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近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美术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立,而且美术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艺术类考生的需求量也空前增大,这无疑给一些具备艺术方面特长,对艺术感兴趣的高中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是他们顺利进入高校得以深造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艺术教育目前还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中,艺术理论教育的严重滞后,是影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深层次因素之一。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着良好机遇和挑战的今天,艺术理论教育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活动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如何提高艺术理论尤其是美术理论考生的鉴赏写作能力。
对于一些初接触美术理论的学生,应先指导他们对中外美术发展史有一个宏观系统的了解,对人类美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俯察的关照,然后指导他们从精读,博览,勤记等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要介绍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赏析类文章让学生细细的揣摩,反复研读,吸收“应该怎样写”的经验,作为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博览就是读书的面要宽泛,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识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博览的过程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学到写作的技能技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勤记,作一些手抄,笔录,把阅读时遇到的有用材料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时遇到相关内容可以借鉴。最后指导学生多写,多改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尽可能多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将听到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与范文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一些更加微观的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对某一件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论能力。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熟悉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熟悉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当学生接触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教师首先对具体作品有所分析,使学生明白,这辐作品的基本内容是反映和表现什么的,也就是说,它是以什么为主题,作者借此要告诉观者什么意思。比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如果只从色彩构图的本身来欣赏就不够,只看构图和色彩无法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还要明白这件作品描写的是耶稣在临刑前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的一次晚餐的情形。这是表面的内容,作者通过这一情形的描绘,企图告诉观者什么是善恶,把善与恶搏斗的必然性告诉了观者。这从耶稣本人和他的每个门徒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动作,姿态和表情上可以显示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歌颂至善至美的光明与伟大。另外分析一件作品要查阅有关产生这件作品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过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虽然这些内容不一定要周密,全面地加以评论,但是学生在作品分析和写作过程中仍然是必需的。
二、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形式美并作用于人的感觉,它有对人精神情操的陶治作用,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一种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形式就无从了解内容和主题的好坏。要从根本上而不是以表面上来判断,但是内容是从形象,线条和色彩等传达出来的,形,线,色虽不是欣赏的主要对象,但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内容。所以对于具体作品的构思,形象,结构以及表现方法(如笔墨等)要作具体分析。上面提到的《最后的晚餐》在构图上把耶稣安置在正中央光线最亮部位,对于十二门徒的处理,作者运用了三角形构图法,把他们分成了四组,形成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稣左右,用手势和姿态把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有变化的统一体。如果不谈这种构图上的形象之美,就不能获得上面提到的那些内容。《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成功地表达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正是由于画家笔端的光,色,点,线的种种变化而产生的,形式美也是在交合,交融,交响间显现出来的。
三、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效果。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的如何,而且要从作品是否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和效果来分析。也就是说,要从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现实对观众的教育来衡量作品政治上的得失。还以《最后的晚餐》为例,它表现的虽然是圣经故事,但它反映的都是善与恶的搏斗,耶稣的安详和智慧显示了一个至大至善的性格,能给人一种真善美的感受,犹大与众不同的神态和动势却充分暴露了叛徒的嘴脸,他们的灵魂都会在学生心目中刻上假恶丑的印记。因此,直到今天,这幅画仍然不失其积极的社会宣传效能。我们要通过集体分析,让学生在评论的写作中尽量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社会效能。
但是,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又不能把一篇作品面面俱到地描绘。要做到详尽而又有所侧重,譬如,有的可以着重分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有的可以着重讲述作品表现形式和技法;有的可以着重介绍画种的形式特点;有的还可以着重叙述画家的经历和事迹等。
另外,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习惯于凭借直观的感觉,对作品进行感性阶段的评价,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我认为大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美术欣赏兴趣偏爱和趣味的差异。美术形式多样,艺术家表现风格,材料和手法各异,各类美术题材各树一帜,而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兴趣,思想意识,审美经验的差别,构成对艺术作品的不同偏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作客观,公允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全面地认识各类美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
2.美术欣赏中对艺术流派的客观评价。一方面要从各种艺术流派产生和流行的客观社会原因和艺术家的主观原因出发,正确地对待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流派,评价其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真正接受那些情趣高尚的美术欣赏教育。
3.美术欣赏中对现代艺术欣赏的方法。这里讲的现代艺术主要指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派名家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涉及到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变迁,艺术家的追求及其作品特色等复杂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对上述问题作具体的说明,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了事。由于现代派美术兴起时间不长,如果对此类的复杂问题暂时不能作出简单而准确的说明,可对此不作似懂非懂的解释,而单纯从作品形式感上引导学生欣赏,既不要对一些现代派艺术盲目崇拜,也不应轻易否定。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才能进入一个正确理解发展的轨道,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材料的搜集和选择,文章的组织结构,表达方式,选词炼句上多下工夫,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水平较好,符合要求的评论鉴赏文章。
对于一些初接触美术理论的学生,应先指导他们对中外美术发展史有一个宏观系统的了解,对人类美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俯察的关照,然后指导他们从精读,博览,勤记等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要介绍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赏析类文章让学生细细的揣摩,反复研读,吸收“应该怎样写”的经验,作为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博览就是读书的面要宽泛,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识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博览的过程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学到写作的技能技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勤记,作一些手抄,笔录,把阅读时遇到的有用材料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时遇到相关内容可以借鉴。最后指导学生多写,多改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尽可能多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将听到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与范文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一些更加微观的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对某一件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论能力。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熟悉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熟悉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当学生接触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教师首先对具体作品有所分析,使学生明白,这辐作品的基本内容是反映和表现什么的,也就是说,它是以什么为主题,作者借此要告诉观者什么意思。比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如果只从色彩构图的本身来欣赏就不够,只看构图和色彩无法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还要明白这件作品描写的是耶稣在临刑前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的一次晚餐的情形。这是表面的内容,作者通过这一情形的描绘,企图告诉观者什么是善恶,把善与恶搏斗的必然性告诉了观者。这从耶稣本人和他的每个门徒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动作,姿态和表情上可以显示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歌颂至善至美的光明与伟大。另外分析一件作品要查阅有关产生这件作品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过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虽然这些内容不一定要周密,全面地加以评论,但是学生在作品分析和写作过程中仍然是必需的。
二、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形式美并作用于人的感觉,它有对人精神情操的陶治作用,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一种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形式就无从了解内容和主题的好坏。要从根本上而不是以表面上来判断,但是内容是从形象,线条和色彩等传达出来的,形,线,色虽不是欣赏的主要对象,但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内容。所以对于具体作品的构思,形象,结构以及表现方法(如笔墨等)要作具体分析。上面提到的《最后的晚餐》在构图上把耶稣安置在正中央光线最亮部位,对于十二门徒的处理,作者运用了三角形构图法,把他们分成了四组,形成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稣左右,用手势和姿态把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有变化的统一体。如果不谈这种构图上的形象之美,就不能获得上面提到的那些内容。《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成功地表达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正是由于画家笔端的光,色,点,线的种种变化而产生的,形式美也是在交合,交融,交响间显现出来的。
三、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效果。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的如何,而且要从作品是否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和效果来分析。也就是说,要从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现实对观众的教育来衡量作品政治上的得失。还以《最后的晚餐》为例,它表现的虽然是圣经故事,但它反映的都是善与恶的搏斗,耶稣的安详和智慧显示了一个至大至善的性格,能给人一种真善美的感受,犹大与众不同的神态和动势却充分暴露了叛徒的嘴脸,他们的灵魂都会在学生心目中刻上假恶丑的印记。因此,直到今天,这幅画仍然不失其积极的社会宣传效能。我们要通过集体分析,让学生在评论的写作中尽量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社会效能。
但是,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又不能把一篇作品面面俱到地描绘。要做到详尽而又有所侧重,譬如,有的可以着重分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有的可以着重讲述作品表现形式和技法;有的可以着重介绍画种的形式特点;有的还可以着重叙述画家的经历和事迹等。
另外,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习惯于凭借直观的感觉,对作品进行感性阶段的评价,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我认为大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美术欣赏兴趣偏爱和趣味的差异。美术形式多样,艺术家表现风格,材料和手法各异,各类美术题材各树一帜,而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兴趣,思想意识,审美经验的差别,构成对艺术作品的不同偏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作客观,公允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全面地认识各类美术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
2.美术欣赏中对艺术流派的客观评价。一方面要从各种艺术流派产生和流行的客观社会原因和艺术家的主观原因出发,正确地对待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流派,评价其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真正接受那些情趣高尚的美术欣赏教育。
3.美术欣赏中对现代艺术欣赏的方法。这里讲的现代艺术主要指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派名家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涉及到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变迁,艺术家的追求及其作品特色等复杂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对上述问题作具体的说明,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了事。由于现代派美术兴起时间不长,如果对此类的复杂问题暂时不能作出简单而准确的说明,可对此不作似懂非懂的解释,而单纯从作品形式感上引导学生欣赏,既不要对一些现代派艺术盲目崇拜,也不应轻易否定。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才能进入一个正确理解发展的轨道,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材料的搜集和选择,文章的组织结构,表达方式,选词炼句上多下工夫,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水平较好,符合要求的评论鉴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