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情深意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这篇课文中,描绘了草原的诱人景色,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草原的景色),向学生展示这美丽的景色,使学生在欣赏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2.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葛亮不要造箭的材料,三天如何造出十万支箭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的准确不可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绝不可奚落挖苦。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抢答,教师不能评价为“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不然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依靠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应用直观教具、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主体换位,大胆质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应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1问:“战士隐蔽在枯黄的草丛中,邱少云着火了,我和其他战友为什么没着火呢?”生2问:“排炮在我们附近爆炸,战士们为什么没有受伤呢?”生3问:“距离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地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责编陈剑平)
一、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情深意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这篇课文中,描绘了草原的诱人景色,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草原的景色),向学生展示这美丽的景色,使学生在欣赏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2.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葛亮不要造箭的材料,三天如何造出十万支箭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的准确不可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绝不可奚落挖苦。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抢答,教师不能评价为“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不然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依靠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应用直观教具、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主体换位,大胆质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应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1问:“战士隐蔽在枯黄的草丛中,邱少云着火了,我和其他战友为什么没着火呢?”生2问:“排炮在我们附近爆炸,战士们为什么没有受伤呢?”生3问:“距离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地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