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堂评能手的课已经过去三个月了,现在仍记忆犹新。
一向以课堂教学风格潇洒自如而小有名气的我,那天面对市局领导的听课,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也许我把能手的评选看得太重了。尽管一再强调课堂纪律,但我还是怕课堂上那几个“强力胶”坏了事,我嘱咐他们,不准粘住老师的问题死绕,课堂上他们几个最爱抓住问题,借题发挥,比如阅读课上读完《荔枝》一文时,王可可就站起来领着他的哥们问我:老师,荔枝最早是那个国家栽培的?它有多少个品种?荔枝有无核的吗?当年杨贵妃笑迎荔枝,飞骑是从哪个省把荔枝运到长安的?我总觉得这是把真爱教育变成了专门研究荔枝的生物课我甚至在心里打了草稿,一般情况不叫他们回答问题。
能手评选的第一条件就是不准上回头课,为了以防万一,课前我想把几个难题用小纸条写给了班里的几个优秀生,没想到纸条才发了一张,后面有几位同学就笑开了。准又是王小可整的,他正把头埋进桌洞里,脊梁笑得一鼓一鼓的。他的同桌笑着告诉我:老师,可可说珊迪是卖火柴的,你是卖课的,曹君是托。全班哄堂大笑。
我怔住了,我平日低估了这个孩子,他的这个太贴切比喻让我无地自容,我还没回过神来,听课的老师就进来了。我赶紧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上课。
课进行的还算顺利,学生们回答问题也挺积极。但王可可却始终没举手发言,我试图朝他笑,但他总是逃避开我的眼神,也许刚才他发现了我微妙的表情变化。我该怎样和他交流呢?放到课下吗?那这节课他收获的是什么呢?我的手无意间触到了书本里的一张魔力卡片,这是前几天小女儿送给我当书签的。
同学们正在讨论屏幕上的问题:“你认为珊迪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我悄悄走到可可面前,把魔力卡片轻轻塞进他手里。轻声对他说,这是对你课前提出意见的奖励,现在你对我提出问题如果有独特的想法,尽量说出来好吗?
他用狂喜、惊奇、猜疑的眼神望着我,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也赶紧挑起拇指,憨厚的笑了。
接下来同学们争着说珊迪:
生:珊迪是个很诚实的孩子。
生:他很守信用。
生:他很可怜。
生:珊迪很善良,他深爱着他的弟弟小利比。
我对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的满意,这也是我备课时所料想到的。
我刚想做总结,突然王可可把手高举起,他就要站到凳子上了。
我点头让他回答,他激动地像喊:小珊迪是个很富有的孩子。
王可可的回答又报了一次冷门,所有老师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同学们也小声责备他出洋相,我有点后悔刚才对可可的鼓励是不是有点过了头,让他忘乎所以了,他的答案从何说起呢?
我看着他,从来没有的一脸正经,他手里还紧攥着我给他的魔力卡。
我似乎一下子触摸到了他的心灵。
我示意讓同学们坐好,深情地说:“王小可一向有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让我们倾听他的心声好妈?
王小可:小珊迪虽失去了父母的爱,家境贫寒,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但他精神上很富有,他深爱着他的弟弟小利比,深爱着自己,正是因为他爱自己,他才不为辛酸去寻找生命的支点,那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生的希望,尽管后来他被马车压断了双腿,他死了,可他的影子仍唱着歌一路向我们走来。”
王小可一口气说完,满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
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我已连续和四个届的学生学过〈〈小珊迪〉〉这篇课文,可我曾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去理解这个凄婉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珍贵地捧起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回味着课堂中学生对美好人性精心而细致的发掘,我感到由衷的庆幸。假如我在课堂上不照顾可可的情绪,假如我在课堂上断然地否定孩子们的发言,假如我只是把珊迪看作可怜的诚实者的代表。也许,这一堂语文课只是一节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课,就不会有珊迪飘香的生命。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会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向以课堂教学风格潇洒自如而小有名气的我,那天面对市局领导的听课,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也许我把能手的评选看得太重了。尽管一再强调课堂纪律,但我还是怕课堂上那几个“强力胶”坏了事,我嘱咐他们,不准粘住老师的问题死绕,课堂上他们几个最爱抓住问题,借题发挥,比如阅读课上读完《荔枝》一文时,王可可就站起来领着他的哥们问我:老师,荔枝最早是那个国家栽培的?它有多少个品种?荔枝有无核的吗?当年杨贵妃笑迎荔枝,飞骑是从哪个省把荔枝运到长安的?我总觉得这是把真爱教育变成了专门研究荔枝的生物课我甚至在心里打了草稿,一般情况不叫他们回答问题。
能手评选的第一条件就是不准上回头课,为了以防万一,课前我想把几个难题用小纸条写给了班里的几个优秀生,没想到纸条才发了一张,后面有几位同学就笑开了。准又是王小可整的,他正把头埋进桌洞里,脊梁笑得一鼓一鼓的。他的同桌笑着告诉我:老师,可可说珊迪是卖火柴的,你是卖课的,曹君是托。全班哄堂大笑。
我怔住了,我平日低估了这个孩子,他的这个太贴切比喻让我无地自容,我还没回过神来,听课的老师就进来了。我赶紧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上课。
课进行的还算顺利,学生们回答问题也挺积极。但王可可却始终没举手发言,我试图朝他笑,但他总是逃避开我的眼神,也许刚才他发现了我微妙的表情变化。我该怎样和他交流呢?放到课下吗?那这节课他收获的是什么呢?我的手无意间触到了书本里的一张魔力卡片,这是前几天小女儿送给我当书签的。
同学们正在讨论屏幕上的问题:“你认为珊迪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我悄悄走到可可面前,把魔力卡片轻轻塞进他手里。轻声对他说,这是对你课前提出意见的奖励,现在你对我提出问题如果有独特的想法,尽量说出来好吗?
他用狂喜、惊奇、猜疑的眼神望着我,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也赶紧挑起拇指,憨厚的笑了。
接下来同学们争着说珊迪:
生:珊迪是个很诚实的孩子。
生:他很守信用。
生:他很可怜。
生:珊迪很善良,他深爱着他的弟弟小利比。
我对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的满意,这也是我备课时所料想到的。
我刚想做总结,突然王可可把手高举起,他就要站到凳子上了。
我点头让他回答,他激动地像喊:小珊迪是个很富有的孩子。
王可可的回答又报了一次冷门,所有老师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同学们也小声责备他出洋相,我有点后悔刚才对可可的鼓励是不是有点过了头,让他忘乎所以了,他的答案从何说起呢?
我看着他,从来没有的一脸正经,他手里还紧攥着我给他的魔力卡。
我似乎一下子触摸到了他的心灵。
我示意讓同学们坐好,深情地说:“王小可一向有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让我们倾听他的心声好妈?
王小可:小珊迪虽失去了父母的爱,家境贫寒,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但他精神上很富有,他深爱着他的弟弟小利比,深爱着自己,正是因为他爱自己,他才不为辛酸去寻找生命的支点,那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生的希望,尽管后来他被马车压断了双腿,他死了,可他的影子仍唱着歌一路向我们走来。”
王小可一口气说完,满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
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我已连续和四个届的学生学过〈〈小珊迪〉〉这篇课文,可我曾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去理解这个凄婉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珍贵地捧起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回味着课堂中学生对美好人性精心而细致的发掘,我感到由衷的庆幸。假如我在课堂上不照顾可可的情绪,假如我在课堂上断然地否定孩子们的发言,假如我只是把珊迪看作可怜的诚实者的代表。也许,这一堂语文课只是一节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课,就不会有珊迪飘香的生命。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会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