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四省毗邻处。从中国版图上看,它正居于中部偏北的位置。安阳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这是中国少有的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八百里太行神秘而美丽,隐藏着无数古老而神奇的故事。由太行山麓发源的一条河流经市区,这就是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的洹水。
落笔写安阳人之时,笔者是充满艳羡的,安阳的历史岂是一般城市所能企及的?说起历史,不禁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笑话,一个小学生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时候无限神往地说:“哎,我要生在古代就好了!”众人以为他在羡慕骑马打仗的盖世英雄,结论竟然是:“那样的话就不用学历史了。”这样的童言大抵不会出自安阳的孩子之后,如果现在安阳的孩子生在古代——他们在家乡就可以经历许多神奇的故事。
的确,作为七朝古都的安阳,历史上的神奇绝不止一处,且无人不知。历史有多少的偶然与暗合啊!
甲骨文的发现就充满了戏剧色彩。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甲骨文从此告别了中药材的角色,开启了人们对历史文明的追溯之旅。在目前发现的大约15万片甲骨中,有4000多个单字,其中还有一半未能识别。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也是在这里出土问世的。
河南省的地下文物拥有量占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拥有量占全国第二,这其中,安阳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年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市建成开馆。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以文字为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文字,在安阳一脉相传,文明的血液也在文字中流淌,安阳多给了中国一千年结结实实的文字历史。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人依然在向上探索自己的文字历史。
2010年,安阳又一次震撼世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后经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此事还在国内引起了长时间的关于真伪的争议,“挺曹派”、“倒曹派”和“存疑派”一度打得不可开交,使得已逝1800多年的“曹操”又狠狠地火了一把。直到2010年1月2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表明,“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始得尘埃渐定。
其实,曹操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还在于文化。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这样难以企及的智慧是属于古人的,那么我们今天的安阳人又是以怎样的形象立于这片古老的土地的呢?看看著名的红旗渠,那里写着答案——今天的安阳人不仅有生存的智慧,更有发展的决心,改变的勇气,有着重新安排家乡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林县(现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整个工程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安阳已发展成为河南省重点工业城市,钢铁、煤炭、电力、电子、机械、轻工、医药、建材等行业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安彩和安钢都成为安阳的支柱产业。同时,旅游、矿产、农业等也都为安阳增添了色彩。
洹水汤汤、其流浩浩,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曹操高陵,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古老文化和现代化文明水乳交融的奇迹。
笔者在与安阳的朋友接触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安阳的不同县区,口音差别非常明显,有些方言语调缓重,却非常难懂,有些方言听起来轻快流畅,即便听不懂内容,却能感受到仿佛天然带着乐观与俏皮。生活在安阳,璀璨迷人的古老文化和青春勃发的现代气息使得安阳人天生就有一种魅力,好像每一句言谈,都是一种放歌,或婉转悠扬,或波澜壮阔,总有些古韵的美,叫人不禁想起壮怀激烈的岳飞吟诵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怪不得,这里会是岳飞的故乡,一脉洹水流淌千年,水不复是当年的水,河却仍是那条河。
落笔写安阳人之时,笔者是充满艳羡的,安阳的历史岂是一般城市所能企及的?说起历史,不禁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笑话,一个小学生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时候无限神往地说:“哎,我要生在古代就好了!”众人以为他在羡慕骑马打仗的盖世英雄,结论竟然是:“那样的话就不用学历史了。”这样的童言大抵不会出自安阳的孩子之后,如果现在安阳的孩子生在古代——他们在家乡就可以经历许多神奇的故事。
的确,作为七朝古都的安阳,历史上的神奇绝不止一处,且无人不知。历史有多少的偶然与暗合啊!
甲骨文的发现就充满了戏剧色彩。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甲骨文从此告别了中药材的角色,开启了人们对历史文明的追溯之旅。在目前发现的大约15万片甲骨中,有4000多个单字,其中还有一半未能识别。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也是在这里出土问世的。
河南省的地下文物拥有量占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拥有量占全国第二,这其中,安阳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年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市建成开馆。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以文字为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文字,在安阳一脉相传,文明的血液也在文字中流淌,安阳多给了中国一千年结结实实的文字历史。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人依然在向上探索自己的文字历史。
2010年,安阳又一次震撼世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后经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此事还在国内引起了长时间的关于真伪的争议,“挺曹派”、“倒曹派”和“存疑派”一度打得不可开交,使得已逝1800多年的“曹操”又狠狠地火了一把。直到2010年1月2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表明,“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始得尘埃渐定。
其实,曹操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还在于文化。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这样难以企及的智慧是属于古人的,那么我们今天的安阳人又是以怎样的形象立于这片古老的土地的呢?看看著名的红旗渠,那里写着答案——今天的安阳人不仅有生存的智慧,更有发展的决心,改变的勇气,有着重新安排家乡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林县(现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整个工程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安阳已发展成为河南省重点工业城市,钢铁、煤炭、电力、电子、机械、轻工、医药、建材等行业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安彩和安钢都成为安阳的支柱产业。同时,旅游、矿产、农业等也都为安阳增添了色彩。
洹水汤汤、其流浩浩,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曹操高陵,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古老文化和现代化文明水乳交融的奇迹。
笔者在与安阳的朋友接触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安阳的不同县区,口音差别非常明显,有些方言语调缓重,却非常难懂,有些方言听起来轻快流畅,即便听不懂内容,却能感受到仿佛天然带着乐观与俏皮。生活在安阳,璀璨迷人的古老文化和青春勃发的现代气息使得安阳人天生就有一种魅力,好像每一句言谈,都是一种放歌,或婉转悠扬,或波澜壮阔,总有些古韵的美,叫人不禁想起壮怀激烈的岳飞吟诵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怪不得,这里会是岳飞的故乡,一脉洹水流淌千年,水不复是当年的水,河却仍是那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