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式教学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采用.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保持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保持有长久的兴趣,这是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实践.例如: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回忆坐公共汽车急刹车时车上乘客的反应,在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给学生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使之乐学?,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从而避免枯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才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
还有,探究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台阶要恰当,要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必须创造机会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尤为关键,探究点的选择应注意:(1)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探究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3)探究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注意学生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式教学中,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前面学生已进行了实验与收集证据,在本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为使学生顺利完成本阶段任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对收集信息的简单归类,是指能按照探究问题进行简单归类;对收集信息的简单比较,是指判断所比较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其不同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发现作进一步的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拨动刻度尺的实验、观察鼓面振动的实验、观察音叉振动的实验、感受喉头振动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归类并比较:以上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确结论.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实验所得数据,就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相等的结论.
2.2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即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探究学习中,让学生比较几个实验条件:同样的小车,同样的斜面,同样的高度滑下,唯一不同的是表面的光滑程度,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几次小车最后停止的位置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跟平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且表面越光滑,则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但对实验结论的探讨并非到此为止,我们还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如果实验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即表面足够光滑,运动的小车则不受摩擦力作用,那它将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2.3引导学生“发现”并科学归纳
突然领悟到事件某种联系的心理体验称为“发现”.在经历了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和必要的逻辑推理之后,离科学探究的结果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发现”并科学归纳,要“发现”并科学归纳物理学规律,就要积极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特征.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乘积、之和、之差、比值等等.因此在分析论证时,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些特征并科学归纳出结论.要科学归纳规律,有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并解读数据,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釋.例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中,只要引导学生对有关数据的乘积或比值进行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3注意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还要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学、老师交流获得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不只是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质量.交流分享不仅是生生之间的、也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在探究交流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倾听中理解别人的思想,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结论;另外学生在交流中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力图使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所理解.交流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在物理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表达出来,这时,知识已经不再属于个人,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人的大脑之中,而是成为班级这个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客观知识,摆在大家面前,接受知识共同体的检验.它有可能被大家接受,也可能不被大家接受.在批判与反驳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思想,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1注意保持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保持有长久的兴趣,这是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实践.例如: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回忆坐公共汽车急刹车时车上乘客的反应,在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给学生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使之乐学?,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从而避免枯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方法,才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
还有,探究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台阶要恰当,要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必须创造机会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尤为关键,探究点的选择应注意:(1)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探究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3)探究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注意学生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式教学中,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前面学生已进行了实验与收集证据,在本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为使学生顺利完成本阶段任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对收集信息的简单归类,是指能按照探究问题进行简单归类;对收集信息的简单比较,是指判断所比较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其不同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发现作进一步的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拨动刻度尺的实验、观察鼓面振动的实验、观察音叉振动的实验、感受喉头振动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归类并比较:以上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确结论.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实验所得数据,就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相等的结论.
2.2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即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探究学习中,让学生比较几个实验条件:同样的小车,同样的斜面,同样的高度滑下,唯一不同的是表面的光滑程度,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几次小车最后停止的位置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跟平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且表面越光滑,则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但对实验结论的探讨并非到此为止,我们还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如果实验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即表面足够光滑,运动的小车则不受摩擦力作用,那它将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2.3引导学生“发现”并科学归纳
突然领悟到事件某种联系的心理体验称为“发现”.在经历了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和必要的逻辑推理之后,离科学探究的结果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发现”并科学归纳,要“发现”并科学归纳物理学规律,就要积极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特征.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乘积、之和、之差、比值等等.因此在分析论证时,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些特征并科学归纳出结论.要科学归纳规律,有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并解读数据,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釋.例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中,只要引导学生对有关数据的乘积或比值进行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3注意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还要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学、老师交流获得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不只是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质量.交流分享不仅是生生之间的、也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在探究交流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倾听中理解别人的思想,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结论;另外学生在交流中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力图使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所理解.交流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在物理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表达出来,这时,知识已经不再属于个人,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人的大脑之中,而是成为班级这个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客观知识,摆在大家面前,接受知识共同体的检验.它有可能被大家接受,也可能不被大家接受.在批判与反驳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思想,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