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积机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能力培养;探究教学;解决新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贯穿于所有单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任教多年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经历一场不小的变革。
虽然在这之前教师多次参加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很难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一时还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由开始尝试到初步运用,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学生热情很高,点燃花生种子加热试管中的水,测量水温……但该做统计和数据分析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摆弄种子或实验装置上,使继续探究出现了困难。教师不得不一步一步领走下去才完成实验,或者是不了了之结束了实验。还有一些,如“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实施的过程很多时候都走了样儿,变成了谈话加讲述式的教学,达不到探究活动应有的效果。
类似上述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难看出,学生的活动一度处于盲目的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究其原因,应该说是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组织出了问题,没有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节,对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系统的实施计划和能力培养梯度。
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方式之一。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正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探究应成为生物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既然如此,如果探究活动不能保证其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初中阶段的探究活动是指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是在活动中学科学,“做科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积机遇。可以说,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人教版生物学全套教材的探究共21个,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各6个,八年级9个,其他的探究活动也有15类共计175个。可见其比例之大。这些探究活动如果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水平上,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就很难落实。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怎样达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生物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后,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才能说明探究活动有效。怎样做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以往我们的备课,关注的多是教的思路,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路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想法就可能不同,他们在面对和教师同样的问题的时候,究竟是怎样思考,并怎样探究的?他们原发性的探究轨迹是什么?这往往是教师所不了解的。为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学校提倡教研员上课时间,我在进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就发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我备课的主体思路相去甚远,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测血型?”,“血液是怎样形成的?”,“‘血型决定性格’是怎么回事?”,“自己留的血能喝吗?”,“白血病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灵活引导,更好的指导学生,会使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效。
2、提高组织探究活动的技能
开展探究活动,课堂的开放性增大了,学生活动比其他的教学形式更难于控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控制能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考察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技巧控制课堂的发展。
3、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
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学生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能提出什么问题?课堂上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对类似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清楚,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尤其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得好,学生才能“动”得好,才能实现探究活动的目标。
三、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
探究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再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探究教学有效,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让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想学习,才能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还应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自然地吸引学生探究,并激励他们保持探究的热情。
2、探究的任务必须明确
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探究目标,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和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造成学生晕头转向,不知从何入手,何时罢手,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各环节的目的性要明确,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大胆参与。
3、创设恰当的情境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需要有相应的情境作基础的。新教材的设计就创设了很多适合探究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也要以教材为范例,学会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讲“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探究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呈現正常生长的盆花和病态的盆花,探究植物生长对无机盐的需求,联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现象,讨论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我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增加“观察血块”的实验,探究血液颜色的变化,明确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在“合理营养与饮食健康”一节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如何改进?设计“一日三餐”的合理食谱,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联系深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探究并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
在常规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不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是一种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思考的问题,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中,要有问题串儿,难度逐渐递进,在思维方法上要有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持久的探究学习兴趣。
探究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探究不是生物课堂唯一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其适切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关键是我们要灵活恰当地运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感悟、总结、提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教学也更加趋于完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能力培养;探究教学;解决新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贯穿于所有单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任教多年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经历一场不小的变革。
虽然在这之前教师多次参加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很难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一时还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由开始尝试到初步运用,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学生热情很高,点燃花生种子加热试管中的水,测量水温……但该做统计和数据分析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摆弄种子或实验装置上,使继续探究出现了困难。教师不得不一步一步领走下去才完成实验,或者是不了了之结束了实验。还有一些,如“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实施的过程很多时候都走了样儿,变成了谈话加讲述式的教学,达不到探究活动应有的效果。
类似上述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难看出,学生的活动一度处于盲目的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究其原因,应该说是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组织出了问题,没有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节,对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系统的实施计划和能力培养梯度。
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方式之一。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正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探究应成为生物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既然如此,如果探究活动不能保证其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初中阶段的探究活动是指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是在活动中学科学,“做科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积机遇。可以说,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人教版生物学全套教材的探究共21个,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各6个,八年级9个,其他的探究活动也有15类共计175个。可见其比例之大。这些探究活动如果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水平上,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就很难落实。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怎样达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生物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后,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才能说明探究活动有效。怎样做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以往我们的备课,关注的多是教的思路,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路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想法就可能不同,他们在面对和教师同样的问题的时候,究竟是怎样思考,并怎样探究的?他们原发性的探究轨迹是什么?这往往是教师所不了解的。为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学校提倡教研员上课时间,我在进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就发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我备课的主体思路相去甚远,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测血型?”,“血液是怎样形成的?”,“‘血型决定性格’是怎么回事?”,“自己留的血能喝吗?”,“白血病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灵活引导,更好的指导学生,会使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效。
2、提高组织探究活动的技能
开展探究活动,课堂的开放性增大了,学生活动比其他的教学形式更难于控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控制能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考察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技巧控制课堂的发展。
3、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
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学生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能提出什么问题?课堂上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对类似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清楚,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尤其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得好,学生才能“动”得好,才能实现探究活动的目标。
三、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
探究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再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探究教学有效,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让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想学习,才能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还应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自然地吸引学生探究,并激励他们保持探究的热情。
2、探究的任务必须明确
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探究目标,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和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造成学生晕头转向,不知从何入手,何时罢手,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各环节的目的性要明确,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大胆参与。
3、创设恰当的情境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需要有相应的情境作基础的。新教材的设计就创设了很多适合探究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也要以教材为范例,学会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讲“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探究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呈現正常生长的盆花和病态的盆花,探究植物生长对无机盐的需求,联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现象,讨论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我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增加“观察血块”的实验,探究血液颜色的变化,明确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在“合理营养与饮食健康”一节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如何改进?设计“一日三餐”的合理食谱,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联系深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探究并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
在常规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不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是一种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思考的问题,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中,要有问题串儿,难度逐渐递进,在思维方法上要有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持久的探究学习兴趣。
探究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探究不是生物课堂唯一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其适切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关键是我们要灵活恰当地运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感悟、总结、提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教学也更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