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索,那么初中数学课堂就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 数学课堂科学探究思维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愿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应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
“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科学探究思维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活动的重要参考步骤,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学生经过多方面的探究,能获得智力与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教师如何让探究更好地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具有内在生命的鲜活的教材,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与能力。数学教材所涉及的面相当广,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隐含的可供学生探究的源头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一: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借助“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以一道探究题让学生进入数据的世界:
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员工A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员工B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里算是中等收入。”
假如你是应聘者,你更相信谁的话呢?2000元真的能客观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吗?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他们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主动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中开启思维的大门,对每个问题都能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更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以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不仅强调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去学习数学,这一情景对学生要有用、有趣、有挑战性。
1.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看以平淡的数学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新课程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达到探究目标。数学新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创造精神就会获得释放。
案例二:在进行“图案设计”教学时,我出示了一道题: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准备将教学楼前面的闲置空地利用起来,建造一个小花园,供师生们课间休息,并决定实行公开招标。假如我们现在就是招标现场,我们每个小组都是前来参加招标的设计单位,请你们根据这块土地的平面图和相关数据,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个小花园,将你们小组的构想在图上标出,并算一算你们认为有必要算出的数据。我现在发给每小组一张土地平面图,十五分钟后各小组将设计图按次序张贴在黑板上,并派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创意,然后由全体学生投票确定三个中标候选单位,送交学校定夺。学生一拿到图,立即动用所学知识投入到蓝图的设计之中,个个兴趣盎然。最后,我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图案设计与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评价反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渗透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美术设计、思维想象、审美鉴赏、探索创新等多种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图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在兴奋之时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生只要说得言之有理,我都给予肯定,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鼓舞学生不断求异,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生成其他相关问题,并产生探索解决的愿望,从而学会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三、睁开第三只眼,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初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他们喜欢有趣的课堂,喜欢学习直观的可以感受的课堂,特别是数学探究课,更需要一种直观性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成功体验三个过程组成,只有三者合一,学生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案例三: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
“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有真正的理解,而这恰恰是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解决这个难点。
突然,一位向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不经意把窗户打开,从窗外吹来一阵风,将几张桌子上的课本一页页张开,又一页页合上。我眼前一亮:“嘿!抓住它!”
我拿起课本,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大家:“这是什么?”“角的顶点。”“对,是一个顶点。”我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到这些点变成了什么?”“线段。”学生齐声回答。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
我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分开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我慢慢走到课代表旁边:“下面的任务由你来完成,行吗?”课代表接过我的话语,邀请另一同学互助协作完成,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
良好的教育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我们的生态课堂就会凸显出生命的活力,就会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7,(4—6).
[2]中国教育现代化.2006,(5).
关键词: 数学课堂科学探究思维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愿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应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
“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科学探究思维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活动的重要参考步骤,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学生经过多方面的探究,能获得智力与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教师如何让探究更好地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具有内在生命的鲜活的教材,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与能力。数学教材所涉及的面相当广,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隐含的可供学生探究的源头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一: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借助“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以一道探究题让学生进入数据的世界:
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员工A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员工B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里算是中等收入。”
假如你是应聘者,你更相信谁的话呢?2000元真的能客观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吗?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他们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主动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中开启思维的大门,对每个问题都能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更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以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不仅强调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去学习数学,这一情景对学生要有用、有趣、有挑战性。
1.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看以平淡的数学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新课程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达到探究目标。数学新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创造精神就会获得释放。
案例二:在进行“图案设计”教学时,我出示了一道题: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准备将教学楼前面的闲置空地利用起来,建造一个小花园,供师生们课间休息,并决定实行公开招标。假如我们现在就是招标现场,我们每个小组都是前来参加招标的设计单位,请你们根据这块土地的平面图和相关数据,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个小花园,将你们小组的构想在图上标出,并算一算你们认为有必要算出的数据。我现在发给每小组一张土地平面图,十五分钟后各小组将设计图按次序张贴在黑板上,并派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创意,然后由全体学生投票确定三个中标候选单位,送交学校定夺。学生一拿到图,立即动用所学知识投入到蓝图的设计之中,个个兴趣盎然。最后,我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图案设计与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评价反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渗透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美术设计、思维想象、审美鉴赏、探索创新等多种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图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在兴奋之时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生只要说得言之有理,我都给予肯定,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鼓舞学生不断求异,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生成其他相关问题,并产生探索解决的愿望,从而学会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三、睁开第三只眼,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初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他们喜欢有趣的课堂,喜欢学习直观的可以感受的课堂,特别是数学探究课,更需要一种直观性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成功体验三个过程组成,只有三者合一,学生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案例三: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
“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有真正的理解,而这恰恰是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解决这个难点。
突然,一位向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不经意把窗户打开,从窗外吹来一阵风,将几张桌子上的课本一页页张开,又一页页合上。我眼前一亮:“嘿!抓住它!”
我拿起课本,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大家:“这是什么?”“角的顶点。”“对,是一个顶点。”我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到这些点变成了什么?”“线段。”学生齐声回答。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
我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分开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我慢慢走到课代表旁边:“下面的任务由你来完成,行吗?”课代表接过我的话语,邀请另一同学互助协作完成,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
良好的教育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我们的生态课堂就会凸显出生命的活力,就会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7,(4—6).
[2]中国教育现代化.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