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体现了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写作也是如此。反思过去自己让学生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一气呵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认为:
首先,应该创设思维训练的氛围。开拓思维是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标新立异,发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作文更具有说服力。
创设思维训练氛围遵循的原则:从简单到繁杂,循序渐进。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先让学生熟悉文本,然后针对“这事能怨我吗?你认为怨谁?”展开讨论,于是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思维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选择某个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所想及理由。接着,分析、摈弃错误的观点,综合、升华正确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一步加以精美的词句凝练、表述,提高文采。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讨论动笔写下来,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渗透了别人的思维,融进了其他有益的成分,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很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以“骗”和“新装”为线索,复述全文;以“骗子为何得逞”和“皇帝爱美有错吗”进行广泛的讨论,进而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还学会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其次,通过设疑,活跃思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展开和蔓延。
“一石激起千层浪”设疑、解疑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譬如:看图作文“这没有水”,“挖井”人通过实地挖井,而且挖了几口,总没有水,就说此地无水,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对立的观点,假如“挖井”人在挖第一口井时,继续往下挖,有一股毅力、信心的话,挖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是能达到目的?第二口井呢?第三口井呢?……只要有一定的恒心,还是能挖到水的,只不过要多花不必要的时间、力气。这些所想,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种观点,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对立的观点加以思考,从两种对立的观点论述,训练思维。
再者,融入生活,拓展思维领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万景不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例如:学校开展卫生大评比,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清整。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很好,而有的组却有拖拉现象,甚至干脆不清整。以致影响了评比成绩。过后,我让学生们以“我是怎样对待卫生清整的”为题进行写作。果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趁机以此为题,召开辩论会,学生们各持己见,个抒理由,对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思想后进者进行了赞美与鞭挞,弘扬了正气,催人向上,令人感愤。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语言生动形象了,内容丰富多彩了,有真情实感了,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
第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让学生轮流交换小组互阅。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并由每位学生写出评语,“完璧归赵”后,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无疑提高了写作水平。
作文修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修改主要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否则达不到师生思想交流的目的,如果认为学生修改“不放心”,总不肯大胆放手,生怕搞砸了,这种“灌输式”、“代替法”会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的,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甚至连老师修改的部分也“视而不见”,更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
教师在作文修改的指导上应有所偏重,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学生的作文将变成某一种模式。对于全班有倾向性的问题,可以由班上同学进行讨论评改;对于某些个性化的毛病,有针对性个别指导。这样就不会停留地就某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语法等修改上,而是师生共同进行交流,双方思想上进行碰撞,学生也才会用心去修改,而且会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才能越写越好。
总之,“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路的正确”(叶圣陶语)。每次训练都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体现了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写作也是如此。反思过去自己让学生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一气呵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认为:
首先,应该创设思维训练的氛围。开拓思维是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标新立异,发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作文更具有说服力。
创设思维训练氛围遵循的原则:从简单到繁杂,循序渐进。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先让学生熟悉文本,然后针对“这事能怨我吗?你认为怨谁?”展开讨论,于是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思维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选择某个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所想及理由。接着,分析、摈弃错误的观点,综合、升华正确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一步加以精美的词句凝练、表述,提高文采。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讨论动笔写下来,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渗透了别人的思维,融进了其他有益的成分,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很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以“骗”和“新装”为线索,复述全文;以“骗子为何得逞”和“皇帝爱美有错吗”进行广泛的讨论,进而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还学会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其次,通过设疑,活跃思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展开和蔓延。
“一石激起千层浪”设疑、解疑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譬如:看图作文“这没有水”,“挖井”人通过实地挖井,而且挖了几口,总没有水,就说此地无水,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对立的观点,假如“挖井”人在挖第一口井时,继续往下挖,有一股毅力、信心的话,挖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是能达到目的?第二口井呢?第三口井呢?……只要有一定的恒心,还是能挖到水的,只不过要多花不必要的时间、力气。这些所想,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种观点,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对立的观点加以思考,从两种对立的观点论述,训练思维。
再者,融入生活,拓展思维领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万景不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例如:学校开展卫生大评比,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清整。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很好,而有的组却有拖拉现象,甚至干脆不清整。以致影响了评比成绩。过后,我让学生们以“我是怎样对待卫生清整的”为题进行写作。果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趁机以此为题,召开辩论会,学生们各持己见,个抒理由,对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思想后进者进行了赞美与鞭挞,弘扬了正气,催人向上,令人感愤。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语言生动形象了,内容丰富多彩了,有真情实感了,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
第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让学生轮流交换小组互阅。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并由每位学生写出评语,“完璧归赵”后,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无疑提高了写作水平。
作文修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修改主要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否则达不到师生思想交流的目的,如果认为学生修改“不放心”,总不肯大胆放手,生怕搞砸了,这种“灌输式”、“代替法”会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的,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甚至连老师修改的部分也“视而不见”,更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
教师在作文修改的指导上应有所偏重,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学生的作文将变成某一种模式。对于全班有倾向性的问题,可以由班上同学进行讨论评改;对于某些个性化的毛病,有针对性个别指导。这样就不会停留地就某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语法等修改上,而是师生共同进行交流,双方思想上进行碰撞,学生也才会用心去修改,而且会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才能越写越好。
总之,“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路的正确”(叶圣陶语)。每次训练都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