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可以如此美丽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随笔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和习惯呢?以下是我近几年的探索尝试。
  培养兴趣:写好“我的一本书”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交流我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写随笔是一件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写随笔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再介绍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日记坚持“道德长跑”;最后以巴金先生的话作权威总结:“只有写,你才会写。”
  单单讲这些,或许学生只是心动,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付诸行动呢?我就搬出了我学生时代的经验:买一个精美的日记本,本子精美了,就会认真地使用它。然后把它看成自己即将出版的一本书,已经装订好了,只等你把精彩内容充实其中。你可以给自己的“书”起一个美丽的名字,设计扉页,写上“前言”,编上目录,随笔内容可以是生活随笔,可以是读书随笔。时光飞逝,一页页随笔珍藏了生命的痕迹,将来,它会成为你人生岁月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听我这么一说,学生眼睛里溢满欣喜。我分明感到:他们已经心动而跃跃欲试了。
  第二天,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份份惊喜。那工工整整的字体,那按捺不住的写作热情,那发自心底的喜悦,已经把我陶醉了!
  瞧,那位笔名为“黑牡丹”的女孩这样设计她的随笔集——
  扉页中间画着一朵美丽的七色花,右边竖写着一行美术字“那时花开”;下面写着“作者:黑牡丹 出版:阳光出版社”。
  翻开第一页,是“前言”,工整的笔迹写着《告诉你的话》——“曾经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许多同龄人出书的消息,看后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向往也有一本自己的书刊,现在终于要实现了。
  我给本书取名为《那时花开》。因为我是一个爱花的人,也养过花。知道只有播种、浇灌,种子才会发芽、长叶、开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巴尔扎克说:“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动后才会绽放。”写文章亦如此。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有灿烂的收获。期待花开,芬芳美丽。”
  再看第二页,赫然写着《我的笔名》——“看到书上都有作者的笔名,像冰心、老舍等,我也想给自己起个有个性化的笔名,简简单单又有寓意。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具有时代潮流气息的笔名叫“夏露比”,一个多么俏皮可爱的名字啊!我也突发奇想,既然我的书名为《那时花开》,那就起个与花有关的笔名吧!我的笔名就‘黑牡丹’吧——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典雅,黑牡丹紫得发黑,独具魅力,我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黑牡丹。有个性的笔名,有个性的我!”
  女孩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黑亮的辫子,是那种乐观大方的阳光女孩——这“黑牡丹”于她很相宜。
  看,这样的随笔集是否别具魅力!学生带着一种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写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学生体会到,写随笔的确是一件很惬意也很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岁月飞逝,唯有文字使记忆永恒。
  关注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给了人们无穷的美的享受,走进大自然,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然而,现实似乎不容乐观,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即使稍有闲暇,也总沉溺于电视与网络。我想,如果鲁迅先生还在,一定会再次呐喊:“救救孩子!”
  清明节到了,我改革假期作业内容,让学生换一种角色、换一种心态写随笔。我对学生说:清明节期间,你将以一个报刊编辑的身份,完成一份特别的假日随笔《清明时节》,共设三个栏目:清明踏青——用文字记录你清明踏青的发现与感受;清明剪影——用相机拍下你踏青的照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清明记忆——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习俗等文化,介绍你的探究发现。
  从学生兴奋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甚感兴趣,交上来的作业自然是异彩纷呈。生活就是语文,别具一格的生活随笔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热情。
  以读促写:在文字更深处漫溯
  有人说,写是最美的沉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引领学生在文字更深处漫溯,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仿写《童年乐园》,学生沉醉在其中,写得津津有味。学张晓风的《行道树》,让学生模仿“开头轻点一笔,中间细描一笔,结尾回应一笔”的行文思路,写一篇托物喻人的小短文,学生的创新能力令人赞叹。在随笔写作中,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用于练笔中,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使文章锦上添花。此外,我们还经常开展网络阅读,写读书随笔。学了《爱莲说》,引领学生开展梅兰竹菊松等专题阅读,在读写反思中观照自我,涵养品性,激励成长。
  评价激励: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的评价激励必不可少。
  我们坚持每日动笔,共读共写,每周的“随笔赏评”成为师生美丽的期待。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撰写了四、五万字的随笔。每学期,我们都要评选“我的一本书”最佳创作奖、优秀创作奖、毅力奖等,看得出,学生对属于自己的这本书格外珍视。
  就这样,学生写随笔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越来越用心,越来越精彩。在这样的随笔赏评中,我们聆听着花开的声音,走过了一个个成长的日子。
其他文献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期刊
【设计背景】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点陶醉在物质追求中,对传统民俗的探究少之又少。学生们对传统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我国常见的几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仅此而已。  另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很少去接触或自觉探究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更严重的是会因为了解的中断而使民族文化日趋颓败。  本次活动就是让学生观察民俗,了解民俗,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期刊
时光荏苒,昨日那个时常趴在妈妈肩头撒娇的小男孩,转眼间已升入初中了。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经陪孩子度过了12个春秋,回想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感觉这母亲当的很不称职。每当闲暇之余,脑海中总会呈现出刚上小学时,孩子跟我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下午放学后按时到学校接他。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中有部分人的工作是“朝
期刊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
期刊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
期刊
“实践出真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执教15年,当了15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思索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呢?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呢?从我的实践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足见阅读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实推广开来,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即阅世”,这些名言形象的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途径。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各种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拓展视野,全面的
期刊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当然,“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这个问题是个见仁见智,为了追求这样的有效课堂,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执著而认真地修炼自己。  一、你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修炼成为一名艺术家。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艺术的。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就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费劲,学生却
期刊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口一口地去喂,学生一笔一笔地去记。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学得了一些书本知识,对应付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往往学得很“死”,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成与之相等的能力。他们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去做,但面对实际操作却往往又一筹莫展。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深思。  经过与几位学生的促膝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