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的学习常常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如果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便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探究的实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悬念式”“层进式”“体验式”三个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探究实效。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质量;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15
笔者依托理论积累和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悬念式的情境,点燃学生好奇之火
好奇心可驱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悬念”是激发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奇怪的自然现象或者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都可以成为悬念的一部分,再结合恰到好处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使学生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到探究科学知识的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在进行“酸、碱、盐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变色的纸花”的趣味实验。笔者事先准备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喷上“水”(实为氢氧化钠溶液),没有什么变化;再喷一次“水”(无色酚酞溶液),学生看到纸花变成红色;然后再在纸花的一侧喷上“水”(稀盐酸),让学生再看,学生看到纸花的部分区域红色褪去,这一看似变幻莫测的现象让学生惊奇不已,“悬念”情境的创设立即与学生的大脑擦出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就紧绷起来了。因此,整节课都听得非常认真,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轻松地揭开了“变色的纸花”中的奥秘。
二、创设层进式的情境,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创设“层进式”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规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彼此相关的探索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示、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自主地进行探究和解决科学难题,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案例——笔者在进行“磁”的有关知识的分析时,讲到了这样一个题目: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由于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图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当闭合S1、S2后使滑片P向左滑动过程中,指示灯明顯变亮,那么巨磁电阻的阻值与磁场有什么关系呢?
考虑到题目比较难、涉及到知识点比较多,笔者按照事先设计的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以为分析的很清楚、很透彻,可结果很多学生都是听得一头雾水,一知半解,稍加变动便束手无策了。课后笔者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学生只按教师的思路走,缺乏真正的思考,没有掌握解题的技巧。于是在另一个班讲该题时改变了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将该题一层一层剖析,在问题的引领下,理清解题的思路。
1.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大小)
2.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滑动时,其电阻怎么变,随之改变的量有哪些?
(滑动电阻器的有效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3. 对于同一盏指示灯而言,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强其亮度呢?
(加大指示灯两端的电压,即增大通过该灯的电流)
4. 该电路中怎样使通过指示灯的电流变大了呢?
(电源电压不变,灯的电阻不变,那么只能是巨磁电阻的阻值减小了)
5. 那么巨磁电阻的阻值怎么会减小了呢?
(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使巨磁电阻的阻值减小了)
得出结论: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减小。
通过“层进式”问题的设计,学生能思路清晰的分析该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次的实践,像一些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题型,借助创设“层进式”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好地整合所学的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来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经过这般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对知识点印象深刻,而且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之情
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以各种教学活动或者学生实验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案例——笔者在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的有关知识教学时,利用微型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师:这套器材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分别代表了我们实验室的哪些器材?
你如何利用这套器材来制取、收集和检验氧气的性质?
这套微型器材与书本介绍的实验装置相比有什么优点吗?
你还能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其他的实验器材并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吗?
这套微型器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原来生活中的废品还能变成实验室的“宝”。学生对这套迷你型的器材觉得既好玩,又喜爱,做实验时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有关氧气制取、收集和性质的要点、注意点也准确的掌握了。同时还增强了环保意识,知道要节约药品,减少污染性气体(SO2)的排放等。课后有很多学生还带来了自制的实验器材,可见,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明显高涨了。
总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课堂的参与也变得更加主动,不仅使课堂富有了生机,更重要的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其次,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 325200)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质量;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15
笔者依托理论积累和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悬念式的情境,点燃学生好奇之火
好奇心可驱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悬念”是激发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奇怪的自然现象或者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都可以成为悬念的一部分,再结合恰到好处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使学生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到探究科学知识的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在进行“酸、碱、盐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变色的纸花”的趣味实验。笔者事先准备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喷上“水”(实为氢氧化钠溶液),没有什么变化;再喷一次“水”(无色酚酞溶液),学生看到纸花变成红色;然后再在纸花的一侧喷上“水”(稀盐酸),让学生再看,学生看到纸花的部分区域红色褪去,这一看似变幻莫测的现象让学生惊奇不已,“悬念”情境的创设立即与学生的大脑擦出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就紧绷起来了。因此,整节课都听得非常认真,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轻松地揭开了“变色的纸花”中的奥秘。
二、创设层进式的情境,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创设“层进式”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规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彼此相关的探索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示、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自主地进行探究和解决科学难题,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案例——笔者在进行“磁”的有关知识的分析时,讲到了这样一个题目: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由于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图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当闭合S1、S2后使滑片P向左滑动过程中,指示灯明顯变亮,那么巨磁电阻的阻值与磁场有什么关系呢?
考虑到题目比较难、涉及到知识点比较多,笔者按照事先设计的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以为分析的很清楚、很透彻,可结果很多学生都是听得一头雾水,一知半解,稍加变动便束手无策了。课后笔者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学生只按教师的思路走,缺乏真正的思考,没有掌握解题的技巧。于是在另一个班讲该题时改变了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将该题一层一层剖析,在问题的引领下,理清解题的思路。
1.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大小)
2.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滑动时,其电阻怎么变,随之改变的量有哪些?
(滑动电阻器的有效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3. 对于同一盏指示灯而言,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强其亮度呢?
(加大指示灯两端的电压,即增大通过该灯的电流)
4. 该电路中怎样使通过指示灯的电流变大了呢?
(电源电压不变,灯的电阻不变,那么只能是巨磁电阻的阻值减小了)
5. 那么巨磁电阻的阻值怎么会减小了呢?
(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使巨磁电阻的阻值减小了)
得出结论: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减小。
通过“层进式”问题的设计,学生能思路清晰的分析该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次的实践,像一些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题型,借助创设“层进式”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好地整合所学的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来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经过这般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对知识点印象深刻,而且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之情
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以各种教学活动或者学生实验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案例——笔者在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的有关知识教学时,利用微型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师:这套器材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分别代表了我们实验室的哪些器材?
你如何利用这套器材来制取、收集和检验氧气的性质?
这套微型器材与书本介绍的实验装置相比有什么优点吗?
你还能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其他的实验器材并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吗?
这套微型器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原来生活中的废品还能变成实验室的“宝”。学生对这套迷你型的器材觉得既好玩,又喜爱,做实验时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有关氧气制取、收集和性质的要点、注意点也准确的掌握了。同时还增强了环保意识,知道要节约药品,减少污染性气体(SO2)的排放等。课后有很多学生还带来了自制的实验器材,可见,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明显高涨了。
总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课堂的参与也变得更加主动,不仅使课堂富有了生机,更重要的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其次,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