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会给你无限的精彩。下面是笔者教学后的一些思考。
一、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代数领域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教学例1: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生1:可以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2枝。
生2:可以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5枝。
师:现在老师请小组长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组里的每一个人(每组4人),每人可以分到几枝?
生3:10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还有2枝不好再分。
生4:必须先拿走2枝才好平均分给4人。
师(追问):为什么这2枝铅笔不好分呢?
生5:现在只剩2枝铅笔,我们组却有4人,给谁都不公平啊!
师:那你们的意思是必须把这剩下的2枝铅笔放在旁边,才公平,才能平均分,对吗?(学生一致同意)现在你们还能再分一分吗?
(由于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很快知道10枝铅笔也可以分给3人、6人、7人、8人、9人)
反思:小学数学知识浅显,但要让学生真切理解某个问题的内涵,还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领悟。试想:如果没有前面不好分的体验,又怎能使学生明白余数的含义?如果没有前面把不好分的放在旁边,又怎能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也是一种平均分?
二、别过早地表扬学生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并想到商的思考过程,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很快得到: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2)盘,还剩(1)个。教师写出横式:7÷3=2(盘)……1(个)。
师: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
生1:我根据口诀二三得六想到的。
师:你真棒!还有谁想说说呢?
接下来,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这种结果虽然是我最希望学生懂得的,但却不是我需要的,因为它只是个体的思考。那么,充满个性的回答为什么没有了呢?学生们都是这样想的吗?不一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过早地对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一种暗示:这个答案是最佳的。这个看法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班的课堂上得到验证。
反思:一个好老师,从不吝啬表扬,但表扬应适时、有度。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很有依赖性,在他们心目中,老师的表扬是无上光荣的。这种唯美的回答只是为了迎合老师满意,而失去了学习的真正目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细小,但如果教师不细心地加以审视和校正,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异化成一种心理上的迎合,作为课堂上的激励手段,这样就会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构成了负面影响。
三、走出课堂的意外收获
进入二年级认数的学习后,出现了这样一些带单位名称的数:400米、200块、279棵、132厘米、302号……学生真的能描述出这些数字所表达的空间意义吗?请看下面这道题:1圈跑道长400米。女孩说:我再跑100米正好满1圈。男孩说:我要跑2圈。请问:男孩要跑多少米?女孩已经跑了多少米?
本题提供的信息很多,如果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出图中小朋友对话的含义,也能独立解答问题,但学生学会的仅仅是解题。把这道题先搁在一边,活动课到了,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我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快到了,我们今天一起跑步好吗?”(学生开心地喊好)“谁知跑道一圈是多长呢?”有的猜50米,有的猜100米,有的猜200米。我告诉学生是400米时,他们都有点惊讶,因为上学期他们测量过教室长是6米。“现在我们就从这棵树开始吧。”跑了大约300米时,告知他们:“前面还有100米,加油啊。”一圈下来,学生个个都气喘吁吁。我又鼓励道:“体育节我们班想不想拿第一?我们再跑一圈好吗?”回到教室后,我问:“同学们,跑完步,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老师,400米好长啊。”“还有100米的时候,我就跑不动了。”“刘翔真了不起,跑得那么快!我们跑得真慢。”……因为了有这次真切的体验,学生对题中关于已经跑的米数和还要跑的米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得非常清晰。
反思: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仅仅依靠课内几分几秒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代数领域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教学例1: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生1:可以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2枝。
生2:可以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5枝。
师:现在老师请小组长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组里的每一个人(每组4人),每人可以分到几枝?
生3:10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还有2枝不好再分。
生4:必须先拿走2枝才好平均分给4人。
师(追问):为什么这2枝铅笔不好分呢?
生5:现在只剩2枝铅笔,我们组却有4人,给谁都不公平啊!
师:那你们的意思是必须把这剩下的2枝铅笔放在旁边,才公平,才能平均分,对吗?(学生一致同意)现在你们还能再分一分吗?
(由于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很快知道10枝铅笔也可以分给3人、6人、7人、8人、9人)
反思:小学数学知识浅显,但要让学生真切理解某个问题的内涵,还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领悟。试想:如果没有前面不好分的体验,又怎能使学生明白余数的含义?如果没有前面把不好分的放在旁边,又怎能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也是一种平均分?
二、别过早地表扬学生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并想到商的思考过程,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很快得到: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2)盘,还剩(1)个。教师写出横式:7÷3=2(盘)……1(个)。
师: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
生1:我根据口诀二三得六想到的。
师:你真棒!还有谁想说说呢?
接下来,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这种结果虽然是我最希望学生懂得的,但却不是我需要的,因为它只是个体的思考。那么,充满个性的回答为什么没有了呢?学生们都是这样想的吗?不一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过早地对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一种暗示:这个答案是最佳的。这个看法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班的课堂上得到验证。
反思:一个好老师,从不吝啬表扬,但表扬应适时、有度。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很有依赖性,在他们心目中,老师的表扬是无上光荣的。这种唯美的回答只是为了迎合老师满意,而失去了学习的真正目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细小,但如果教师不细心地加以审视和校正,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异化成一种心理上的迎合,作为课堂上的激励手段,这样就会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构成了负面影响。
三、走出课堂的意外收获
进入二年级认数的学习后,出现了这样一些带单位名称的数:400米、200块、279棵、132厘米、302号……学生真的能描述出这些数字所表达的空间意义吗?请看下面这道题:1圈跑道长400米。女孩说:我再跑100米正好满1圈。男孩说:我要跑2圈。请问:男孩要跑多少米?女孩已经跑了多少米?
本题提供的信息很多,如果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出图中小朋友对话的含义,也能独立解答问题,但学生学会的仅仅是解题。把这道题先搁在一边,活动课到了,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我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快到了,我们今天一起跑步好吗?”(学生开心地喊好)“谁知跑道一圈是多长呢?”有的猜50米,有的猜100米,有的猜200米。我告诉学生是400米时,他们都有点惊讶,因为上学期他们测量过教室长是6米。“现在我们就从这棵树开始吧。”跑了大约300米时,告知他们:“前面还有100米,加油啊。”一圈下来,学生个个都气喘吁吁。我又鼓励道:“体育节我们班想不想拿第一?我们再跑一圈好吗?”回到教室后,我问:“同学们,跑完步,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老师,400米好长啊。”“还有100米的时候,我就跑不动了。”“刘翔真了不起,跑得那么快!我们跑得真慢。”……因为了有这次真切的体验,学生对题中关于已经跑的米数和还要跑的米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得非常清晰。
反思: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仅仅依靠课内几分几秒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