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说话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强化说话训练 ,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要全面发展口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具有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都离不开口语表达。因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下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为曾经“误尽苍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口语能力正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火花。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去说
首先,要激发学生发表看法的欲望。作为一个学生,假如他不想说,那么任由你采用什么方法,他也不会说。相反,如果学生想说,想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说,说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形成一种朋友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感,不要让学生产生“说错了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的原因就在此。假如学生的这种后顾之忧消除了,那么在课堂中他就会愿意说了。其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当学生在课堂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要给以及时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来肯定。只要给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的学生成功的体会,就能够激发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兴趣来了,欲望有了,也就敢说了,说话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发展。再次,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敢于否定他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说话欲望一定会被激发起来。
教师利用每天的见闻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然后可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有什么看法或想法”的句式进行说见闻的训练。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多加限制。这样的句子训练不难,学生会说,有些只是不敢说。在练习时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太愿意说话的学生,要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例如有一次,有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早上,我在校园里看见有一位同学把一张废纸扔到花坛里,我觉得他这种行为特别不好,是一种不讲卫生的表现。说好后,我马上表扬他说得好,他听了非常高兴。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既丰富课堂内容,又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能做到说清楚
说话的目的在于交流,要让别人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能说清”就显得很重要。“能说清”自己的意思,交流就会很顺利,反之则会困难重重。要能达到说清楚的程度,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便捷而实用的当属复述课文了。
以复述课文的方式进行训练。语文课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词句优美、情节生动,如能抓住这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复述,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复述要比自己组织说一段话简单得多,学生参与的面很广,在45分钟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说话的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虽然许多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有“复述课文”的要求,但却往往入不了教师的法眼,因为复述课文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没有花气力去做的必要。这实在是错了。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练习把文章有条理地复述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从理解文章的角度说,可以让学生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将文本语言进一步内化,发展为自己的语言;从说话训练的角度来看,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学完课文后,表达的内容是不需操心的,但需要具备叙述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既不陷入烦琐的重复又能完整地将内容表达清楚是不容易的。教师在教完课文后,花上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都大有好处。假以时日,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能做到说清楚。
三、说得精彩就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说清楚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就是说精彩。能够生动形象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无疑会增强表达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指导。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按教学建议需要用一课时来进行教学,如果教师能把工夫真正花在实处,一定会收益不少。口语交际需要一个特定的情境,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交流的内容创设出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动于中,才能有表达的愿望。口语交际是专门的教学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交流时的礼仪、技巧、方式等,教师如能亲自示范,不仅能让学生说得清,而且能够说得好。
四、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积累文化。因此,对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佳词妙句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朗读、熟读背诵,使之烂熟于心。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如此,假如我们对一些精彩语言能熟记于心,那么经过了很长时间,即使是早已陌生的、孤立的、干瘪的词句也许还能派上用场。可以说没有平时的“书声琅琅”就没有语言表达上的“朗朗上口”。课外的语言积累,需要反复读、吟诵,在朗读中品味,把这些语言材料印在喉舌上,烙在自己的心坎里,关键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说来才能朗朗上口。
相信只要经过不断地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遵义县平正民族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要全面发展口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具有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都离不开口语表达。因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下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为曾经“误尽苍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口语能力正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火花。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去说
首先,要激发学生发表看法的欲望。作为一个学生,假如他不想说,那么任由你采用什么方法,他也不会说。相反,如果学生想说,想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说,说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形成一种朋友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感,不要让学生产生“说错了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的原因就在此。假如学生的这种后顾之忧消除了,那么在课堂中他就会愿意说了。其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当学生在课堂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要给以及时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来肯定。只要给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的学生成功的体会,就能够激发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兴趣来了,欲望有了,也就敢说了,说话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发展。再次,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敢于否定他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说话欲望一定会被激发起来。
教师利用每天的见闻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然后可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有什么看法或想法”的句式进行说见闻的训练。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多加限制。这样的句子训练不难,学生会说,有些只是不敢说。在练习时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太愿意说话的学生,要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例如有一次,有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早上,我在校园里看见有一位同学把一张废纸扔到花坛里,我觉得他这种行为特别不好,是一种不讲卫生的表现。说好后,我马上表扬他说得好,他听了非常高兴。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既丰富课堂内容,又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能做到说清楚
说话的目的在于交流,要让别人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能说清”就显得很重要。“能说清”自己的意思,交流就会很顺利,反之则会困难重重。要能达到说清楚的程度,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便捷而实用的当属复述课文了。
以复述课文的方式进行训练。语文课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词句优美、情节生动,如能抓住这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复述,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复述要比自己组织说一段话简单得多,学生参与的面很广,在45分钟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说话的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虽然许多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有“复述课文”的要求,但却往往入不了教师的法眼,因为复述课文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没有花气力去做的必要。这实在是错了。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练习把文章有条理地复述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从理解文章的角度说,可以让学生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将文本语言进一步内化,发展为自己的语言;从说话训练的角度来看,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学完课文后,表达的内容是不需操心的,但需要具备叙述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既不陷入烦琐的重复又能完整地将内容表达清楚是不容易的。教师在教完课文后,花上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都大有好处。假以时日,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能做到说清楚。
三、说得精彩就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说清楚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就是说精彩。能够生动形象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无疑会增强表达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指导。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按教学建议需要用一课时来进行教学,如果教师能把工夫真正花在实处,一定会收益不少。口语交际需要一个特定的情境,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交流的内容创设出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动于中,才能有表达的愿望。口语交际是专门的教学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交流时的礼仪、技巧、方式等,教师如能亲自示范,不仅能让学生说得清,而且能够说得好。
四、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积累文化。因此,对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佳词妙句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朗读、熟读背诵,使之烂熟于心。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如此,假如我们对一些精彩语言能熟记于心,那么经过了很长时间,即使是早已陌生的、孤立的、干瘪的词句也许还能派上用场。可以说没有平时的“书声琅琅”就没有语言表达上的“朗朗上口”。课外的语言积累,需要反复读、吟诵,在朗读中品味,把这些语言材料印在喉舌上,烙在自己的心坎里,关键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说来才能朗朗上口。
相信只要经过不断地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遵义县平正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