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际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行业以老上海为背景,创造出了许多享誉中外的优秀电影,使得香港电影行业不断地成长壮大,成为国际电影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之间的传承性、文化融合性以及受众对于香港和上海的认识,来说明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以期为了解香港电影提供参考[1]。
【关键词】:香港电影;老上海情结;原因;体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界逐渐把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作为影片的背景和题材,并且由此掀起了一股怀旧的浪潮。例如《胭脂扣》、《倾城之恋》、《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花样年华》、《新上海滩》等。这些以老上海为背景、题材的影片,逐渐延伸出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让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更加地扑朔迷离。因此,了解香港电影中出现老上海意识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涵和艺术。
一、香港与上海电影之间的传承性
在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的发展史上,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最早出现电影的城市,可以被称为我国电影的发祥地,并且,香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上海早期电影人的大力支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上海的沦陷,一批先进的电影人先后撤退到香港,给香港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大量的上海电影人才再次迁移到香港,极大的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这些电影人才不仅掌握先进的电影技术而且具有先进的拍摄理念,使香港电影的风气随之转变,给香港电影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交流、碰撞、融合,许多香港电影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一种老上海意识[2]。
二、香港与上海文化之间的融合性
就文化方面而言,香港和上海都具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经历,这一相似的历史背景,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更加容易融合、发展。自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逐渐沦为殖民地,深受外国侵略者的剥削,而上海则有着“租界”的历史,具有一点殖民文化的色彩。在20世纪30到40年代,上海混杂了半殖民地和多元化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同时,作为殖民地的香港,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老上海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给当代香港电影人挖掘以老上海意识提供了条件。例如电影制片人关锦鹏,在其影视作品中,以王琦瑶、红玫瑰、白玫瑰、阮玲玉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典型的老上海女性的特征,而许鞍华则通过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拍摄影片,糅合了东西方文化,引起了香港人的文化认同感。
除了拥有相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背景之外,香港和上海在现代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自从20世纪30到40年代以后,上海一直引导着我国文化潮流的走向,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如今的香港也是国家化大都市之一,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两者都属于沿海开放城市,香港电影人很容易把目光投注于气息相通的老上海上。而且,由于受到外国侵略者的长期统治,香港缺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只能从三四十年代中的老上海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同时,经过几次南迁,上海文化已经逐渐在香港文化中扎根、成长,引领香港的文化走向,这些因素使得香港电影的选材更加倾向于老上海的文化景观,从而在香港电影中不断重现。例如,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体现了老上海的文化遗韵和香港现代生活之前的相互渗透,《阿飞正传》中,大批上海人定居香港,使上海文化与香港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3]。
三、受众对于香港与上海之间的认识
在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之前,香港人一直对于香港的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致使香港的文艺界普遍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由于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新一代香港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隔膜,而与此同时,30、40年代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上海,在生活方式、文化以及经济地位等方面与香港有着相似之处,因此,香港人更容易与老上海达成共识,并且从老上海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另外,在英国政府统治的期间,香港被英国政府刻意的去同化,而香港人并不把自己当成英国人,而且,由于香港的历史被刻意抹杀,香港人同样对于中国人没有很强的认同感,致使香港人仅仅把自己看成香港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香港人不能从历史找到归属感,也看不清遥远的未来,致使香港人产生不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人只能从老上海中寻求共同点,从而使香港电影中普遍存在着老上海意识。例如影片《胭脂扣》中的旧杂志、海报、古董表、鼻烟壶、邮票等,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通过这种情绪,香港人更能认清自身的身份、香港的历史。以及共同的殖民地经历【4】。
总结
总而言之,虽然香港和上海在地理位置上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是由于相同的殖民地经历以及經济、文化方面的联系,香港电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老上海意识的影响。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不仅是香港人寻求文化归属感的表现,而且是香港人热爱祖国之情的展现,因此,借助香港电影,重温老上海风华,是香港电影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导教师:金文玥)
参考文献:
[1]张朴.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11.
[2]周捷.香港电影与“老上海”形象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陈国华.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J].电影文学,2014,17:10-11.
[4]赵心.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J].神州,2013,20:250.
【关键词】:香港电影;老上海情结;原因;体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界逐渐把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作为影片的背景和题材,并且由此掀起了一股怀旧的浪潮。例如《胭脂扣》、《倾城之恋》、《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花样年华》、《新上海滩》等。这些以老上海为背景、题材的影片,逐渐延伸出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让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更加地扑朔迷离。因此,了解香港电影中出现老上海意识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涵和艺术。
一、香港与上海电影之间的传承性
在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的发展史上,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最早出现电影的城市,可以被称为我国电影的发祥地,并且,香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上海早期电影人的大力支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上海的沦陷,一批先进的电影人先后撤退到香港,给香港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大量的上海电影人才再次迁移到香港,极大的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这些电影人才不仅掌握先进的电影技术而且具有先进的拍摄理念,使香港电影的风气随之转变,给香港电影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交流、碰撞、融合,许多香港电影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一种老上海意识[2]。
二、香港与上海文化之间的融合性
就文化方面而言,香港和上海都具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经历,这一相似的历史背景,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更加容易融合、发展。自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逐渐沦为殖民地,深受外国侵略者的剥削,而上海则有着“租界”的历史,具有一点殖民文化的色彩。在20世纪30到40年代,上海混杂了半殖民地和多元化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同时,作为殖民地的香港,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老上海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给当代香港电影人挖掘以老上海意识提供了条件。例如电影制片人关锦鹏,在其影视作品中,以王琦瑶、红玫瑰、白玫瑰、阮玲玉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典型的老上海女性的特征,而许鞍华则通过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拍摄影片,糅合了东西方文化,引起了香港人的文化认同感。
除了拥有相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背景之外,香港和上海在现代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自从20世纪30到40年代以后,上海一直引导着我国文化潮流的走向,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如今的香港也是国家化大都市之一,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两者都属于沿海开放城市,香港电影人很容易把目光投注于气息相通的老上海上。而且,由于受到外国侵略者的长期统治,香港缺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只能从三四十年代中的老上海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同时,经过几次南迁,上海文化已经逐渐在香港文化中扎根、成长,引领香港的文化走向,这些因素使得香港电影的选材更加倾向于老上海的文化景观,从而在香港电影中不断重现。例如,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体现了老上海的文化遗韵和香港现代生活之前的相互渗透,《阿飞正传》中,大批上海人定居香港,使上海文化与香港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3]。
三、受众对于香港与上海之间的认识
在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之前,香港人一直对于香港的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致使香港的文艺界普遍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由于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新一代香港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隔膜,而与此同时,30、40年代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上海,在生活方式、文化以及经济地位等方面与香港有着相似之处,因此,香港人更容易与老上海达成共识,并且从老上海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另外,在英国政府统治的期间,香港被英国政府刻意的去同化,而香港人并不把自己当成英国人,而且,由于香港的历史被刻意抹杀,香港人同样对于中国人没有很强的认同感,致使香港人仅仅把自己看成香港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香港人不能从历史找到归属感,也看不清遥远的未来,致使香港人产生不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人只能从老上海中寻求共同点,从而使香港电影中普遍存在着老上海意识。例如影片《胭脂扣》中的旧杂志、海报、古董表、鼻烟壶、邮票等,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通过这种情绪,香港人更能认清自身的身份、香港的历史。以及共同的殖民地经历【4】。
总结
总而言之,虽然香港和上海在地理位置上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是由于相同的殖民地经历以及經济、文化方面的联系,香港电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老上海意识的影响。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情结不仅是香港人寻求文化归属感的表现,而且是香港人热爱祖国之情的展现,因此,借助香港电影,重温老上海风华,是香港电影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导教师:金文玥)
参考文献:
[1]张朴.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11.
[2]周捷.香港电影与“老上海”形象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陈国华.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析[J].电影文学,2014,17:10-11.
[4]赵心.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J].神州,2013,2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