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我快乐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能力锻炼的重要内生动力。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实现学生数学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情感;培养
  
   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与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情感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学指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知识内涵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体现。”新实施的小学数学改革纲要中更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主体性特征展现的重要标志和评判标准。美国教育学家坦斯特福特指出:“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良好学习潜能,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和难点。本人在教学活动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先简要阐述如下。
   一、抓住问题案例的生动性,让学生在感知问题中获得情感的激发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思维的艺术,具有浓厚的抽象性、复杂性和联系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没有语文学科知识的形象性,没有美术学科知识的直觀性,更没有体育学科的明显参与性。但通过对数学学科教材知识体系的分析研究发现,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具有浓厚生活特性的基础知识学科。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特点,以生动的问题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角的认识”中“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一概念教学时,针对学生对定义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的实际,教师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设置了“解放军战士在进行列队训练时进行摆臂的动作”“小朋友在公园里玩荡秋千”等教学情境,并出示战士摆臂和小朋友荡秋千的教学挂图。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得到有效激发,主动探知“角的定义”知识内涵,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手臂在摆动过程中,秋千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这时,学生兴趣正浓,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自然而然进入到新知探究过程中。
   二、重视辨析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在辨析问题中获得学习情感的激发
   探究问题,探索未知世界,是学生学习能动探究特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学习情感的生动反映。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将问题教学活动看做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进行“单向性”的问题教学活动,未能将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进行运用,致使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探究特性,认真研析问题内涵要求及知识要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浓厚问题情境,通过鼓励性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探究活动的成果,从而获得能动探究问题情感的有效激发和提升。
   如在讲解四则运算应用题“海印电器商场有彩电550台,又运来240台,卖了一些后还剩320台,卖了多少台?”时,教师先让学生开展自主分析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在问题分析探究过程中,发现该问题实际是一道“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应用题。通过问题条件的分析,得出“550 240-320=470”的算式。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享受劳动的成果。最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能否用另一种方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情感驱使下进行问题的深层探索和解答。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矛盾性,让学生在问题质疑中获得学习情感的激发
   常言道,矛盾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知识要点以及解题方法要领的掌握情况。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设置有效的矛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好奇质疑的内在心理,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并且在认真研析问题内容及知识要点内涵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找寻问题的症结,从而实现对问题质疑能力情感的有效激发。由此可见,矛盾性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培养,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问题讲解或问题辨析环节,设置一些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解答过程中解题思路、解答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错误,从而增强学生对问题质疑的能力意识。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了“某水果商店运来400个西瓜,其中大西瓜200个,小西瓜200个。现在大的一元卖1个,小的一元卖2个,一共能卖多少钱?”的问题,学生经过计算得出能卖300元钱。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够将刚才的西瓜不分开卖,平均一元钱卖一个半,这样卖出的钱是否一样多?”学生经过计算发现只能卖不到280元钱,比原来少卖了20元钱。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的内涵。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学出乐趣”,已成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主体能动特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如皋市袁桥镇何庄小学)
其他文献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喜欢拖拖拉拉。要么回家以后总是喜欢先想着玩,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要么喜欢边做边玩,极易受外界的干扰,非得在家长的不断督促下才去做;要么作业做得倒是很快,但是匆匆忙忙,字迹潦草,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应付了事;要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到脑后,根本不做作业。孩子为什么不想做作业,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下面的案例能为陷入困惑与烦恼中的家长,带来一些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山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形态,观者得到如此不同的感受呢?道理很简单:即观赏者角度不同。  写作,也同样存在着选取角度的问题,不同的题材固然能写出不同的文章,但即使是同一题材,由于作者选取角度不同,写作的文章也会大相径庭。同是秋天,刘禹锡是“我言秋日胜春潮”,秋瑾女士却“秋风秋雨秋煞人”。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俞平伯同船共游秦淮河,各写下千古名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说话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强化说话训练 ,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而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我作为一名农村的生物教师,也尝试着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现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谈谈以下五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
摘要:本文就当前小学生责任感淡薄的现状,提出了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对策,以便有效地对其进行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责任感;培养;小学生    小学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必须打好这一基础。然而,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爱提问题  针对
前一学年接任了七(3)班的班主任,全班只有38位学生,从我校普遍班额超大的现状来看,应该是值得庆幸的。然而,开始着手工作时,班级许多工作都无法顺利地开展。由于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普遍优越感强,责任心欠缺,心胸狭窄,连班干部也如此。因此,班级没有凝聚力,纪律涣散,卫生工作差,同学之间缺少起码的关心、爱护。地上有纸屑,没人捡;同学有困难了,或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等等有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摘要: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那么职业学校德育课到底如何改革,本文从此入手,从教学内容开放化、教学方法灵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德育队伍多元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淡化知识性,强化德育性”的理念。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知识性;德育性    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经过多年的课改,还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把德
文学要抒发健康的感情与表现美好的人性。文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形象,形象中寓有丰富的感情,是“情”胜而非“理”胜,是寓情于理,以情感人。有理无情的作品,很难说是真正的艺术。那么,文学艺术要抒发感情,就离不开对人性的表现。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或本质。人性的基础是社会性,或者说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才能形成人性。人类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从而使人性不断得到健全、丰富和完美,所以说,人性是由社会结构关系所
摘要: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它的空间艺术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与运用上。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环境描写中景如何为情服务的问题。首先,景到好处情更浓,人物形象更立体,这样更能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次,环境让意境更具诗意;此外,景语是为情语服务的,写文章一定要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关键词:环境描写;立体感;意境;情景交融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