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 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案例力应图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案例应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应具备三大要素: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中,案例使用的目的有三个层次:案例作为例证;案例提供了分析问题、同化的观点和考量行动的机会;案例作为个人教学反思的催化剂。案例还可以被用来进行模拟决策和问题解决。教学案例第三个目的是促进个人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二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以留给学生去分析:这种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一个假设。如在地理新教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提出: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地出入地中海呢?这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高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例如,在讲气候与季风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三国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营火烧赤壁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然后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三用案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解决地理问题。以教学《大气环境保护》为例。讨论: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再把得到的结论运用与课本知识中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农业的区位时,可以假设:给你十亩地,你如何利用好这十亩地?如何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值?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四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也可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在地理新教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中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时,可以选择温州乡镇企业加以探讨。这一案例生动论证了新工业区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五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学习地理新教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从潍坊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责任编辑:周正旺
二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案例力应图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案例应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应具备三大要素: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中,案例使用的目的有三个层次:案例作为例证;案例提供了分析问题、同化的观点和考量行动的机会;案例作为个人教学反思的催化剂。案例还可以被用来进行模拟决策和问题解决。教学案例第三个目的是促进个人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二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以留给学生去分析:这种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一个假设。如在地理新教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提出: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地出入地中海呢?这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高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例如,在讲气候与季风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三国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营火烧赤壁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然后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三用案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解决地理问题。以教学《大气环境保护》为例。讨论: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再把得到的结论运用与课本知识中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农业的区位时,可以假设:给你十亩地,你如何利用好这十亩地?如何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值?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四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也可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在地理新教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中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时,可以选择温州乡镇企业加以探讨。这一案例生动论证了新工业区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五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学习地理新教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从潍坊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责任编辑:周正旺