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性
(1)免疫机制:机体感染衣原体后,体内能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这种免疫力不强,因此易造成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此外,机体也可能出现由Ⅳ型超敏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现象,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再感染沙眼时也易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使沙眼病情更加严重。要消除细胞内的衣原体感染不能只靠体液免疫反应,而需要有效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当衣原体入侵机体时,首先受到黏膜屏障机械性的阻挡和黏液内抗体的中和,随后将面临一系列免疫活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胞外的衣原体感染相——原体(EB);NK细胞可杀伤衣原体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当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建立后,起作用的将是T、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共同清除沙眼衣原体的感染。
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造成机体病理损伤——迟发超敏反应(DTH),DTH由Thl、Th2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介导。但是这两种细胞的作用效果不一致: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有效的控制感染并减轻病理变化;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不仅不能杀伤病原体,而且有可能导致感染时间延长和组织损伤。因而,当感染局部Th1细胞占优势时,炎症向好的方向发展;当感染局部Th2细胞占优势时,炎症的病理损伤加重。
另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还与肥大细胞密切相关。
机体感染衣原体7天后,血液中出现IgM,35天后消失。感染14天后出现IgG,其峰值在28天,以后便持续在此水平上。由于衣原体对人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黏膜,黏膜感染的保护性抗体主要为分泌性IgA,而血清中具有中和活性的IgG不能防御沙眼衣原体感染黏膜。随着基因敲除技术在生殖道感染中的应用,人们发现,对于初次感染的康复来讲B细胞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再次感染而言,缺乏B细胞将会严重影响病程。因而T细胞和B细胞在对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忽视B细胞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沙眼衣原体诱发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不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是一种优势免疫原,它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却是免疫病理损伤的激活剂。由于C-hsp60和人HSP-60的交叉反应性和差异性,它既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又可以模拟人HSP-60产生自身抗体。由C-hsp60致敏的淋巴细胞、抗C-hsp60的抗体、自身抗体均可识别自身的靶细胞及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组织损伤。
(2)免疫力的影响因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的转归,除外病原体的侵袭力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力量的对比,仍然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性激素: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免疫的多种动物模型研究的结果显示,性激素可通过控制免疫反应来决定感染的转归。孕激素和雌激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和炎症反应的强弱有不同的影响。雌激素的作用是削弱炎症反应的强度,而孕激素能提高易感性。鑒于此现象,在使用避孕药的同时要谨防生殖系统的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
感染的途径和剂量的影响:经鼻接种能快速诱导有效的生殖道黏膜细胞免疫因素和体液免疫因素,产生保护性的免疫。感染的剂量与感染率成正相关,也与炎症反应的强弱相关。大剂量的感染一般可以痊愈,但是小剂量反复多次感染的后果比大剂量一次性感染严重。
抗生素的使用:小鼠初次感染后可获得对再次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没有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妇女,可以彻底清除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临床上广泛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但是多数患者呈持续感染,并能反复发生感染。因此,可以推测抗生素的介入可能造成妇女发生反复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危险性升高。
(3)疫苗的研究:疫苗的研究是预防和控制衣原体感染措施中的重点之一。理想疫苗应能诱发持久的中和抗体,并能在接触到衣原体时产生细胞免疫,并由细胞免疫反应迅速产生IFN-γ。
全菌体灭活疫苗:用完整的沙眼衣原体灭活细胞进行免疫实验,但它的保护作用时间短,而且机体可能对抗原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增强再感染时的致病性。因此沙眼衣原体整体疫苗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蛋白或多肽疫苗:以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作为抗原制作疫苗。各型疫苗均能避免机体产生病理反应,但均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黏膜免疫。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G在体内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抵抗力较差,抗体维持时间较短,使此种疫苗存在较大问题。目前,通过与口服活疫苗重组诱导特异性黏膜免疫有可能成为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抗独特型抗体的疫苗:抗沙眼衣原体外膜糖脂蛋白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虽然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中对多种传染病的实验结果都在理论上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最近研究表明LPS虽然表面暴露,但不是中和位点。而LPS等特异性抗体却能封闭其他抗体的中和活性,使衣原体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容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以及隐性感染。
DNA疫苗: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新方法。虽然DNA疫苗被称为是最有潜力的疫苗,但对其安全性和应用潜能尚处于未知。尽管如此,随着对沙眼衣原体的免疫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DNA疫苗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是光明的。
树突状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可加强机体对抗原的提呈,并可阻止和治疗Th1/Th2失衡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以树突状细胞为核心设计的沙眼衣原体感染治疗性疫苗正逐渐成为此项研究的热点。
基于衣原体基因组研发新的候选疫苗:近几年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的研究中提供了大量的有关衣原体的信息,为研制有效抗衣原体疫苗展现了全新的前景。通过分析衣原体基因组序列选出可能的膜结合抗原;克隆、表达和纯化已选出的抗原;用纯化的抗原免疫小鼠来制备抗原特异抗血清等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操作后,筛选出合适的抗衣原体候选疫苗,再辅以蛋白质组或微阵列杂交技术分选病原细菌对基因组的表达情况,或者通过一个或几个基因组变种表达大量筛选过的ORF(高通量克隆表达)并跟随多层实验过筛等工业化“筛选”方法,对可能鉴定到的潜在候选疫苗做进一步的评估,现已筛选到一些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潜在候选疫苗抗原。
(1)免疫机制:机体感染衣原体后,体内能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这种免疫力不强,因此易造成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此外,机体也可能出现由Ⅳ型超敏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现象,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再感染沙眼时也易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使沙眼病情更加严重。要消除细胞内的衣原体感染不能只靠体液免疫反应,而需要有效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当衣原体入侵机体时,首先受到黏膜屏障机械性的阻挡和黏液内抗体的中和,随后将面临一系列免疫活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胞外的衣原体感染相——原体(EB);NK细胞可杀伤衣原体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当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建立后,起作用的将是T、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共同清除沙眼衣原体的感染。
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造成机体病理损伤——迟发超敏反应(DTH),DTH由Thl、Th2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介导。但是这两种细胞的作用效果不一致: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有效的控制感染并减轻病理变化;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不仅不能杀伤病原体,而且有可能导致感染时间延长和组织损伤。因而,当感染局部Th1细胞占优势时,炎症向好的方向发展;当感染局部Th2细胞占优势时,炎症的病理损伤加重。
另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还与肥大细胞密切相关。
机体感染衣原体7天后,血液中出现IgM,35天后消失。感染14天后出现IgG,其峰值在28天,以后便持续在此水平上。由于衣原体对人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黏膜,黏膜感染的保护性抗体主要为分泌性IgA,而血清中具有中和活性的IgG不能防御沙眼衣原体感染黏膜。随着基因敲除技术在生殖道感染中的应用,人们发现,对于初次感染的康复来讲B细胞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再次感染而言,缺乏B细胞将会严重影响病程。因而T细胞和B细胞在对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忽视B细胞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沙眼衣原体诱发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不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是一种优势免疫原,它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却是免疫病理损伤的激活剂。由于C-hsp60和人HSP-60的交叉反应性和差异性,它既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又可以模拟人HSP-60产生自身抗体。由C-hsp60致敏的淋巴细胞、抗C-hsp60的抗体、自身抗体均可识别自身的靶细胞及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组织损伤。
(2)免疫力的影响因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的转归,除外病原体的侵袭力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力量的对比,仍然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性激素: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免疫的多种动物模型研究的结果显示,性激素可通过控制免疫反应来决定感染的转归。孕激素和雌激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和炎症反应的强弱有不同的影响。雌激素的作用是削弱炎症反应的强度,而孕激素能提高易感性。鑒于此现象,在使用避孕药的同时要谨防生殖系统的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
感染的途径和剂量的影响:经鼻接种能快速诱导有效的生殖道黏膜细胞免疫因素和体液免疫因素,产生保护性的免疫。感染的剂量与感染率成正相关,也与炎症反应的强弱相关。大剂量的感染一般可以痊愈,但是小剂量反复多次感染的后果比大剂量一次性感染严重。
抗生素的使用:小鼠初次感染后可获得对再次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没有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妇女,可以彻底清除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临床上广泛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但是多数患者呈持续感染,并能反复发生感染。因此,可以推测抗生素的介入可能造成妇女发生反复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危险性升高。
(3)疫苗的研究:疫苗的研究是预防和控制衣原体感染措施中的重点之一。理想疫苗应能诱发持久的中和抗体,并能在接触到衣原体时产生细胞免疫,并由细胞免疫反应迅速产生IFN-γ。
全菌体灭活疫苗:用完整的沙眼衣原体灭活细胞进行免疫实验,但它的保护作用时间短,而且机体可能对抗原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增强再感染时的致病性。因此沙眼衣原体整体疫苗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蛋白或多肽疫苗:以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作为抗原制作疫苗。各型疫苗均能避免机体产生病理反应,但均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黏膜免疫。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G在体内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抵抗力较差,抗体维持时间较短,使此种疫苗存在较大问题。目前,通过与口服活疫苗重组诱导特异性黏膜免疫有可能成为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抗独特型抗体的疫苗:抗沙眼衣原体外膜糖脂蛋白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虽然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中对多种传染病的实验结果都在理论上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最近研究表明LPS虽然表面暴露,但不是中和位点。而LPS等特异性抗体却能封闭其他抗体的中和活性,使衣原体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容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以及隐性感染。
DNA疫苗: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新方法。虽然DNA疫苗被称为是最有潜力的疫苗,但对其安全性和应用潜能尚处于未知。尽管如此,随着对沙眼衣原体的免疫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DNA疫苗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是光明的。
树突状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可加强机体对抗原的提呈,并可阻止和治疗Th1/Th2失衡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以树突状细胞为核心设计的沙眼衣原体感染治疗性疫苗正逐渐成为此项研究的热点。
基于衣原体基因组研发新的候选疫苗:近几年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的研究中提供了大量的有关衣原体的信息,为研制有效抗衣原体疫苗展现了全新的前景。通过分析衣原体基因组序列选出可能的膜结合抗原;克隆、表达和纯化已选出的抗原;用纯化的抗原免疫小鼠来制备抗原特异抗血清等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操作后,筛选出合适的抗衣原体候选疫苗,再辅以蛋白质组或微阵列杂交技术分选病原细菌对基因组的表达情况,或者通过一个或几个基因组变种表达大量筛选过的ORF(高通量克隆表达)并跟随多层实验过筛等工业化“筛选”方法,对可能鉴定到的潜在候选疫苗做进一步的评估,现已筛选到一些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潜在候选疫苗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