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感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蕴含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语文课中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有很强的美感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语文教学去培养。《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感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语言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积极丰富的美感经验,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
  二、驱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相互沟通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就要驱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如在讲解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要抓一个“望”字,驱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深远广阔的意境,想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领略毛泽东那豪迈的意兴,理解词中所显示的毛泽东那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捕捉美的感受。想象这两句诗借助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写冬雪。在作者的笔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欣喜和温暖。如果不让学生驰骋想象,很难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从而也就不能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熏陶。
  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美学家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学生要表述课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就要首先用“审美的眼睛”,去细细地玩味,去入神地感受,才能见到课文中的美。朱自清那诗画合璧的佳作《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述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幅幅美好图画。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语文学家徐世荣在《谈谈朗读教学》中说:搞好课文朗读“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更使人感动”。学生在一遍遍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去感受去体会课文中的美。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是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主旨,来叩动读者的心弦。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体现亿万人民群众深切的怀念、热烈地赞颂这个基调。这就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期基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渗透美育,否则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繁琐而又平凡的工作。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个性行为的发展,及时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和发生,以便进行教育。就学生打“小报告”来说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不良行为,所谓“小报告”就是指某些学生毫无根据事实,在班主任面前故意说其他学生的坏话。班主任要杜绝“小报告”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笔者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可遵循以下措施。  
期刊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学生要对这堂课乃至这门学科感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他不愿意学这门学科,根本不听,提高效率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愉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定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有偏
期刊
在中国当代的散文领域里秦牧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内容广博,文笔细腻,情趣盎然,风格独特而饮誉文坛。  翻开秦牧的散文集,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被领进一个意境清新的天地。在这里,小到石块沙砾、大到天体宇宙;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到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都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人们会立即感到视野开阔,神思飞跃,好象走进了一个纷繁万千,辽阔深邃的世界。在他的散文中,人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产生出一种感奋
期刊
一、开篇标目    历代佳作,能一箭中鹄者,常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可引人入胜;头没开好,则使人兴味索然,不愿卒读。但文无定法,开头应因人、因文而异。  文首标目的方法很多。现略举例如下:  (1)单刀直入法。阐明旨意,不用任何曲笔。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想和做》开头单刀直入:“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篇首开宗明义,落笔入题,简洁明了。说明文《宇宙有什么》开篇出示了说明对象:
期刊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一大亮点。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重心应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转为重视语文实践,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下面笔者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对新课标指引下小说教学的点滴看法。    一、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文    语
期刊
【摘要】“于勒叔叔”是构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关键的线索人物;“于勒叔叔”的形象在当时、现在和将来对青少年都有着重要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该作品时应对“于勒叔叔”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鉴赏。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叔叔” 形象 分析 鉴赏    我认为,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除了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不顾亲情、
期刊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里师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老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很多学生只要见老师布置作文就是“难”字当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知之甚少,不知该写什么,或者对所写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由作文。  自由作文这种训练方式,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它主要是在内容、形式上不受任何题材、
期刊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是联系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了解学生,把握思想命脉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全面细致地,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和学生一道参与劳动、游戏,体育课等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特点、
期刊
我接管新的班级时,就遇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他个子很小,还戴着一副“博士镜”,平时沉默寡言,布置的作业总是迟迟不交,不是忘了,就是没有做;上课还一个劲地做小动作,不是摆弄小刀就是摆弄橡皮,没个完;同学们都在做作业,他不是打翻文具盒就是修铅笔,有时宁可东张西望就是不动笔做作业。这可怎么办呢?只得放学留下来补课,可不管老师好说歹说,他就是慢慢悠悠,或者不理不睬,有时干脆找机会溜掉。我真是既担心又恼火
期刊
作文教学始终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每次作文课上,学生多是愁眉苦脸,冥思苦想,东抄西拼,最后拼凑一篇了事。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水平确实不容乐观。因此,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因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而偏低。为了应试成绩跟上去,于是不少教师步入作文训练误区,如给学生写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作文,或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给学生猜作文题,要学生写过关作文然后背下来;考试时照背照录下来了事。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