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系统阐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行现代化为中心的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行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的群体,伴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出现了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价值追求的复杂性。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确定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
学校确立的“平民教育”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机地融入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及家庭的差异性,并面对全体学生把这种差异性作为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来予以高度关注和实际运用,具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在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指导和要求下,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还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开创了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丰富和更新德育内容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本着“要成才,必先成人”的基本思想,学校确立了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志存高远、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吃苦耐劳、敢于竞争、超越自我等为内容和目标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充分利用庆祝重大节日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坚持根据社会、学校实际,开展军训、艺术节、体育节、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平民教育夏令营、青年志愿者、参观德育基地、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开展内务技能大比武、演讲比赛等寓教于乐、与时俱进的活动。同时,学校坚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并将此作为评课评奖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的净化,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更新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德育发展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学校德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学校要不断更新德育方法,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协调的德育网络系统和合力,实现德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除了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外,还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成为主角,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师生相互的融洽、对话、沟通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认知建构、重构活动的不断创新,使社会、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外在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不断促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庭、德育基地和当地社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采用课堂——学校——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前途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要完成好历史赋予每一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并以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党和人民寄予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行现代化为中心的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行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的群体,伴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出现了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价值追求的复杂性。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确定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
学校确立的“平民教育”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机地融入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及家庭的差异性,并面对全体学生把这种差异性作为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来予以高度关注和实际运用,具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在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指导和要求下,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还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开创了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丰富和更新德育内容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本着“要成才,必先成人”的基本思想,学校确立了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志存高远、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吃苦耐劳、敢于竞争、超越自我等为内容和目标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充分利用庆祝重大节日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坚持根据社会、学校实际,开展军训、艺术节、体育节、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平民教育夏令营、青年志愿者、参观德育基地、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开展内务技能大比武、演讲比赛等寓教于乐、与时俱进的活动。同时,学校坚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并将此作为评课评奖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的净化,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更新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德育发展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学校德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学校要不断更新德育方法,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协调的德育网络系统和合力,实现德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除了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外,还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成为主角,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师生相互的融洽、对话、沟通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认知建构、重构活动的不断创新,使社会、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外在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不断促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庭、德育基地和当地社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采用课堂——学校——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前途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要完成好历史赋予每一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并以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党和人民寄予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