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与哀戚并存的文化意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湘西文化孕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沈从文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对之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同时他凌驾于湘西文化之上,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象:一方面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态大加赞美,另一方面对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系列 散文创作 文化意象
  沈从文的湘西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就似以凝重为主调的中国古代文物中别具一格的楚国漆器:一片黑色的漆底上现出一组绚丽生动的图案。无疑,沈从文散文的文化意象是独特的。
  在湘西系列中,《湘行散记》和《湘西》两本集子,是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姊妹篇,它们和《从文自传》一起,代表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成就。在这里,他沉醉于对过去的诗情追忆,沉醉于过去的朦胧感觉和情绪中。正如他所说:“有人用文学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1]”表现在创作题材中,乡村的宁静代替了城市的喧嚣,开放的都市文明转向了封闭的湘西氛围。沈从文从自己熟悉的乡村文化记忆中,从那些尚保持原始经济生活方式的人情美、人性美里,构筑了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反衬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于是,沈从文以湘西山水人情为背景的一些散文创作,总是包含着一种悲而美的意蕴。当他以文化眼光投向湘西的“自然之子”时,他们蓬勃的生命力令沈从文神往;当他以历史眼光投向他们时,他们尚未觉醒的理性令沈从文神伤。
  一、沈从文对湘西的“自然之子”大唱赞歌。
  在沈从文的世界里,有那么一大部分人:“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2]滔滔江流上的水手和沿岸的农民、矿工和士兵,在悲凉严酷的人生现实面前并不怨天尤人,既有抗拒命运的生的挣扎,又有执著于人生的爱的哀乐。沅陵农妇像男人一样辛苦劳作,从她们的衣饰上却依然“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那位带头造反的煤矿工人从容赴难,生死关头显示了人格的尊严,游侠式的人物田三怒和龙云飞,蛮悍之中不乏古侠士遗风。这些生活在沅水流域的芸芸众生,尽管背负着因袭的重担,尽管处于险恶的社会环境里,却在艰难之中显示了令人惊叹的生存能力,不仅繁衍生息,生生不已,而且能够自得其乐,表现富有光彩的人性美和忠实庄严的生命意识。
  其中,水手和妓女是全部鲜活生命的演出的中心。水手是一种生命强盛力量的代表。“水手多强壮勇敢,眉目精悍,善唱歌,泅水,打架,骂野话。下水时如一尾鱼,上船接近妇人时像一只小公猪。白天弃船,晚上玩牌,同样做得极有兴致”[3]。而吊脚楼的妓女,照理说过着如此屈辱的人生,生命一定是焦黄干枯的。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妓女又是这一片山水的情感代表,她们也有自己的衷情所在,显示了生命之纯、之美的一面,没有被非人性绞杀。在《鸭窠围的夜》中,作者把这片山水的夜色写得十分幽静而动人,而在这片夜色中为生存而奋斗的水手,和这吊脚楼临窗呼叫的妓女,却给这山水增添了无比的人情温暖。
  沈从文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中华民族所没有的原始人性,他们与自然和谐一致,生命形式是一种自然的袒露形态。然而,一旦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不难发现,他们也缺乏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把握,一旦面临历史变革,作为生命的个体就将处于一种盲目的惶恐状态。面对现实,他们将无所适从。
  二、沈从文在“大唱赞歌”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无言的哀戚”。
  首先,从近处看,沅水流域的乡民,他们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河船上的水手,那些吃水上饭的人,在恶浪咆哮、滩险流急的长河上,不分寒暑,辛苦劳作,成天吃酸菜同臭牛肉下饭。一个年富力强,多行船经验的舵手和拦头,每天工资八分到一角钱,一个小水手,除吃白饭外,一天只有两分钱收入。因预先立有字据,水手上船后,生死家长不能过问,如果上滩时稍不留神,被手中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淹死了,船主烧几百纸钱,手续就清楚了。在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上,这样的水手至少有十几万。至于两岸乡村,在各种名目捐税的搜刮下,更是日渐萧条。“连浦市地方的屠户,也是那样瘦小,这是谁的责任”[4]。
  这诚然是小人物艰难生存中的悲剧。“这些生命,被置于怎样卑屈而痛苦的环境里!一些可怜的希望与憧憬,全是那样无望无助。他们中的大多数,正默默接受着那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处境,既无力改变,也从不想到改变;他们不需要别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5]
  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远方,我们会发现湘西的历史悲剧仍在重演。
  在作者的笔下,古朴的湘西决非世外桃源,这里“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特别是外来人带着一贯偏见,在各县以征服者自居的骄横霸蛮态度,在兵役制度上的种种苛扰”[6]。官逼民反,边地苗民暴动时有发生,铤而走险啸聚山村者不乏其人。而统治者的血腥镇压,特别是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大屠杀,更造成严重的白色恐怖。沅州城南门的斑斑血迹,保靖城西门外的累累尸骨,是国民党“清党”罪行的铁证。加之抓丁拉伕,贪污搜刮,使沅陵等地几乎成为“女儿国”,使湘西被视作“苗蛮匪区”。
  湘西的历史本已血迹斑斑,而这里的生命仍在被践踏,被草菅。在这片翠色逼人的奇幻世界中,沈从文强烈地感受到了,湘西,在他生命达到强力状态的同时,也达到了生命最为脆弱的黯淡状态。生命在这片山水中被浪掷。湘西的历史就是淤泥与这种无时不喷涌的人血大沼泽之中,显示出他特有的悲凉和凝滞局面。古人杀,今人也杀,沈从文特别注意到这种杀人行为所具有的对历史进步力量的扼杀。《桃园与沅州》中那个北京农科大学的毕业生,“被兵士用刺刀钉在城门木板上示众三天,三天过后,便连同其他牺牲者,一齐抛入屈原所称赞的清流里喂鱼吃了”[7]。进步力量的被绞杀,古今惊人地相似。   杀戮的悲剧在重演,而另一种生命悲剧也在默默重复着。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来,于大城市中生活了十几年之后,回访故乡时,他习惯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片土壤。他发现时间在这里同闭锁的山水一样,是缓慢的,几乎没有明显的历史发展。作家在眷念故乡的情感得到安慰之时,他的理智却认识到这块山水的痛苦的一面,湘西,使作家“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8]。多少年来,湘西人如此这般一代又一代地生活着,生命的终结与延续成为一种单调的重复,几乎令人窒息。
  《老伴》一文,作者用一个平淡故事的叙写,把主人公放在前后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之中,十分清晰地突出了这样的历史视点,着力透照出这种湘西生命形态的实际上停滞苍老缺乏新鲜的一面。那个十几年前追求绒线铺女儿的沈万林,忙忙碌碌十几年后,完全衰老了,与他的父辈一样暮气沉沉,而她的女儿,取代了他当年追求的妻子的位置,出现在绒线铺前,预示着又一个同样会迅速衰老的沈万林的出现。作家旧地重游,终于发现这样的生命是在毫无意义地重演过去,无疑是可怜而狭窄的。作者感慨万千:“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是像近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的,经验到他过去相熟的事情。”[9]
  思索着植根于这片土地,自己所属民族的命运,沈从文感到刻骨的痛苦,同时感到身上的责任。作家不止一次地提到对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重于人事方面。”对于“今古如一”的湘西生命存在方式,沈从文从文化和历史的双重视点出发,认为应该引进“明天”的概念,应该引进对未来瞩望的观念。明天应该和现在紧紧相连,现在的出发是走向明天而不是退向往日。“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到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10]
  这位湘西之子,运用手中一支笔,不懈地努力着,写这片土地上的人生传奇,喊出这个民族长期被压抑的痛苦,并寄希望于未来。
  参考文献:
  [1]水云、沈从文选集(第一卷).
  [2]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3]湘西·常德的船.
  [4]湘行散记·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5]湘西·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6]湘西·题记.
  [7]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
  [8][9]湘行散记·老伴.
  [10]湘行散记·箱子岩.
其他文献
小学班主任虽不是军事家,但一样要有计划、有权谋、有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班级。做工作就像拉弓箭,弓绷得太紧,会断了弦;放得太松,则达不到射程。松紧有度,收放自如,严肃活泼,做任何事情保持一个平衡,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好处。古时打仗讲究先从心理上威慑住对方,班级管理同样如此,也要先取得“民心”,让每个学生都服你、信你、想你、爱你,这是上上之策。  一、气要正,心要柔  气要正,对那些必须履行的条
摘 要: 家庭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延伸,其作用同样不应该被忽视。作者从激发兴趣、关注生活、注重合作三个方面尝试精心设计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作业 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碰撞出火花的过程,也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互动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时刻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展现艺术创造的过程;而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逐步加深,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这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叶澜教授说:“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
摘 要: 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有效克服单一课程建设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通过课程群建设,打造校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群及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就高等院校二级学院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群构建的主要原则、课程群的组成及主要职责、课程群的建设内容、建设课程群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实例探讨。  关键词: 高
和谐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状态,应该是一种教学氛围融洽、教学过程流畅和教学效果显著的课堂,是一种体现学科特色,课堂诸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状态。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1.教师观念的转变。人们都认为“严师出高徒”,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应在有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
陈鹤琴先生说:“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直被教师铭记的一句名言。如何才能做到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这样无比伟大呢?这值得每个幼教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直以来,为人师表至少有“经师”和“人师”两方面的传统要求。“经师”是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技能,“人师”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两者之中,我们首先应当成为“人师”。幼儿好似一张白纸,教师如同画笔,要在这张
摘 要: 本文是“基于学生充分预习和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成果之一。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况视频系列中一次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描述了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以及此次课堂活动的准备和开展情况,分析了此案例中课堂教学的特色,以及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情感及态度。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充分预习 自主学习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沿袭“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学生
美术老师在上色彩课时时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色调的把握,只有控制好了色调,画面才有了方向,才有了基调,画面才会有和谐之美。  那什么是色调呢?简单地讲就是一幅画整体的色彩倾向,或者说是整体的色彩面貌。色调是一幅作品色彩的总指挥,它制约着每一个局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色调是作者通过色彩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和宣泄方式。色调虽然可被我们感知,但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根据色调的特点加以分类。  按画面色
摘 要: 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公开教学的,因为在公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备课到说课到磨课到向学生、同行、领导、家长展示这一过程,不仅要进行多次教案设计与修改,进行多次的说课,而且要考虑到教学具的制作、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更要克服紧张心理,坦然面对领导、同行、家长等,应该说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验。作者通过分析青年教师首次公开教学的一些突出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帮助
摘 要: 秦末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刘邦与项羽,都有称帝的雄心壮志,但由于性格不同,最后以刘邦“威加海内”、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收场。本文重点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 《鸿门宴》 性格 命运 成败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在对比映衬下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本文试从《鸿门宴》中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一、不同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