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门舞集的《稻禾》完美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生、依存、涅槃、重生。从自然主题出发,由人的肢体动作展现,最后归宗于“天”“人”合一的画面。《稻禾》的伟大在于它虽不言不语,却在一招一式之间牵动了观众的思绪,将其自然地带入了故事主题中,跟着音乐、光影、摆动,然后参悟。
  现代舞的表现主题多元,包括人文、哲理、生态等,如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稻禾》中似乎有更大的情怀,它虽讲述人与自然(农耕),但最后让人参悟的是人与宇宙,好像盘古开天辟地一般,让人思考宇宙的奥妙、人与宇宙的混沌胶着。
  在光影的利用方面,背景荧幕上出现的是真实的台湾池上稻禾田一年四季的变迁光景:大地尘封—万物复苏—摇曳生机—丰收忙碌—自然轮回。光影的色彩与所突出的重点一直紧扣着主题——稻禾,例如,大火焚烧收割后的土地,熊熊大火、滚滚浓烟,似乎呛入了所有观众的口鼻。这一种舞蹈与光影上的合作,大大增强了舞蹈传递主题和意喻的效果,给观众更为直观的视觉震撼,作为舞蹈的辅助功能,《稻禾》对于舞蹈与光影的主次地位把控得恰到好处。
  在“孕育”一节的表现上,背景青葱的禾苗随风微动,男女舞者似在稻田中央舞动、交缠,两者交相辉映,舞者的痴缠让人很快进入联想禾苗的繁殖,人类生命、五谷果实的孕育,人类与自然在孕育、传承上的相通、相同。男女舞者的缠绵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让人联想起远古时为了求丰收、庆丰收而进行的“巫舞”活动。云门对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体现总是深刻又不露痕迹地嵌在舞台的一举一动之中,好似他们的使命原本如此。
  在“秋收”一节的表现上,男女舞者的主题似略有不同,他们不是同进退、共悲喜的关系,而是分裂的。男性代表着力量、也是冷酷、无情,他们负责耕种,也负责摧残,从大地母亲中不断地获取,然后焚烧,再次获取。女性则代表着母亲的角色,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们为人类的生存耕种,成为力量的助手,但同时为大自然所承受的破坏忧心忡忡、心疼不已。舞者的表现功力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云门的舞者是优秀的,她们从心内生发出来的自然情怀,让人立刻接收到丰收与怜悯之间的电波,让人清醒地去思考,当人类在享受丰收、庆祝喜悦的时候,大自然在承受什么。这就是舞蹈的魅力、云门的魅力,它不仅在利用大自然,也在怜悯大自然,在这种力量与毁灭、喜悦与怜悯的复杂情绪中,带给观众视觉和思想上的双重冲击。
  云门不仅在如何体现内涵上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如何编排舞蹈动作方面,也总是令人惊喜、惊叹。云门的演出似乎无法直接定義为“舞蹈”,而更可称之为“舞术”“舞功”,现代舞的魅力在于舞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肢体,随心所欲地去融会自己的所学所知,少掉一些条条框框的循规蹈矩,便多了许多创作的新路子。而云门将这样的路子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太极、拳术相结合,观众有时大概不好判别:这是在舞蹈的基础上融会了太极元素,还是在太极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成舞蹈呢?这已经无妨了,柔美与刚劲,脆弱与力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所追求的“意境美”在这样完美的糅合之下,与舞者共相依,形式与内容、人类与自然难分难解,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
  人们不难发现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异同点,这种异同点之间的碰撞是火花还是火灾,对于编者、舞者都是一种考验。当前,无论是哪一领域,都在尝试做跨文化的东西,有些显得生硬、套路,有些则勉强。而云门,如涓涓细流般,悄无声息地将两者糅合起来,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毫无察觉,但事后恍然大悟——哦,这个是东方的,这个是西方的。舞者不必刻意强调“我”是在做两者的糅合,不用刻意在某些交汇点上大张旗鼓,他们首先糅合的不是外在的肢体动作,而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云门的基本训练包括京剧身段与武功、现代舞、芭蕾舞,近年又加之以中国传统的太极、静坐、拳术乃至书法等。云门所追求的不单单是舞蹈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同时也注重舞者的精神内涵,让他们由内而外真正地成为中西结合的“混血儿”。如此再来表现作品时,带给人的感受自然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云门在创新与传承上走在前列。
  当然,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展现,人类与自然是《稻禾》的主题,人们从稻禾的生命轮回中看到了自身的命运,尝试着体会这种曾经云卷云舒,而后野火焦土的平静、明亮、欢愉和落寞。
  不同的是,人类的命运是自己造就,而稻禾的命运是人类的造就。稻禾是一个引子,是引导人类看向大地母亲,看向饱受摧折却又生生不息哺育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物的大地母亲。稻禾也是一个窗口,窗外的景色充满生机、希望、明快,是人类的勤劳播种,也充满了遍体鳞伤、自我修复,如人类的收割焚烧。如此看来,《稻禾》虽名稻禾,其终极主题却是人类自己,它作为一个背景的衬托,主要功用是引导人类的自我反思:反思对大地的行为,反思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反思后果所带来的命运。
  土地的野火燃烧,山水的养育灌溉,稻禾的涅槃重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展望。人类在这场涅槃重生之中扮演着何等的角色,又在辽阔宇宙中扮演着何等的角色?这是《稻禾》引发观者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有关自然与人类的哲理,就像《稻禾》一样,今日看是希望,明日看是毁灭,他日再看,或许是超然。
  (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与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俗等。它以活态传承为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義。酉水船工号子于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材、教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愈发向创新与实践方向发展,这不仅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也要求教法新颖,适应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数字故事广泛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就是教法适应现代多媒体发展新形势的一种表现。  数字故事是什么呢?数字故事,又叫数字化叙事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参与故事的编写,将讲故事的述说技巧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
期刊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民办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逐渐暴露。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本文主要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力求为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找出新思路。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兴起于20世纪8
期刊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认可与重视,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注重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符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教学模式。目前,基于OBE框架下工科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其成果并
期刊
传记《成为简·奥斯丁》(Becoming Jane Austen)出版于2003年,是美国历史学者乔·亨特·斯宾塞(Jon Hunter Spence,1945–2011)从事奥斯丁研究的多年成果。这本传记基于奥斯丁家族成员之间往来的大量信件与日记、回忆录等真实材料写成,史料详实、夹叙夹议、推断合理,同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奥斯丁式的诙谐与机智。  本文拟以象征意义上的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维度、以奥斯丁生
期刊
所谓意象,是指凝结着作家主观情思的外部事物。换句话说,它是指作家在世间万物中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情感对应物,然后以此为载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助于一个个意象,作家可以将所要表达的情感物化,在加深审美愉悦的同时,又给人留下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迟子建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对意象高度重视的作家,自创作之初就在意象的选择和刻画方面不遗余力,最善于选择精准而典型的意象,然后以温柔
期刊
为了应对时代的快速变迁,现代化社会需要新型的战略人才。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更深刻地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價值观。新高中课程标准更具体地分析了美术教育所要达到的广度与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自然主义作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自然主义,然后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很多人一直认为她是欲望、物质和不择手段的代表,而笔者认为她是新型女性的体现,她勇敢、大胆、适应性强,敢于牺牲,善于利用资源,最终名利双收。  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宗师之一,而《嘉莉妹妹》则被视为自
期刊
鲁迅是20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大师。对他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本源的解剖,是一次崭新且有意义的尝试。本文试对其笔下的人物阿Q进行心理分析和研究,以求读者在领悟其所揭示的“灵魂的深”的基础上反思历史、创新当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心理内涵。鲁迅写阿Q是为了刻画沉默的国民魂灵,以期引起大众的注意。阿Q面临诸多的生存困境,如基
期刊
因现实生活中偶遇一棵树,诗人席慕容产生了创作《一棵开花的树》的冲动。在这种冲动冷静之后,诗人运用作诗的技巧,化树为意象,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巧妙地表现了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热烈、执着的爱恋情怀及由此产生的爱情悲剧。  《一棵开花的树》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中一首广受读者喜爱的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是一位少女写给心爱男子的情诗。仔细赏析,读者还可以从这首爱情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