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德育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纪律行为进行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知识范围和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学校塑造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教育也应推陈出新。信息技术是一门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学科,本文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阐述德育及其基本的内容,分析了在互联网下德育教育的现状,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互联网 德育的应用策略,旨在探究出互联网 德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互联网 ;德育探究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包括互联网的接入数量、带宽、数据容量等都在高速增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快地获得更多的信息,对知识的渴求更迫切,学生的德育教育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德育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与互联网进行全方位接触。作为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信息技术学科,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互联网 德育的方式开展应用探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从狭义角度德育即道德教育,从广义角度的教育实践来说,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学校德育的范围是很广,学校德育既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体现了国家对培养现代化公民的具体要求。
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包含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人道主义、社会公德、人生觀和世界观、品格和文明行为等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虽多,但全部不可或缺,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国家大义与民族精神决不能丢弃,这是培养一个具有完整的人格的合格公民必备条件。集体主义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考虑个人利益时需要先考虑集体利益。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只有人们心存人道主义精神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良好的品格和文明行为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提高个人品质的前提。
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的现状
1.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面临的问题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要从思想上、行为上改变学生,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去感化学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教育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给德育教育也带来了危机感。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面临以下的问题。
①学校难以控制网络接入的设备与连接方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接入互联网络的设备和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笔记本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设备接入互联网。接入网络有多种方式,如可以通过WIFI无线接入、局域网有线接入、网络运营商的3G/4G无线信号接入等。接入设备与接入方式的增多,学校难以掌控学生上网的状况。
②学校难以控制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网络中传递的信息的手段形式多样,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飞信、阿里旺旺等)、微博、电子邮箱、网络论坛、今日头条等方式传递和发布,信息一经传播,就会以指数方式传开,难以对信息传递进行控制。
2.互联网 德育教育内涵的变化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已经由“信息孤岛”到“连接世界”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也在扩大,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德育教育的内涵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体验为参考,实现德育与时俱进,让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用互联网 德育的方式将德育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好德育的功能。
3.互联网 德育教育方法的转变
在传统的德育的教育方法中,主要是以说服法为主,加上适当的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辅助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等德育教育方法。在互联网 德育的德育教育模式出现后,德育的教育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快速地交换信息、收集信息的方法促进德育教育。如说服法的范围可扩大,不限于课堂,可在线邀请专家远程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品德评价法可通过在线调查、网络采访等方式进行,还有虚拟的情境体验法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互联网 德育的应用策略
1.通过互联网增强学生合法运用信息的意识
随着互联网络连接的设备增多,网络中数据库信息增多,出现了云、大数据等新概念,当前互联网中的信息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互联网中海量的数据、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有利于快速检索信息,并利用网络迅速传递信息。因此如何合法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需要教育学生辨别信息的合法性。在讲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下面例子使用相同的教材)第二章《信息的获取》时,教育学生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如非法下载有版权的信息、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等一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家在2016年11月7日发布,201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向学生明确法律中规定的非法行为,提高学生合法运用信息的意识。同时,展开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白法律存在的意义:约束非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2.运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教育学生在互联网上合法地使用信息,杜绝非法的行为,也要学会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信息的安全,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安全的意识,防止信息的被泄露、被破坏。互联网环境下要注意安全的问题有: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发布到互联网、个人文件注意保密、注意病毒防治工作。在讲授第六章《信息安全》的内容时,让学生认识信息安全的威胁有:硬件故障、软件漏洞、操作失误、病毒入侵、黑客攻击、内部泄密等,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从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考虑。物理安全主要从硬件角度保护计算机不受破坏,逻辑安全是从软件角度寻找存在问题,可通过互联网的在线安全检测系统检查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找出存在问题并考虑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查计算机网络教室中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个人数字设备存在的问题,如家庭中的计算机、连接网络的数字设备(手机、平板等),找出存在的漏洞。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检测出存在的风险,并动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利用互联网推进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工作
利用互联网 德育的教育模式可更有效更快捷地开展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互联网无痕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完成德育的渗透与宣传,让学生在制作作品时整理出与德育相关的各类信息,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观和世界观、品格和文明等相关知识,宣传的形式有文字、漫画、动画、视频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制作作品,通过集体评价方式找出优秀作品,并在学校网站上发布,通过互联网络把各类形式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把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宣传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互联网能为德育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四、结束语
当前学校的德育不能脱离互联网开展教育工作,应要认清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同时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德育教育中要趋利避害,避免学生受到互联网中不利的影响,创建出互联网 德育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
[2]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8.1.
[3]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1).
【关键词】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互联网 ;德育探究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包括互联网的接入数量、带宽、数据容量等都在高速增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快地获得更多的信息,对知识的渴求更迫切,学生的德育教育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德育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与互联网进行全方位接触。作为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信息技术学科,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互联网 德育的方式开展应用探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从狭义角度德育即道德教育,从广义角度的教育实践来说,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学校德育的范围是很广,学校德育既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体现了国家对培养现代化公民的具体要求。
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包含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人道主义、社会公德、人生觀和世界观、品格和文明行为等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虽多,但全部不可或缺,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国家大义与民族精神决不能丢弃,这是培养一个具有完整的人格的合格公民必备条件。集体主义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考虑个人利益时需要先考虑集体利益。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只有人们心存人道主义精神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良好的品格和文明行为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提高个人品质的前提。
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的现状
1.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面临的问题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要从思想上、行为上改变学生,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去感化学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教育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给德育教育也带来了危机感。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德育面临以下的问题。
①学校难以控制网络接入的设备与连接方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接入互联网络的设备和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笔记本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设备接入互联网。接入网络有多种方式,如可以通过WIFI无线接入、局域网有线接入、网络运营商的3G/4G无线信号接入等。接入设备与接入方式的增多,学校难以掌控学生上网的状况。
②学校难以控制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网络中传递的信息的手段形式多样,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飞信、阿里旺旺等)、微博、电子邮箱、网络论坛、今日头条等方式传递和发布,信息一经传播,就会以指数方式传开,难以对信息传递进行控制。
2.互联网 德育教育内涵的变化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已经由“信息孤岛”到“连接世界”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也在扩大,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德育教育的内涵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体验为参考,实现德育与时俱进,让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用互联网 德育的方式将德育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好德育的功能。
3.互联网 德育教育方法的转变
在传统的德育的教育方法中,主要是以说服法为主,加上适当的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辅助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等德育教育方法。在互联网 德育的德育教育模式出现后,德育的教育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快速地交换信息、收集信息的方法促进德育教育。如说服法的范围可扩大,不限于课堂,可在线邀请专家远程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品德评价法可通过在线调查、网络采访等方式进行,还有虚拟的情境体验法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互联网 德育的应用策略
1.通过互联网增强学生合法运用信息的意识
随着互联网络连接的设备增多,网络中数据库信息增多,出现了云、大数据等新概念,当前互联网中的信息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互联网中海量的数据、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有利于快速检索信息,并利用网络迅速传递信息。因此如何合法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需要教育学生辨别信息的合法性。在讲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下面例子使用相同的教材)第二章《信息的获取》时,教育学生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如非法下载有版权的信息、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等一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家在2016年11月7日发布,201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向学生明确法律中规定的非法行为,提高学生合法运用信息的意识。同时,展开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白法律存在的意义:约束非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2.运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教育学生在互联网上合法地使用信息,杜绝非法的行为,也要学会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信息的安全,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安全的意识,防止信息的被泄露、被破坏。互联网环境下要注意安全的问题有: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发布到互联网、个人文件注意保密、注意病毒防治工作。在讲授第六章《信息安全》的内容时,让学生认识信息安全的威胁有:硬件故障、软件漏洞、操作失误、病毒入侵、黑客攻击、内部泄密等,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从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考虑。物理安全主要从硬件角度保护计算机不受破坏,逻辑安全是从软件角度寻找存在问题,可通过互联网的在线安全检测系统检查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找出存在问题并考虑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查计算机网络教室中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个人数字设备存在的问题,如家庭中的计算机、连接网络的数字设备(手机、平板等),找出存在的漏洞。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检测出存在的风险,并动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利用互联网推进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工作
利用互联网 德育的教育模式可更有效更快捷地开展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互联网无痕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完成德育的渗透与宣传,让学生在制作作品时整理出与德育相关的各类信息,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观和世界观、品格和文明等相关知识,宣传的形式有文字、漫画、动画、视频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制作作品,通过集体评价方式找出优秀作品,并在学校网站上发布,通过互联网络把各类形式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把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宣传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互联网能为德育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四、结束语
当前学校的德育不能脱离互联网开展教育工作,应要认清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同时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德育教育中要趋利避害,避免学生受到互联网中不利的影响,创建出互联网 德育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
[2]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8.1.
[3]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