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一直以来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就小学阶段而言,优秀古诗文所占选篇的比例约有30%,相较之前的教材,增幅达80%。因此,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增进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那么,如何将统编版教材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探讨。
一、明确目标,探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現形式众多,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等内容。教学前的备课环节,正是教师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应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固有的使命。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明确的教学目的,品味作品,解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基于课堂,运用学习
语文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体仍是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传统文化篇目的习得,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并在不断地运用与实践中转化为思想的一部分。
1. 读中悟,悟中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训练的方式,内化文本的知识。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教师先通过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再让学生运用连词“先……再……然后……最后……”进行语言训练。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完整、有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曹冲这个小主人公的聪慧。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语言直白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情景读、换位读,这是学生内化文本的过程,也是明晰文本中心思想的过程。
2. 借插画,趣味读。
低年级学生很显著的特点便是好奇心强,一开始接触文本时,如果文字量过大,往往会让他们有畏难情绪。统编版教材很吸引人的处理是在教材中加入了美感十足、民族特色显著的插画。这些插画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语部分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那个红彤彤的中国结四周,示意这个单元与我们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有关。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那侧身拉弓的神射手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的九个烈日在炙烤大地……教材中的插画不仅是装饰,更是协助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在学习《羿射九日》这篇课文时,虽然文字较多,但可以通过插图来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仔细观察,还能进一步挖掘细节,比如,神话故事里那夸张大胆的想象和神话人物的奇异。因此,借助插图,不仅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还能输出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3. 多手段,促提升。
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如果能够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或知识库摘抄本,将看似零散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在一起,温故知新、触类旁通,往往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摘抄本的前页可以是每个学期教材中所学和课外阅读的传统文化篇目的思维导图,如:古诗背了几首,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读了几篇,等等。这既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摘抄本的后页则可以是积累的词语、句子,以及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写的读书心得,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既是知识的主宰者,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4. 巧运用,融贯通。
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学以致用,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那么,该怎么用?可以从活动入手,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统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剪窗花》《猜字谜》《姓氏歌》《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春节童谣》《二十四节气歌》等,内容有趣,易于背诵,渗透着中国传统风俗文化、字谜文化、姓氏文化、节日文化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材料,举行猜字谜比赛、剪窗花比赛、春节习俗介绍会、姓氏大展览、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归纳资源,形成合力
课堂虽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但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更能让学生切身体验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
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传统风俗习惯,在教学《中国美食》时,这种习俗的碰撞声越发明显。如闽南的“封肉”、四川的“火锅”、东北的“锅包肉”和广东的“蜜汁叉烧”,各地名吃是历经岁月的变迁,传承至今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传统文化,不需多言已经化于学生心中。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探访名人志士的故居或他们曾去过的地方,让学生能够真实感知文人先哲的气息。如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到同安区梵天寺这座千年古刹,感受朱熹等文人的气息;还可以到苏颂科技馆,实地感受苏颂这位北宋科学家的伟大造诣。踏入文人志士曾走过的地方,他们的身影仿佛跃然眼前,难以忘怀。名人事迹,先哲遗志,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科技的发展也助力教育教学,我国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一直以来都彰显着悠悠大国的文化品格。《汉字五千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脉》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别样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
总之,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明确目标、立足课堂、形式多样、生活实践。教师要采取积极而又有策略的引导方法,让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的体内,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感知、去实践、去总结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成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又强而有力的中华少年。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洪塘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明确目标,探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現形式众多,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等内容。教学前的备课环节,正是教师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应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固有的使命。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明确的教学目的,品味作品,解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基于课堂,运用学习
语文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体仍是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传统文化篇目的习得,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并在不断地运用与实践中转化为思想的一部分。
1. 读中悟,悟中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训练的方式,内化文本的知识。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教师先通过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再让学生运用连词“先……再……然后……最后……”进行语言训练。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完整、有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曹冲这个小主人公的聪慧。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语言直白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情景读、换位读,这是学生内化文本的过程,也是明晰文本中心思想的过程。
2. 借插画,趣味读。
低年级学生很显著的特点便是好奇心强,一开始接触文本时,如果文字量过大,往往会让他们有畏难情绪。统编版教材很吸引人的处理是在教材中加入了美感十足、民族特色显著的插画。这些插画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语部分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那个红彤彤的中国结四周,示意这个单元与我们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有关。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那侧身拉弓的神射手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的九个烈日在炙烤大地……教材中的插画不仅是装饰,更是协助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在学习《羿射九日》这篇课文时,虽然文字较多,但可以通过插图来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仔细观察,还能进一步挖掘细节,比如,神话故事里那夸张大胆的想象和神话人物的奇异。因此,借助插图,不仅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还能输出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3. 多手段,促提升。
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如果能够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或知识库摘抄本,将看似零散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在一起,温故知新、触类旁通,往往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摘抄本的前页可以是每个学期教材中所学和课外阅读的传统文化篇目的思维导图,如:古诗背了几首,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读了几篇,等等。这既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摘抄本的后页则可以是积累的词语、句子,以及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写的读书心得,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既是知识的主宰者,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4. 巧运用,融贯通。
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学以致用,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那么,该怎么用?可以从活动入手,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统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剪窗花》《猜字谜》《姓氏歌》《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春节童谣》《二十四节气歌》等,内容有趣,易于背诵,渗透着中国传统风俗文化、字谜文化、姓氏文化、节日文化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材料,举行猜字谜比赛、剪窗花比赛、春节习俗介绍会、姓氏大展览、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归纳资源,形成合力
课堂虽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但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更能让学生切身体验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
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传统风俗习惯,在教学《中国美食》时,这种习俗的碰撞声越发明显。如闽南的“封肉”、四川的“火锅”、东北的“锅包肉”和广东的“蜜汁叉烧”,各地名吃是历经岁月的变迁,传承至今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传统文化,不需多言已经化于学生心中。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探访名人志士的故居或他们曾去过的地方,让学生能够真实感知文人先哲的气息。如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到同安区梵天寺这座千年古刹,感受朱熹等文人的气息;还可以到苏颂科技馆,实地感受苏颂这位北宋科学家的伟大造诣。踏入文人志士曾走过的地方,他们的身影仿佛跃然眼前,难以忘怀。名人事迹,先哲遗志,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科技的发展也助力教育教学,我国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一直以来都彰显着悠悠大国的文化品格。《汉字五千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脉》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别样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
总之,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明确目标、立足课堂、形式多样、生活实践。教师要采取积极而又有策略的引导方法,让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的体内,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感知、去实践、去总结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成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又强而有力的中华少年。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洪塘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