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辨价值,促进知行统一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新设置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教学中充分激活“辨析栏”的思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对比想象中深化道德认知,在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在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在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在思维拓展中明辨道德行为,并自觉进行良好的道德实践,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思辨;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知行统一
  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生活中,情理与规则的冲突,教材与现实的反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等,往往使道德教育收效甚微。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专家已关注并重视到这一焦点,这套教材跟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相比有了更大的突破,教材的许多板块中新增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旨在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内化,进而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如何有效激活这一资源,提升道德教育的实际价值呢?
  一、在“有”与“无”的对比想象中,加深道德认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爱活泼,想象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对比想象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想象的情景中去感受,在“有”与“无”的比较中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公物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充分感受公物的作用,他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身边的公物朋友,并且说说它给“我”带来的便利。之后设计了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公物朋友,可能会怎么样?”学生在之前交流公物带来的便利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纷纷有话可说:“没有了黑板,老师就不能把知识写在上面,就影响我们学习知识。”“没有了电灯,每天早晚或阴天时,教室里就会很暗,我们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影响我们学习。”“没有了饮水机,上完了体育课,我们渴了就没法喝水,影响我们的身体。”……在这样的对比想象中,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教室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公物,原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在“过去”与“现在”的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中有了丰富的经历,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资源,引领儿童“去打开生活这部大书”,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
  “回望反思”是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1]。而在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提倡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课堂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寻道德意义。激活利用已有的生活作为课程资源,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對学习主题的时候,感觉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乐于分析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有限,我们必须基于儿童过往生活,打通道德建构的通道,其有效的方式就是回望反思。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9课“玩得真开心”中“这样玩好吗”的环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放学回家,你是怎样玩的?玩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是否出现了和教材图中相似的行为,结果怎样?” 等等,学生交流比较就会发现,每个人在家中玩的方式和玩的过程都会有差异,这就产生了辨析的需求和愿望,到底怎样玩才开心呢?由此,教师结合教材插图,拓展学生对不正确的玩耍现象进行讨论辨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明晰玩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明确怎样玩才是安全的,有意义的,快乐的,健康的,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
  教学中,充分激活儿童过往生活经验,在回望和反思中明辨是非,不仅会做出正确判断,更会知晓判断之所以然,从而提炼生活智慧[2],指导并丰满儿童当下的生活。
  三、在“我”与“他”的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角度看待和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形式。换位思考不仅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且可以帮助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状态。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发展阶段[3],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客体的立场去体会,加强换位意识,涵养道德情感。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中“我和公物的故事”一环节时,出示了“干净整洁的桌椅”和“肮脏被损坏的桌椅”的图片和问题:“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桌椅,想象扮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张桌椅,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以此来代替桌椅诉说心声。然后又抛出话题:“如果大家都是小桌椅,希望有怎样的主人呢?希望主人怎么做?”在富有童趣的换位情境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扮演,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一致的观点——希望公物得到大家的爱护。“你们在我身上乱涂乱画时,我会疼”这样的想象话语,加深了学生对公物保护的意识,激发起学生爱护公物的道德情感,从而更友好地对待身边的公物。
  四、在“帮”与“不帮”的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
  “道德两难问题”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运用与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4],也是促进人的道德认知真正形成与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有德育价值的道德两难问题。教师要把握两难问题的核心,引导儿童在两难中意识到生活现实的复杂多样,道德认知的丰富多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道德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真正领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本义。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教材设置了两个帮助学生体会“获得真正的友谊”的做法的情景题(其二如下图)。   情景二
  时间:数学课
其他文献
随着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发展,校长培训也日益精细化、专业化,这要求我们在校长培训中无论采用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作一番精心的研究,对模式的思想理论基础、预期目标、理论与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实施步骤、预测效果等都要作明确的说明,这也是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同时,新任校长时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其从管理者转变为领导者的重要阶段,岗位角色的转变要求其知识基础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新任校长来说
西城区宣师一附小现有36个教学班,1447名学生,87名一线教师,其中任教社科类相关学科专兼职教师37人,约占学校全体教师比例的42%。2007年,学校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技示范学校。2008年,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学校2008—2012年新的五年科技发展规划,调整了原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以此有效整合学校各部分的资源,形成完整
早晨到校,照例看一看家长当天的反馈意见。阿菁的妈妈在她的测验纸上写了不少字,其中一段这样写:“孩子,你很棒,这个成绩是你努力的结果,你看,只要细心、认真地对待,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要相信自己啊!”  阿菁的数学测验成绩是89.5分。这样进步,对阿菁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测验之前,我就欣慰地感觉到:阿菁已经非常乐观、自信、开朗了。  在儿童早期,阿菁有过铅超标的经历,虽然经过治疗,
一、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计划    现在,我校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制定计划的模式。每个学年末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全体教师员工参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同时,还发动学生为学校建设寻找问题。最初学生是与教师一起开座谈会,但很快教师们就注意到,这样很难让学生讲出真实的情况。于是,我们在学校的网站上开通了BBS讨论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我们收集的学生反馈中,就有许多反映问题的留言,例如:“总
都说四十不惑,可是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惑”突然来了。  去年暑假期间,一个在南方工作的大学同学打来电话,说她和几个同事来北方自助旅游,同事们提议要去看看白洋淀的芦苇荡和荷花,她希望我一起去。好几年不见了,一边玩一边叙旧,多开心呀!  我被这个理由打动了。平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放假之后还要给学生补课,真正休息的时间很少,所以尽管白洋淀不算远,我却一直都没去过。这次能和老同学一起去,我当然高兴。于
十六年前,我怀着一腔热情参加教改实践,担任了全县唯一的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教学,但是那次实验仅勉强支撑到第四年,就不得不宣布“流产”了。  失败并没有让我灰心。我开始集中精力大量阅读,在储备知识的同时探寻教育的真谛。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的专著,观看了斯霞、李吉林等名师的教学实录,订阅了各类业务书刊。与此同时,我争取一切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和研讨会。有时名额有限,我便自费前往
QQ群里,一位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的孩子最近神情恍惚,在吃饭的时候经常走神,并且还偷偷拿家里的钱。又一次拿钱时,恰好被他发现,便“逼问”拿钱的原因,孩子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的同学小A在班里很霸道,经常向一些比较老实的孩子索要钱物。最近一段时间,小A盯上了他的孩子,隔三差五地索要零食,有时还直接“借钱”,如果不能满足他,就会遭到打骂。这位家长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马上向孩子的班主任
“要成为十几岁的孩子的得力的同盟者,倾听是需要学会的一个关键技巧……如果你能够不带责备或修正地倾听,他会更清晰地理解什么使得自己的情緒爆发,也更清晰地理解你。”  ——选自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    直到今天我仍能很清晰地记得我工作不久后的一件事。一天上午课间,我发现班里两名最调皮的学生不见了。我立刻意识到他们逃课了。我打听到他们正在某网吧打游戏,便立刻冲了过去,从乌烟瘴气的网吧角落里把他们揪回
编者按:本刊第二期《让文本解读走向深入》一文,给读者介绍了追问式时文评点教学案例,从整体上概述了一种文本解读模式。该模式是否能真正使解读走向深入,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深入,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是否科学。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下文作者以具体教学为例,阐述了自己对这两个关键因素的思考。    一、《夏感》教学
美国学者伯林纳等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等人认为,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时的教师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笔者作为一名学校教学管理干部、一名相对年轻的特级教师,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体会到,无论采取怎样的划分方式,一名教师要加速自身的专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