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兼具创新性和前沿性的教学方法,体现在各级教研活动构造的有梯度教学角逐中,“同课异构”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让语文课堂逐步走向真正的“语”课堂。本文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对同课异构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思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分析
新课程改革之后,“同课异构”成了教学竞赛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这一动态的过程里,对于语文教学“同课异构”里的同中见异、异中求同,教师怎样合理地在自己的课堂里实施起来呢?
(一)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
1.教学个性和策略的“异”是外显的、个性的。授课过程是一个极富本性、凸顯多样化的进程。一“看”教学导入。A教师开门见山式解题,“故都”二字为切入点。B、D教师创设情境,赏清秋美景,品读《故都的秋》。C教师则是以古诗词为背景导入,加入感官联动体悟秋思。二“看”目标设置。B和D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围绕三维目标,各有不同。三“看”教学情境。要和教学内容的文体、情理、语言及风格形成高度和谐。
2.教学内容的“异”是内隐的、共性的。D教师紧扣“赏、悟”二字,结合文本研讨,教学设计安排“破题、结构和鉴赏”三个部分,组织学生赏清秋美景、悟悲秋情怀。E教師把目光聚焦在新课标倡导的“阅读”与“感悟”这两个关键词上,教学设计安排了“写秋、说秋和悟秋”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说大理的秋”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作业练笔穿插中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为蓝本,以秋景为内容,作令一首。教师展示如下: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都。此环节运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凸显出E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以上五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在“异”中寻找教师思维出场和主动建构的结合点,透过这些“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内涵。
(二)抓住“同”的内核,发挥“异”的效应
1.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同”,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同课异构之所以会出现“异构”,是由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决定的。我们之所以反对为“异构”而“异”构,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都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与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本质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怎样的“异构”,在教学目的上,就是让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在文本解读中精彩出场,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最终的目标是“同”的,能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与心理和谐共鸣。
2.教学内容的“同”,实现了师生间的“共振效应”。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在教师的“教”,“同课异构”在其之下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新课标之下的“同构异构”更多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有效提升。把握住“同课异构”中“异”和“同”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结合教学内容,正确预设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对话”,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教有所获,促进师生之间的生命共振、和谐共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的意义
1.同课异构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运用同课异构,充分挖潜教师的潜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同课异构的进程本色是一个“择优”的进程。“同课异构”模式下,教师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同课异构的归程原点是一个“重构”的归程。同课异构不仅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且是对教学理念、文本素质、教学经验、教学个性与教学策略进行再创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
三、同课异构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重构抓“结合”
1.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将教师作为一个综合的、生动的生命体放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个性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多维的角度、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立体式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升华。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以平台式的交流方式,带动师生间互动合作。完善同课异构研究的设计思路,将有效教研的理念贯穿于同课异构的环节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同课异构的效果。
3.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参与课堂创新,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有效结合,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融合与交流。
(二)教学策略实施凸显“灵活”
1.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变通,凸显学生思维的“活”。不同的学生在思维上有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在同课异构中因材施教,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2.针对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引导,凸显语文课堂的“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教师应瞄准整体,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整体解读、感悟、回归,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提高,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四、结语
以“同课异构”为平台,不同的教师在各自的个性化解读下,设置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同课异构”把重点“聚焦课堂”,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师学会创造性的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教师既要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又要抓住“同”的内核,发挥“异”的效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编辑:郭恒)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分析
新课程改革之后,“同课异构”成了教学竞赛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这一动态的过程里,对于语文教学“同课异构”里的同中见异、异中求同,教师怎样合理地在自己的课堂里实施起来呢?
(一)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
1.教学个性和策略的“异”是外显的、个性的。授课过程是一个极富本性、凸顯多样化的进程。一“看”教学导入。A教师开门见山式解题,“故都”二字为切入点。B、D教师创设情境,赏清秋美景,品读《故都的秋》。C教师则是以古诗词为背景导入,加入感官联动体悟秋思。二“看”目标设置。B和D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围绕三维目标,各有不同。三“看”教学情境。要和教学内容的文体、情理、语言及风格形成高度和谐。
2.教学内容的“异”是内隐的、共性的。D教师紧扣“赏、悟”二字,结合文本研讨,教学设计安排“破题、结构和鉴赏”三个部分,组织学生赏清秋美景、悟悲秋情怀。E教師把目光聚焦在新课标倡导的“阅读”与“感悟”这两个关键词上,教学设计安排了“写秋、说秋和悟秋”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说大理的秋”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作业练笔穿插中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为蓝本,以秋景为内容,作令一首。教师展示如下: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都。此环节运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凸显出E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以上五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在“异”中寻找教师思维出场和主动建构的结合点,透过这些“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内涵。
(二)抓住“同”的内核,发挥“异”的效应
1.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同”,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同课异构之所以会出现“异构”,是由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决定的。我们之所以反对为“异构”而“异”构,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都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与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本质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怎样的“异构”,在教学目的上,就是让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在文本解读中精彩出场,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最终的目标是“同”的,能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与心理和谐共鸣。
2.教学内容的“同”,实现了师生间的“共振效应”。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在教师的“教”,“同课异构”在其之下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新课标之下的“同构异构”更多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有效提升。把握住“同课异构”中“异”和“同”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结合教学内容,正确预设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对话”,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教有所获,促进师生之间的生命共振、和谐共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的意义
1.同课异构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运用同课异构,充分挖潜教师的潜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同课异构的进程本色是一个“择优”的进程。“同课异构”模式下,教师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同课异构的归程原点是一个“重构”的归程。同课异构不仅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且是对教学理念、文本素质、教学经验、教学个性与教学策略进行再创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
三、同课异构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重构抓“结合”
1.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将教师作为一个综合的、生动的生命体放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个性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多维的角度、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立体式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升华。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以平台式的交流方式,带动师生间互动合作。完善同课异构研究的设计思路,将有效教研的理念贯穿于同课异构的环节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同课异构的效果。
3.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参与课堂创新,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有效结合,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融合与交流。
(二)教学策略实施凸显“灵活”
1.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变通,凸显学生思维的“活”。不同的学生在思维上有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在同课异构中因材施教,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2.针对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引导,凸显语文课堂的“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教师应瞄准整体,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整体解读、感悟、回归,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提高,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四、结语
以“同课异构”为平台,不同的教师在各自的个性化解读下,设置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同课异构”把重点“聚焦课堂”,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师学会创造性的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教师既要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又要抓住“同”的内核,发挥“异”的效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