完成他与社会的约定。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诚信教育意义至关重要,是青少年德育教育最有效的突破口。目前,学校教育中德育虚无主义观念仍然相当严重,认为德育无非是劳民伤财,这是国民精神贫乏的一个可怕的信号,不可等闲视之。但这种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德育工作者不能回避,要使德育工作有实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而诚信教育正适应这一情况为整个德育工作打开了一个窗口,以提倡诚实守信入手逐步扩大德育内容,有步骤地深化德育教育,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国桢.中学生不诚信行为探析.人民教育,2004.3-4.
  [2]李照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探析.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张科.让学校成为讲诚信的地方.人民教育,2004年第3.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师们都知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难,可大家不知道培智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普通学生难上千万倍。培智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如流口水、吐口水、多动、重复、敲打东西、乱丢、乱画、随地大小便、情绪难控制、打人等。面对这些培智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该如何进行教育呢?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哪些好的方法吗?根据经验和深入分析研究,我将培智生的行为习惯分成了生活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三个方面
【摘 要】 快乐就是无尽的力量。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快乐既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性格。快乐的心境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快乐的性格则是比较稳定,它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情感倾向。快乐的性格铺就孩子快乐的人生之路。快乐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孩子的未来,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家长千万要给预高度重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开朗快乐向上的性格,也就为孩子幸福的明天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关键
【摘 要】 在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很直接的重要途径,因为语文课中语言的训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作文的教学无不蕴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承载着思想品德的育人任务,因此,在对聋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每位聋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逐步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  【关键词】 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
【摘 要】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专职部门的职能,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
【摘 要】 德育课程实施的低效已成为新疆中职各学校共同的难题。其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的原因有:方法和途径单一、内容陈旧、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课程评价片面、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具有: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我们的教育方针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重视和加强差生和劣迹生的教育工作;三、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利用英语学科内容的特点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发掘教材中能够利用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提高心理素质;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及心理状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性格。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
【摘 要】 情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享受。培养学生,在重视认识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情感因素的培养。体现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中,用情感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情感;体会  【中图分类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语文教学的过程也要渗透着德育的因素,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人生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培育完善的人格,完善应有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