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在艺术专业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音乐、表演等有效手段,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让学生真正感知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专业;语文教学;训练方式;听说读写;音乐表演
艺术专业的中职学生是中职生中的特殊人群,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重任,这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是学生普遍面临文化基础薄弱,语文能力差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以艺术专业特征为切入点,探索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特征
艺术专业学生表演欲望强烈。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善于运用肢体表现情绪,感情丰富外放,条理性不够,情绪不稳定。
艺术专业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强。艺术专业学生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群体合作意识,能有效率的在短时间内以分组合作,协同一致的方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集中体现为课堂活跃度高,学习配合意愿强烈。体现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艺术专业学生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集中在富有想象力,情感性强的文学作品,如诗歌《雨巷》,散文《永远的蝴蝶》等,一直受学生的追捧。
艺术专业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普遍重专业,轻文化,他们认为语文对于将要从事的艺术职业用处不大,加之本身语文基础差,使他们对待语文学习表现为耐心不足,定力不够,课堂学习中专注力差,对语文学习村子畏难情绪。
二、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训练模式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征,教师只有抓住作为语言学习的基本特质,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语文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以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一)“听”就是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抓住文字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1、 聆听经典强化情感体验。聆听经典作品是指在聆听优秀朗诵作品的时候,将形象感知、情感体验提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对价值观认同。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情感性强的文学作品却不爱阅读的特征,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名家朗诵的经典作品播放给学生听,以艺术化的语言,情感性的朗诵作品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语感。如《雨巷》教学前,播放经典的朗诵作品,南水乡雨丝的缠绵,在丁香的忧愁中体会与梦想擦身而过的遗憾与怅惘,在娓娓道来的朗诵中,将学生引入诗人创设的愁雨中,体会诗人与理想失之交臂、于黑暗社会伤心失望,与己身痛苦挣扎的矛盾。
2、 聆听音乐创设情境,引发共鸣。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较强感受力的特征,将形象思维与文字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音乐元素的引入,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兴奋点,引发情感共鸣,营造学习文本的良好氛围,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特别是运用流行歌曲切入新课,因其自身特点,往往能够达到语言描述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播放《枉凝眉》,以音乐的细腻、委婉、伤感表现展现出林黛玉的多情、敏感、多愁善感的个性,将典型人物的性格与相关类型音乐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引导进入人物性格分析,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二)“说”就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口语交流的训练形式,让学生运用语言实现有效交流,明确表达情感与观点的目的。而“说”主要运用朗诵、情境再现的小品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实现。
1、表演性朗诵。表演性朗诵就是讲舞台表演的元素融入朗诵训练中,充分利用艺术专业学生表演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烈的专业特征,结合经典作品朗诵,来实现对作品文字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挖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性质的朗诵,完成课文的学习和再深化理解的过程。比如在所教授的班集体中定期进行经典美文朗诵比赛,规定读报时间内,设定朗诵表演环节,学生自选课文进行有感情的表演朗诵,并实行周评选、学期评优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朗诵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内容的深化理解,特别是思想感情地领悟,诸如《荷塘月色》《雨巷》、《沁园春长沙》,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完成了对诗歌审美鉴赏。
2、运用小品表演再现经典,实现个性认知。小品表演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以小品剧本為底,以语言、肢体表演为主,是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通过集中展现生活矛盾来反映现实生活与表达思想情感,是舞蹈专业学生最为喜爱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小说、戏剧单元的课文选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再加工。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截取片段表演活动中,学生充分体现合同协作的团队意识、艺术表演的能力,不仅合作分工创作剧本,更是编排表演,实现对课文语言魅力与思想情感的深层体验,并融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与个性特征的小品作品。
3、辩论式讨论开拓思维。辩论是最为开拓思维,训练思维逻辑性的有效途径。舞蹈专业学生重情感,轻逻辑,一遇到需要理性分析、逻辑性强的论述类课文,就表现出茫然无措、抓不住重点的特征,这是在日常思维活动中条理性、严谨性差所导致的,也是不爱动脑,只爱感性直觉的行为模式的表现。针对这一点,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争论,让学生大胆表现想法,大胆思考,积极应对反击,刺激学生的语言文字地组织与表达。例如:小说《祝福》中各类人物的矛盾性,特别是针对“祥林嫂”的矛盾性,开展“命运能否改变”为主题的课堂讨论,能切中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从而引发辩论。这样的训练效果是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日渐活跃,更敢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研读经典作品,教师作为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领略阅读的乐趣,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如郭沫若先生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主要通过体会生活语言、拓宽阅读层面,培养阅读习惯等方式,通过读经典作品、流行歌词、心灵小品和经典台词等类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博览群书、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培养阅读习惯,深化理性思考。教师培养的重点放在课外阅读,特别关注流行的网络阅读上,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但却是现今社会阅读的主要途径,教师以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为切入点,选取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与写作技巧的作品作为课外推荐阅读书目,以阅读作业的形式,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如《追风筝的人》中“追逐”的意义、真实世界里的“祥林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在品评语言,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感受文字变化的魅力。语言本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生活化的语言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活语言的品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诸如方言词汇、乡间俚语,民俗谚语、网络流行语等词汇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词汇研学活动,收集整理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诸如“蒜你狠”、“豆你玩”“给力”等,在体会汉语词汇表意特征的同时,更能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理解词汇在不同语言情境的所具有的情境意义,在情感价值的层面体会语言的魅力。
3、在流行歌曲中学习语言,体会情境意义。结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敏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语感。现今流行乐坛不乏优秀歌曲创作,在阅读训练中可以加入流行歌词的品评,诸如《沧海一声笑》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里的“笑”与“潮”是阅尽繁华,历经连绵不断的世俗烦扰的“潮水”后,“笑”对人生的洒脱与豪迈;优秀的歌词创作也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中就推出了优秀歌曲,王俊凯的《明日歌》,王力宏的《三字经》、黄绮珊的《定风波》等,将这些歌曲引入日常阅读或传唱,不仅能提升大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更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品读鉴赏对象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是心灵,在审美情趣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写”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文字的运用能力基本上停留在最为初级的写作水平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紧抓两点来强化训练,即勤写与多批多评。
1、勤写勤练,积累写作素材。顾名思义就是多动笔,常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日积月累的练笔,广泛取材,不同文体的尝试中实现的。在练习的方式上,教师可以以周记作文、随笔小品等写作练习形式,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写作内容上,教師可以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如清晨的集合、雨后的校园、演出的喧闹等场景强化学生的观察力;从社会现象入手,如《公交让座的思考》、《孤独的网约车》、《等待的舞台》,让学生从小处着眼,深入探讨关于尊重与体谅、安全防护、职业道德等主题,开阔眼界,拓展写作思路,解决作文立意不高的问题。
2、多批多评,提升写作技巧。作文不是一批而就,而是需要一篇作文多批改,多评论,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教师对待学生的作文的批改可以采取一批略、二批新、三批补的方式,即采取三步批改策略。第一步批改只做全体作文略批,教师针对全部作文指出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批改为学生互批,检查修改情况的同时,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学习,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修改意见;第三步批改为补批,教师针对细节问题作出批改意见,点评作文时既要注重表扬优秀作文,更要注重特色推荐,做到优中选优、差中淘金,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写作的自信。
总之,语文教学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艺术,是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探寻。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以更为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表演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从而真正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陈璐(1976-),女(汉族),湖南长沙,衡阳市艺术学校,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赛茅.《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 中旬》2014年第01期
[2]郭梅琴.《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5年第11期
[3]吕建国.《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语文教学;训练方式;听说读写;音乐表演
艺术专业的中职学生是中职生中的特殊人群,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重任,这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是学生普遍面临文化基础薄弱,语文能力差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以艺术专业特征为切入点,探索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特征
艺术专业学生表演欲望强烈。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善于运用肢体表现情绪,感情丰富外放,条理性不够,情绪不稳定。
艺术专业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强。艺术专业学生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群体合作意识,能有效率的在短时间内以分组合作,协同一致的方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集中体现为课堂活跃度高,学习配合意愿强烈。体现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艺术专业学生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集中在富有想象力,情感性强的文学作品,如诗歌《雨巷》,散文《永远的蝴蝶》等,一直受学生的追捧。
艺术专业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普遍重专业,轻文化,他们认为语文对于将要从事的艺术职业用处不大,加之本身语文基础差,使他们对待语文学习表现为耐心不足,定力不够,课堂学习中专注力差,对语文学习村子畏难情绪。
二、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训练模式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征,教师只有抓住作为语言学习的基本特质,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语文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以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一)“听”就是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抓住文字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1、 聆听经典强化情感体验。聆听经典作品是指在聆听优秀朗诵作品的时候,将形象感知、情感体验提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对价值观认同。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情感性强的文学作品却不爱阅读的特征,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名家朗诵的经典作品播放给学生听,以艺术化的语言,情感性的朗诵作品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语感。如《雨巷》教学前,播放经典的朗诵作品,南水乡雨丝的缠绵,在丁香的忧愁中体会与梦想擦身而过的遗憾与怅惘,在娓娓道来的朗诵中,将学生引入诗人创设的愁雨中,体会诗人与理想失之交臂、于黑暗社会伤心失望,与己身痛苦挣扎的矛盾。
2、 聆听音乐创设情境,引发共鸣。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较强感受力的特征,将形象思维与文字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音乐元素的引入,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兴奋点,引发情感共鸣,营造学习文本的良好氛围,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特别是运用流行歌曲切入新课,因其自身特点,往往能够达到语言描述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播放《枉凝眉》,以音乐的细腻、委婉、伤感表现展现出林黛玉的多情、敏感、多愁善感的个性,将典型人物的性格与相关类型音乐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引导进入人物性格分析,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二)“说”就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口语交流的训练形式,让学生运用语言实现有效交流,明确表达情感与观点的目的。而“说”主要运用朗诵、情境再现的小品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实现。
1、表演性朗诵。表演性朗诵就是讲舞台表演的元素融入朗诵训练中,充分利用艺术专业学生表演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烈的专业特征,结合经典作品朗诵,来实现对作品文字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挖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性质的朗诵,完成课文的学习和再深化理解的过程。比如在所教授的班集体中定期进行经典美文朗诵比赛,规定读报时间内,设定朗诵表演环节,学生自选课文进行有感情的表演朗诵,并实行周评选、学期评优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朗诵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内容的深化理解,特别是思想感情地领悟,诸如《荷塘月色》《雨巷》、《沁园春长沙》,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完成了对诗歌审美鉴赏。
2、运用小品表演再现经典,实现个性认知。小品表演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以小品剧本為底,以语言、肢体表演为主,是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通过集中展现生活矛盾来反映现实生活与表达思想情感,是舞蹈专业学生最为喜爱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小说、戏剧单元的课文选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再加工。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截取片段表演活动中,学生充分体现合同协作的团队意识、艺术表演的能力,不仅合作分工创作剧本,更是编排表演,实现对课文语言魅力与思想情感的深层体验,并融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与个性特征的小品作品。
3、辩论式讨论开拓思维。辩论是最为开拓思维,训练思维逻辑性的有效途径。舞蹈专业学生重情感,轻逻辑,一遇到需要理性分析、逻辑性强的论述类课文,就表现出茫然无措、抓不住重点的特征,这是在日常思维活动中条理性、严谨性差所导致的,也是不爱动脑,只爱感性直觉的行为模式的表现。针对这一点,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争论,让学生大胆表现想法,大胆思考,积极应对反击,刺激学生的语言文字地组织与表达。例如:小说《祝福》中各类人物的矛盾性,特别是针对“祥林嫂”的矛盾性,开展“命运能否改变”为主题的课堂讨论,能切中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从而引发辩论。这样的训练效果是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日渐活跃,更敢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研读经典作品,教师作为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领略阅读的乐趣,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如郭沫若先生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主要通过体会生活语言、拓宽阅读层面,培养阅读习惯等方式,通过读经典作品、流行歌词、心灵小品和经典台词等类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博览群书、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培养阅读习惯,深化理性思考。教师培养的重点放在课外阅读,特别关注流行的网络阅读上,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但却是现今社会阅读的主要途径,教师以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为切入点,选取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与写作技巧的作品作为课外推荐阅读书目,以阅读作业的形式,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如《追风筝的人》中“追逐”的意义、真实世界里的“祥林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在品评语言,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感受文字变化的魅力。语言本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生活化的语言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活语言的品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诸如方言词汇、乡间俚语,民俗谚语、网络流行语等词汇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词汇研学活动,收集整理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诸如“蒜你狠”、“豆你玩”“给力”等,在体会汉语词汇表意特征的同时,更能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理解词汇在不同语言情境的所具有的情境意义,在情感价值的层面体会语言的魅力。
3、在流行歌曲中学习语言,体会情境意义。结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敏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语感。现今流行乐坛不乏优秀歌曲创作,在阅读训练中可以加入流行歌词的品评,诸如《沧海一声笑》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里的“笑”与“潮”是阅尽繁华,历经连绵不断的世俗烦扰的“潮水”后,“笑”对人生的洒脱与豪迈;优秀的歌词创作也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中就推出了优秀歌曲,王俊凯的《明日歌》,王力宏的《三字经》、黄绮珊的《定风波》等,将这些歌曲引入日常阅读或传唱,不仅能提升大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更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品读鉴赏对象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是心灵,在审美情趣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写”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文字的运用能力基本上停留在最为初级的写作水平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紧抓两点来强化训练,即勤写与多批多评。
1、勤写勤练,积累写作素材。顾名思义就是多动笔,常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日积月累的练笔,广泛取材,不同文体的尝试中实现的。在练习的方式上,教师可以以周记作文、随笔小品等写作练习形式,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写作内容上,教師可以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如清晨的集合、雨后的校园、演出的喧闹等场景强化学生的观察力;从社会现象入手,如《公交让座的思考》、《孤独的网约车》、《等待的舞台》,让学生从小处着眼,深入探讨关于尊重与体谅、安全防护、职业道德等主题,开阔眼界,拓展写作思路,解决作文立意不高的问题。
2、多批多评,提升写作技巧。作文不是一批而就,而是需要一篇作文多批改,多评论,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教师对待学生的作文的批改可以采取一批略、二批新、三批补的方式,即采取三步批改策略。第一步批改只做全体作文略批,教师针对全部作文指出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批改为学生互批,检查修改情况的同时,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学习,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修改意见;第三步批改为补批,教师针对细节问题作出批改意见,点评作文时既要注重表扬优秀作文,更要注重特色推荐,做到优中选优、差中淘金,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写作的自信。
总之,语文教学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艺术,是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探寻。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以更为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表演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从而真正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陈璐(1976-),女(汉族),湖南长沙,衡阳市艺术学校,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赛茅.《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 中旬》2014年第01期
[2]郭梅琴.《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5年第11期
[3]吕建国.《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