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式教学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采用.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保持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保持有长久的兴趣,这是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实践.例如: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回忆坐公共汽车急刹车时车上乘客的反应,在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给学生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使之乐学?,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从而避免枯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才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
  还有,探究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台阶要恰当,要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必须创造机会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尤为关键,探究点的选择应注意:(1)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探究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3)探究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注意学生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式教学中,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前面学生已进行了实验与收集证据,在本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为使学生顺利完成本阶段任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对收集信息的简单归类,是指能按照探究问题进行简单归类;对收集信息的简单比较,是指判断所比较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其不同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发现作进一步的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拨动刻度尺的实验、观察鼓面振动的实验、观察音叉振动的实验、感受喉头振动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归类并比较:以上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确结论.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实验所得数据,就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相等的结论.
  2.2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即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探究学习中,让学生比较几个实验条件:同样的小车,同样的斜面,同样的高度滑下,唯一不同的是表面的光滑程度,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几次小车最后停止的位置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跟平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且表面越光滑,则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但对实验结论的探讨并非到此为止,我们还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如果实验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即表面足够光滑,运动的小车则不受摩擦力作用,那它将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2.3引导学生“发现”并科学归纳
  突然领悟到事件某种联系的心理体验称为“发现”.在经历了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和必要的逻辑推理之后,离科学探究的结果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发现”并科学归纳,要“发现”并科学归纳物理学规律,就要积极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特征.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乘积、之和、之差、比值等等.因此在分析论证时,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些特征并科学归纳出结论.要科学归纳规律,有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并解读数据,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釋.例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中,只要引导学生对有关数据的乘积或比值进行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3注意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还要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学、老师交流获得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不只是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质量.交流分享不仅是生生之间的、也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在探究交流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倾听中理解别人的思想,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结论;另外学生在交流中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力图使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所理解.交流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在物理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表达出来,这时,知识已经不再属于个人,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人的大脑之中,而是成为班级这个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客观知识,摆在大家面前,接受知识共同体的检验.它有可能被大家接受,也可能不被大家接受.在批判与反驳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思想,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让探究实验前置,教材后移,使教材居于探究的其次地位,重心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下面以笔者设计的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研讨课为例,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共同
1教学设计思路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只有让学生经历物理学家类似研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探究过程的七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伴随我们走过了10年的课程改革的历程,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从2012年秋季开学开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细化《标准》,优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深刻,意存高远,而且许多诗篇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启蒙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将来对物理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如能让唐诗走进初中物理课堂,将同学们熟知的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对学生而言,有利于陶冶情操、增进修养、丰富内涵,符合
生本课堂应该是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结合的课堂,然而,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静态预设主导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生成资源往往不被老师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了却没有更好地发挥生成资源的作用.在进行《电阻的测量》教学中,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课堂珍贵的生成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  1用心观察捕捉问题  在进行《电阻的测量》实验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直接进入实验室按部就班的开展电阻的测量,可不一会儿,有两个组的学生报告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是我校依据连云港市提出的“构建式生态课堂”理念并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阶梯”指分层次教学,根据我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基础非常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要求课堂上对学生分三个阶梯组织目标教学;“快乐”,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个人魅力、教学技巧、小组竞赛等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导学”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法,以
新的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阐释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在学习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增进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是一门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